当前位置 首页 绣外慧中 第二百五十一章 书院之行

《绣外慧中》第二百五十一章 书院之行

作者:蓝惜月 字数:2765 书籍:绣外慧中

  第二百五十一章 书院之行

  衢州书院座落在城北墙根下。墙那边就是起伏的山峦,据说山顶有座兰若古寺,常常可见金‘色’的祥云围绕,在信众心目中,这是“佛光普照”,殊胜非凡,所以香火很旺盛。山下的书院也被称作“兰若书院”,闻其名,似有禅意,但从学生的‘激’烈表现,可看不出受过佛理熏陶的淡然出尘。

  州府书院,简称“府学”,是官办四公学之一,学员的待遇比京城的国子监和太学差一点,比县学又好一点。学生除了地方官和富家子弟外,也有一部分从县学录取上来的秀才,但以官家和富家子弟为主。他们会反对赵氏,当众高喊“‘乱’臣贼子”也就不稀奇了,因为他们害怕改朝换代会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

  想让书院的学子们不再有抵触情绪,只能从这方面着手。要让他们相信,赵国军队只会帮着维持秩序。安抚居民,不会惊扰百姓,更不会烧杀掳掠,征收的赋税也不会比原来的多。除了皇帝换人做,他们的生活不会有什么改变,该上学的还上学,该经商的还经商,甚至各级地方官,只要他们肯归顺赵国,都可以继续留任。

  事实上,自开战以来,梁国已经几次增加赋税比率和赋税名目,不断地加重百姓的负担。为了说服这些士子,俞宛秋昨夜特意做过功课,把两国的赋税做了详细的比对,基本上滚瓜‘乱’熟了。

  她从不认为自己聪明,但记忆力真的很好,只要是看过的书,就算没到过目不忘,重要的或有意思的段落差不多都记得。以前读中学时,文科类的历史政治,每次都恨不得考满分。穿越到古代后,她出的很多主意,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灵机一动,其实都是记忆中那些知识的潜移默化,或直接“复制”。

  俞宛秋乘坐的鸾轿到达时,书院‘门’前挤满了人。有学子,也有百姓。对这位年轻绝美的太子妃,大家都好奇得紧,每次她出现在什么地方,那里的人就会奔走相告,最后总是观者如堵,甚至造成拥塞。她再亲民,有时候也不得不派出护卫清宫除道,否则没办法脱身。

  鸾轿终于停下,本来闹哄哄的围观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眼睛都瞪圆了。等轿中人‘露’出那张人比‘花’娇的脸,大家的眼睛瞪得更圆,连嘴巴也成了圆形。

  “外面下着雪呢,都进去吧,小心冻着了”,霏霏细雪中,曲柄黄盖伞下,美人儿笑‘吟’‘吟’的,言语温柔,声音软糯,让听的人像被小‘毛’刷子轻轻刷过。形容不出那股痒酥酥的舒爽劲。

  “还不快见过太子妃!”不知是谁呵斥了一声。

  于是一干人如梦初醒,身不由己地跪倒在湿冷的青石板上:“见过太子妃,太子妃千岁千千岁!”

  俞宛秋忙道:“快请起,地板上很冷的。”

  不是十足官腔的“平身”,而是“请起”,态度亲切有如邻家‘女’,句句都在关心他们的冷暖,大伙儿对太子妃的印象更好了。

  人群让出一条通道,可惜在他们后面,有位胡子‘花’白的老先生当路而立,表情冷厉倨傲,也不见礼,也不让路。

  俞宛秋早就听戚长生说起过,这位叫宋谦之的府学大人原是正三品的御史中丞,因为直言敢谏,多次冒犯圣颜,先帝把他一贬再贬,由御史台贬至翰林院,最后贬成了七品府学。真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到了这步田地,那人依然喜欢强出头。

  要不是来的时候俞宛秋一再叮嘱不许动武,硬脾气的老先生早被人老鹰捉小‘鸡’捉走了。如今看他不知死活地挡路,戚长生正要上前,俞宛秋抢先开口道:“大人的意思我已明了,是要我先拜孔圣人吧?”

  没想到,从宋谦之后面又跳出来一个瘦得像猴子的人,尖声抗议道:“‘女’人不能拜孔,这是书院的规矩。”

  俞宛秋脸上带着揶揄的笑意,慢条斯理地说:“这样啊。那请问,圣人的慈亲是‘女’人吧。”

  猴子支吾起来,俞宛秋又道:“圣人肯定是孝敬慈亲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圣人之意,对慈亲,要既孝且敬。圣人如此孝敬之人的同胞,你说不能拜孔,圣人若能复生,必以你为缪。”

  猴子气得大喊:“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圣人孝敬的只是他的慈母,并不及别的‘女’子。”

  俞宛秋还是不急不徐:“那我问你,这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出自什么典故?圣人是在何种情形下,针对谁而言的?”

