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种仙医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一夜春风

《特种仙医》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一夜春风

作者:大黑马 字数:2111 书籍:特种仙医

  当然, 就目前来说,即便云家是皇商,那也是周长宁所无法接触到的层次, 不管云家这次来东阳郡是想要达成怎样的目的, 天塌下来也还有高个子顶着呢,燕王府就坐落在城中心的位置呢。

  云家此行的船只上又带来了许多货物,虽说他家乃是做布料生意起的家, 但是倒买倒卖的利润谁都清楚, 既然要来东阳郡,带些别的货物过来赚个差价,也不过是顺手而为之的事情,因此, 周长宁没歇一会儿, 便又忙起来了。

  直到日常快要下工的时间点,约摸还有一半船上的货物没有卸载,王七过来通知,估计今天要忙到近夜了,若是不着急下工回家的, 继续留在这里搬货, 直到所有货物搬完,每扛一麻袋或一箱子的东西,他们会多给予一文钱的补贴。

  这也是码头上忙起来的常态了, 要想马儿跑, 哪有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呢?当下,便有不少人应声, 和周长宁一道来的几位叔伯也有些眼热, 这算下来, 跟白日相比那可就是白白多赚了一半的工钱呐。

  只是却被周长宁轻轻一拽,说了句“咱们今天初次出来找活,家里想必也都惦记着呢,来日方长嘛”,这才打消了方才的念头,是呀,若是他们迟迟不归的话,家里人想必都要以为他们是出什么意外了呢,指不定得有多着急呢。

  归家途中,周长宁让几位叔伯先走,自己稍后赶上去,随即则是转道去了书肆,找了最新日期的邸报,刚刚拿到手还没捂热的工钱瞬间变成了手上的这四份邸报,没办法,谁让古代纸张、印刷都是烧钱的活计呢,更别说一个消息从别处传过来,中途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了。

  回到家里,周大新等人也已经从衙门回来了,虽说东阳郡是燕王的封地,名义上的最大的管事者乃是郡守,但是燕王就在那里,谁也不可能轻易忽视了去,头上多了这么一尊“太上皇”,衙门的行事自然也就不敢太过放肆,周大新等人一次要办理这么多户籍迁移的事情,加上给衙差们的好处费,也不过是花了八两银子罢了。

  再想想以前,即便是变更地契,他们也得赶路去黎县县衙办理,衙差自己都是从苦哈哈的平头百姓过来的,一朝穿上那身皮,却好似飞上枝头变凤凰一般,对着要来办事的百姓再也没个好脸色,周老爷子作为里正,过去是和黎县的那些衙差打交道最多的人,深受其苦。

  然而今日却能这么顺利地把事情办成,众人听周大新说着,心中对于就此留在东阳郡也更加情愿了几分。

  晚饭后,借着煤油灯的光,周长宁把手里的这几份邸报一一详细地看完,连上面只占了很小一个版块的细微之处也不放过,总算对近期的局势更多了几分了解,撇过头对周老太太说道:“奶奶,咱们家今日买的粮食够一家人吃多久的?”

  周老太太还以为孙子这是在逃荒路上饿怕了,这才会关心起家里的粮食来,赶忙宽他的心:“放心吧,今日你娘、你两个婶婶也都陪我去粮铺了,我们人多,能拿动的粮食也就多些,一次性我买了足够让咱们五口人吃上一个月的粮食,我看到街上有家做豆腐的,就还买了些黄豆、花生、大豆什么的,改日让你爹做个小的石磨出来,奶奶给你煮豆浆喝。”

  豆腐铺子不卖豆浆,是因为那个耗时耗力,还不赚什么钱,周老太太也只得想法子自家做,好给家里人换换口味了。

  周老爷子垂眸,知道长宁不会是突然心血来潮提起这一茬儿的,便道:“可是邸报上写着什么了?”

  话说回来,周长宁买了邸报,家里人都没什么意见,可是他去码头上扛包赚钱,一家人这下心里都不太赞同了,许是想着长宁是因为口袋里没钱才会去扛包赚钱的,没一会儿,家里的四位长辈便分别把他叫到一边去,给他塞了一份儿零花钱。

  周·年纪大了还收零花钱·长宁:......

  “爷爷终于可以放心了,秦王和楚王正打得不可开交呢,怕是没心思再去想那些逃了兵役的人,邸报上也并未见到有关青石镇和桐乡镇的消息,此时,没有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咱们村子想来应该无忧。

  至于粮食,咱们家现在没了地,只能从铺子里面买,银钱开销也就更大了,但是这笔钱却不能省,左右买回来也是搁在自家里,迟早是要进自家人的肚,就算放得时间长些也不要紧。”

  这话说到了周老太太心坎儿里,她连连点头:“正是,咱们家也不能一下子买太多,以免引人注目,我就隔上几日和你娘去铺子里少买些,积少成多下来,咱们家也能多储备些粮食,至于你二叔三叔还有别的族人家里,我就旁敲侧击地提醒一番吧。”

  倒不是周老太太不愿意提醒族人,只是各家经过这一遭,手中的银钱已然没有那么多了,剩下的里面还要多少留下一些以备不时之需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劝人家把手里的所有银子都换成粮食吧。

  “这些都由你奶奶她们去操办,你就不用担心粮食的事情了,这两日我便让你爹多出去打听打听,给你找个好些的私塾,你便去读书吧。

  就算我老头子没多少学问,也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你想一想,自从你陷在这些琐事里头,已经有多久没摸过书本练过字了?咱们家临出发之前,你奶奶还专程记得把你的书箱还有各种书也给带上了,总不能白费这一番功夫吧!”

  说起这事儿,即便是向来以周长宁为荣的周老爷子也有些不满意了,长宁现在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怎么能把书一扔就扔下几个月的时间看都不看一眼呢?家里送他去读书,原本没什么指望,但是既然他都拿下了府试,最起码也得熬到考个秀才功名回来吧,童生说着好听,却不是正儿八经的功名,对赋税和徭役也无甚帮助。

  周长宁不曾想突然被训,但是谁让训他的是周老爷子呢?别说这事儿本就是他不占理,就算是占着理,在老爷子面前,那也不是能讲道理的地方,谁让这些日子里享受着老爷子关怀的人是他呢?人心总归是肉长的,他在心里也不免对现在的家人更亲近了些。

  “是,孙儿知错!”周长宁低头乖乖认错,但是对于周老爷子的话,他也有一番自己的想法:“只是,孙儿近日还不想去私塾,爹也不用把时间精力费在这等事情上面了,一来,孙儿好久没有认真读书,总要有一阵子时间熟悉回来,现在去私塾免不了被夫子考校,答不上来反而难堪,倒不如等我把过往所学捡起来再说。

  二来,家里如今初到东阳郡,还有许多琐事要做,孙儿既已成丁,便该为家里做些事情,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历练,哪怕读出了名头,也只是会背之乎者也的书呆子罢了。

  三来,家里如今开销正大着,咱们家也不算什么家底儿十分丰厚的人家,若是要一家子省吃俭用地送我去读书,那这书读着也无甚意趣,倒不如等家里境况好些,再考虑此事。”

  显然,这些话在周长宁心里已经憋了许久,并非是他方才想到的,周老爷子看了他一眼,经过逃荒路上的这一遭,他也知道长孙是个心里有主意的:“罢了,就先依你吧,但是学问是必须要捡起来的,若是再不好生温习,就算明年的院试一切顺利地进到了考场,学问不到家,那也是白费功夫。”

  周长宁自然十分认同地点点头,只是,他没有告诉一家人的是,等到明年院试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还在不在东阳郡都不一定呢。

  邸报上是有清河郡的秦王与昌安郡的楚王之间战争状况的消息不假,但是两方虽然都召集到了足够的兵力,却只是停留在了小打小闹的范围之内,仅看那伤亡人数就知晓了,双方并没有真的大动干戈起来,毕竟,皇家子孙,又有哪一个会是简单的呢?谁也不想鹬蚌相争,却让渔翁得了利。