  猴子又支吾起来。人群中有人说“南子”,俞宛秋马上接过话头:“对,南子,因为楚国君夫人南子对圣人百般刁难,他才发出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圣人针对的只是南子,并不及别的‘女’子。若真要追究起来,这句话可不只针对‘女’子,还针对男子。这位先生。你认为自己是真君子吗?若不是,那你也不能拜哦,因为孔子也骂了小人。”

  猴子愤然道:“鄙人行得正,坐得稳,当然是君子!”

  俞宛秋冷冷一笑:“既是君子,应该心‘胸’开阔,海纳百川,决不会无缘无故地为难别人。”

  这时从里面又冒出几个人,俞宛秋定睛一看,正是上回‘混’在闹事百姓中喊口号的那几位,他们站在吴谦之身后嚷:“怎么叫‘无缘无故’?你们侵占我们的国土,屠杀我们的百姓,现在又来愚‘弄’这帮未经世事的学子。”

  俞宛秋便问:“杀了哪个百姓?我们的军队从不对付平民,自我们接手衢州城防到现在,还没杀过一个人。”

  “就是破城那天杀的!”

  “在哪里被杀?”

  “从城‘门’口到街心,到处都是!”

  “破城的时候,我们曾高声提醒,让百姓紧闭‘门’户,不要随便出‘门’,那些人为什么不听?如果他们在梁赵两军对垒的时候出来帮着梁军杀我们的士兵,难道我们该伸着脖子让他砍?他们既然加入到梁军队伍中,就不再是百姓,而是军人!军中死于战场上是意料中的结果,和你说的屠杀百姓是两回事,你可以指责,只要你有理有据,但不要信口开河,不要污蔑。”

  几位“义士”面红耳赤地争辩:“是你们侵入我们的国土,我们的百姓想赶跑侵略者,何错之有?”

  “那请你先搞清楚,到底是谁抢夺了谁的江山,谁才是侵略者”,为了说得更顺溜,下面这段话俞宛秋曾在纸上写过,“第一任安南王乃是高祖嫡长子,高祖‘惑’于后妻,废长立幼。天下谁不知道安南赵氏本为高祖皇帝的长房嫡系,你所谓的‘侵略者’,不过是被后娘赶跑的可怜嫡子的后代,这江山本该是安南赵氏的,上京皇宫里的那个才是真正的鸠占鹊巢。”

  “义士”们无法否定这个历史事实,只得从别的方面入手:“为人子者,当以孝为本,不言长者过。”

  俞宛秋顺着他们的话说:“就因为如此,安南初祖,即使被逐出家‘门’,改为它姓,亦不敢有丝毫怨言。只是后代子孙心疼初祖的遭遇,想为他讨回公道。作为人子,为父辈伸冤,让他含笑九泉,难道不是最大的孝?”

  “义士”们卡壳了,猴子出言声援:“‘妇’人‘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出来抛头‘露’面,甚至参加军事会议,成何体统?”

  俞宛秋淡笑回道:“吾夫在军中,吾随军。吾夫召集部众议事,吾作陪,这不是相夫是什么?至于吾子,前几天才送回南都,因为他年幼体弱,受不了北方的酷寒,等几个月就会接回身边。总之,本太子妃随军,正为了相夫教子。莫非这位先生认为,太子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太子妃留在宫里享清福,这样才叫‘相夫教子’?”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哄笑。

  虽然被堵在大‘门’口,俞宛秋却欣慰地发现,对她出言不逊地其实只有几个人,绝大部分的都没吭声,而是饶有兴致地听着,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目‘露’痴‘迷’。不管他们是什么神情,只要不是敌对就好。

  终于,前御史中丞宋谦之矍瘦如刀削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几不可察的微笑,拱手道:“太子妃请进。”

  俞宛秋微微颔首,再不让进去,她怀疑自己要昏倒了,昨晚为肺结核的事,她辗转难眠,就怕这病会传染到更多的人。若非书院这边也急需安抚,她今天会去医馆坐镇,而不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一帮无聊文人斗嘴皮子。

  之所以会在孔子牌位前发生争执,说到底,是宋谦之有意刁难造成的。他发动这些人出来,表面上看起来是隆重欢迎,实际上是给她下马威,她若口才差一点,今天这场“太子妃训学记”,就成了衢州百姓口耳相传的笑话。

  她原就怀疑,书院士子敢去闹事,多半是书院里有人暗中支持。喊口号的那几个人,一看就只有十几岁,年轻单纯,容易头脑发热,容易被人利用。

  本来她几乎确定是宋谦之捣鬼,但一番接触下来,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宋谦之就是个倔脾气的老头,人倒是‘挺’正直的,因为她在‘门’口“舌战群儒”,对她的态度大大改观,居然变得好相处了。

  那么,背后的‘操’纵者又是谁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