  此外,在东阳郡本郡的这份邸报上,占了最大篇幅的一则消息,是关于这东阳郡的“土皇帝”——燕王殿下的,上面说,燕王府整日召些歌姬舞姬,还专程包了一个戏班子,每日给燕王殿下表演,不仅如此,燕王府的女眷也是经常召人上门,专程为她们定制合适的布料做衣裳,银楼的掌柜还专门呈上去了一本首饰图样的册子,燕王妃便将整本册子都包了下来,让银楼的掌柜照着册子把每一样首饰都打出来,而且只能供给她一人。

  如此一来,整个燕王府近日的开销便可想而知了,金银财宝想必是如同流水一般地花了出去,简直是做足了一家子都“烂泥扶不上墙”的姿态,然而,这样的消息迷惑迷惑普通小民也就罢了,即便是周长宁心里也晓得,燕王这番“自污”的动作最多也只能给那两位王爷一个信号罢了,表演上着实显得拙劣了些,对此,想必那两位王爷,同样也是心知肚明的。

  与此同时,周长宁也越发能够确定了,这东阳郡,并不是什么适宜久留之地,三方现下是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不假,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样的乱象不管是皇后还是各位朝臣,都无法容忍太长时间的,这些皇室子弟当中,总会角逐出一个胜利者,那个时候,其他的人,可就未必甘心呐!

  只不过,像这样关系到朝堂局势的事情,周长宁也只能自己在心里面推测着,并不敢随意说给家人听,一来距离他们太过遥远,家人也不一定能够听懂这背后的弯弯绕绕,二来,眼下还是暂时风平浪静的,他口说无凭,一番推测未必能有多大的说服力。

  接下来的几天里,周大新确实尝试着出去找活儿做了,他本就是酒楼掌柜,眼下自然是做回老本行最为方便了,只可惜,东阳郡与青石镇却是不同,一来,各家酒楼的掌柜都是做了许久的,经验怎么说也比周大新更为丰富,二来,就算有新开的酒楼需要招聘掌柜的,人家也更愿意去找熟人推荐,像周大新这样无根无基、在镇上的酒楼做事的人,即便说是有经验,人家心里也会有几分疑虑。

  没办法,周大新只得和周二柱、周三全以及其他的周氏族人,每日一起去码头做这些最简单的卖力气的活计,没几日便是一身酸痛,晚上周长宁去倒水洗脚的时候,经过左厢房门口,都能听到里面他娘在给爹按摩、而爹连连呼痛的声音,他记在了心里,嘴上没说什么,却是将自己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进度越发加快了些。

  周老爷子也有些看不过眼了,要说其他两个儿子也就罢了,好歹一直都是在地里做活的,但周大新不同,他在酒楼做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日也晒不着的,“养尊处优”惯了,在逃荒路上就很是吃了一番苦头,现下又得继续做这样的活计,身子哪里能受得了呢?

  只是,周老爷子几次开口劝周大新还是算了、另找活计,却都被他用别的话题岔开了,几番下来,周老爷子也就知道,他这是主意已定了,细细回想起来,这事儿怕不是长宁说家里银钱紧张、他先不入学那句话给引起来的?

  当然,这也都是周老爷子自己一个人在心里琢磨的,没什么真凭实据,周大新因着几日的劳累,又有些像老二一样跟个闷葫芦似的,周老爷子问也问不出个究竟来,只得作罢。

  直到这一日,周大新下工回来,用过晚饭以后,周长宁这才像献宝似的,跟长辈们说道:“爷爷,我这几日在自己的屋子里,倒腾出来了一样东西,您也帮忙掌掌眼,若真是稀罕,卖出去换回银钱来,能够补贴些家用那就最好不过了。”

  不必多说,这话自然是谦辞,可以说,周长宁比其他人都要懂得他倒腾出来的这样东西的价值,眼下也只是碍于自身阅历不好信誓旦旦地“打包票”罢了。

  周老爷子一直知道周长宁自那次谈话的次日,去街上买了些东西回来起,便一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头,除了吃饭的时候,其余时间连半步都不出来的,也不让人进去,像是守着什么宝贝似的,有时候,他和老婆子的屋子里蜡烛都熄了,长宁那里的煤油灯都还点着呢。

  对此,他自然免不了有几分好奇,只是心里也没有抱多大希望,长宁一个孩子,还能倒腾出什么惊天的东西不成?顶多像是那辆轮椅一样,又有了什么新点子,做出来赚些个铜板罢了。

  周老爷子的话刚刚落下,周长宁便回了房间,取出一个竹筒和一张纸来,把纸放在桌子上,打开竹筒,从里面倒出些东西来,这才又将竹筒赶忙盖上了。

  周老爷子定睛一看,拧起了眉:“这是,盐?不过,倒比咱们吃的盐要细上许多,想来有的大户人家应当愿意尝个新鲜吧。”虽不知长宁是怎么做到的,但至少证明孙儿倒腾出来的东西还是有买方愿意要的,应该不会让孩子白费心思,如此一来,他也就不用担心挫伤长宁的积极性了。

  见周老爷子等人都默认了这是“盐”,周长宁笑而不语,去厨房里拿出了几个勺子来,将纸上那些白色晶体浅浅挖了半勺,分别递给四位长辈:“爷爷,你们尝一尝就知道了。”

  “盐”还能做出来什么其他的味道不成?不就是个咸味儿吗?这半勺盐进嘴里,只怕舌头要有半天都是苦味儿了吧,周老爷子如是想着,却瞥见长孙那眼巴巴的期盼似的目光,再看看儿子儿媳都是一副犹豫之色,罢了,左右他的茶杯就在手边,就当是哄孩子了吧。

  心下一横,将勺子送入口中,然而,当舌头初初接触到那白色晶体的时候,他品尝到的竟然不是咸味儿,而是一股甜味儿?周老爷子瞪大了眼睛,惊讶地看向周长宁:“这是,蔗糖?”

  还不等周长宁点头表示肯定呢,听到周老爷子这样说的老太太和周大新夫妇便惊讶地看了过来,不敢置信地将手上的勺子送入口中,果然,是一股甜味儿,周大新品尝着这股甜味儿,并没有尝出来有什么与平日里自家买的蔗糖相区别的地方,就是那种糖的味道,可是,蔗糖怎么会是白色的呢?

  还不等他问出口,便见着周长宁点点头道:“正是蔗糖,这是我去街上的杂货铺买的普通蔗糖,用了特殊的法子,洗掉了其中的杂质,剩下的白色晶体才是最纯正的蔗糖,因为颜色似雪,便称为白糖了。”

  在古代,糖可是个稀罕东西,最早的时候,人们是用小麦等谷物发酵,做出来了饴糖;在前朝的时候,人们偶然发现长在南方的一种似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东西,剥去皮之后,能够尝出来一股甜味儿,便将其砸碎榨汁,熬制出来了偏褐色的蔗糖。

  一直到今天,普通人家中见得最多的还是蔗糖,当然,即便是这普通的蔗糖,价格也是不便宜呢,君不见,有时候人在农忙时节累得狠了,请来大夫,大夫便会让家人给买些蔗糖补一补,所以,尤其是农家人,把糖看得可是很贵重的,即便走亲戚,手里提着一斤蔗糖,那也是很体面像样儿的礼了。

  眼下,周长宁却做出来了白色的蔗糖,即使中间要使用到的法子造价贵了些,导致这白糖的价格是普通人所消费不起的,可是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只要他们想法子给这白糖打出了名气,难道还愁买家吗?那些大户人家只怕巴不得东西越稀罕越好呢,这样买回来亮给客人看,也显得自家更有面子不是?

  想到这儿,周老爷子很快便明白过来,这东西能够创造出多大的利润了,当即严肃了神色道:“长宁,东西是好,却不是咱们家现下能够碰的,咱们家就是普普通通、本本分分的庄户人家,没有那么大的权势护着,贸然卖这么稀罕的东西,只会给自家带来灾祸,到时候,怕是会有不少眼热的人想要逼问出来方子。”

  周老爷子自觉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能不能大富大贵他也没有太多执念,他就希望一家人自始至终都能够平平安安的,所以,至少是目前,他的态度都很明确,那就是白糖绝对不能拿出去,以免给家里招来灾祸。

  他的话都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了,周大新等人也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纷纷赞同道:“是啊,咱们家现在这样就很好了,士农工商,那可不是说着玩玩的,就算赚了再多的银钱又能怎么样?那些个当官的随便使个手段,都是咱们家招架不住的。”

  周长宁看着家人纷纷投来的不赞同的眼神,不由得苦笑:“爷爷还不了解我吗,我又岂会是这样不稳重的人呢?自始至终,我就没想着由咱们自家人出面去卖白糖,我想的是,找人合作,我们出方子,只拿分成,隐在后面,如此一来,既不耽误赚钱也能保证安全,爹也就不用每天去码头上扛包了。”

  别的话倒也算了,唯独最后一句,却让周大新心里一热,原来儿子这是心疼他呢,这不,就拼命逼自己想出来了这个法子,做出来了白糖,也不知道他一个孩子,怎么这么喜欢给自己身上加压力?明明养家糊口是他这个当爹的应该做的事情,这下可好,全由儿子代替了。

  周长宁说的倒也算是一条路,周老爷子心里叹了口气,看了一眼短短几天时间眼神里都带着些疲惫之色的长子,终究再也说不出什么否定的话来:“那你可曾想好要找谁合作?这一步是很关键的,若不是知根知底的人,遇上个心黑的,拿了方子却不愿给我们分成,甚至为了避免方子暴露,还想着以绝后患,那么,咱们家的境况就只会更糟糕了。”

  到了这个时候,周老爷子才发现,他过去在周家村那个小地方所得到的一切经验,在这种紧要关头,却是丝毫派不上用场,他既无法帮孙儿想出做白糖的法子来,也没有门路帮孙儿找到靠谱的合作者,反而要将一切事情都堆压在还不到十五岁的孙儿身上,这让他心里不免顿生惭愧之感。

  周长宁可不知道周老爷子的这一番心路历程,听完老爷子的疑问,思忖片刻便道:“既然我们只打算拿分成,那当然是白糖卖得越好,咱们家能够分得的银钱就越多了,所以,势必要找一个有信誉且实力强劲的合作者,有能力将白糖铺开到东阳郡以外的地方去,这样一来,我们的选择可就不多了。”

  第一反应,周长宁自然是打算找这东阳郡实际上来头最大的人——燕王了,只是随后,他便排除了这个人选,一来,他无法保证自己能够直接得到燕王的注意,若是在消息层层上报的时候被人拦截下来,反而惹来一些不怀好意之人,那他才是要欲哭无泪呢。

  其次,单看燕王府最近的动向,就知道,最起码目前,燕王殿下是不打算先出头的,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而银钱又是个敏感且扎手的东西,和一位王爷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四个字“招兵买马”,到时候,只怕其他两位王爷反而会暂时达成合作,一致对付起燕王来,所以,燕王是个聪明人,必定不会冒这样的风险。

  “罢了,我明日和爹一起去码头上看看吧,码头上的人来来往往的,消息也比别处更为灵通些,若想将白糖销往各地,水运才是最简单省力又省时的法子。”周长宁在脑海中将自己有印象的东阳郡内的大商户名单过了一遍,遗憾地发现,或许是因为他到底对东阳郡了解不足,名单上压根儿没有几家能够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所幸,白糖都折腾出来了,他的紧迫感也到底消去了些,只需要找好合作者,这门生意就算是做成了。

  次日早上,用过早饭,周长宁便随着周大新来到了码头上,来的路上,其他叔伯都还有些惊讶,他们早就知道周老爷子还有意让周长宁继续读书呢,怎么今早人却是来了码头呢?难道是家里的银钱不凑手,认清现实后打算就此作罢了?

  众人各有各的猜测,不止是族中的叔伯,就连周二柱和周三全心里也是这么猜测的,二人一边走着,一边默默在心底里估计了一下家里剩余的银钱,除去留下些以备万一的,剩下能够挪出来让长宁先读书的又能有多少,不管怎么说,他们周家好不容易出了个有天分的孩子,要是因为客观条件就这么给耽搁了,未免也太可惜了些。

  那厢,周长宁可不知道,他这么一现身,还会引起这么多种猜测呢,来到码头上,照旧是领了衣服去换上,距离他上次来码头也不过仅仅间隔了五天左右的时间,由于在码头上扛包的人里面像周长宁这般大的人还真是不多,王七对他还隐约有些印象,拍了拍他的肩道:

  “上次回去累狠了吧,不过,既然歇了这几天,再回来那就要打起精神来干活儿了,其实坚持下来也就慢慢习惯了,别看这份儿活儿累人,但是能赚的钱还是不少的,养家糊口是尽够用了,年轻人嘛,在这里拼上两年,攒些银钱,就能让媒人给你说门好亲事了。”

  王七还以为周长宁是因为上次累到了才不愿意再来的呢,他还记着周长宁当天扛包的数量可不比一个成年男子差到哪里去,便开了口为他鼓劲儿,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能来这里吃苦的年轻人哪个不是因为指望不上家里,才想自己攒钱娶个媳妇儿成家的?

  只是,看着一旁的叔伯们对他挤眉弄眼地笑着,就连他爹也不厚道地站在旁边看热闹,周长宁心下无奈,却也只得谢过对方的好意了。

  成亲?不好意思,在他的人生规划里面,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一项,就算现在成为了周长宁,成为了周家长孙,上面有这么多长辈压着,决计不会允许他一直单着的,周长宁也不打算改变主意,左右就先拖着吧。

  也幸好魏朝没有那些个男子、女子年过多少岁不成婚就要交罚款并被官府配人成婚的破规定,要不然,周长宁还真不能保证,他会不会趁着当前这个局势,来个揭竿而起了。

  话说回来,因为昨日周长宁展示了他的成果,周大新心里有这份底儿撑着,对赚钱也就没有那般紧迫了,前几日他扛包都是一次扛两袋三袋的,拼命的架势让两个弟弟看了都连连咂舌,休息时间忍不住来劝,今天,一是因为知道事情顺利的话,家里的银钱或许就能富裕许多,不缺他这一个两个铜板儿的,二来,也是因为周长宁在一旁的“监督”。

  周长宁一边扛包,一边注意着这边的动静,只要周大新有一次扛两个麻袋的架势,那不赞同的目光就瞥了过来,他扛包轻轻松松那是因为自己心里有底儿,他爹那是纯粹在透支身体。

  一来二去的,周大新也只能享受着儿子的“关心”,一次只扛一个麻袋了,也真是见鬼了,明明他才是当爹的,长宁才是儿子,怎么那眼神看过来以后,他就有了一种想要直接“投降告饶”的冲动呢?周大新如是想着。

  午饭时间,族中的人纷纷打趣着周大新:“大新哥,我算是看明白了,你今天这是特意让长宁一起跟过来,想要跟我们炫耀一番儿子有多孝顺的吧。”

  “就是!长宁同时扛着两个麻袋,经过你身边的时候,还会伸手扶一把,帮你减轻点儿重量,这样贴心的孩子,上哪儿去找啊?”

  “再别提了,人和人果然不能比,像我家那个小崽子,这才来了郡城多久,就知道和隔壁邻居家的孩子疯玩,昨晚我都到家了,他还在外面玩呢,连吃饭都叫不回来。”

  周大新嘴上自然是要谦虚一二的,心里却还是有些得意的,周二柱和周三全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那点儿笑意,虽说侄子把大哥管住了这事儿有些怪异,但是大哥前几日那拼命赚钱的架势是真的把他俩吓到了,拦都拦不住,还以为是家里爹娘出了什么事情呢,今日这一遭也算是件好事情了,最起码,如果大哥再不顾惜身体的话,只要他俩搬出长宁来,大抵应该能有些效果吧。

  至于此时的周长宁在哪里呢?他正拿着家里特批的银钱,请王七吃饭呢。

  王七也算是手底下管着人的,多少有些权力在手上,不过,码头上扛包的人是想不到这一茬儿,其他人却是直接去找了方管事,真正像今天这样有人请客的,他还是头一遭经历呢,心里多少有几分自得,对主动凑上来的周长宁态度也就不免客气了些许。

  作者有话说:

  周·真香·长宁:成亲?开玩笑!

  三更变成了一章大肥更,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