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第八百十一章 100万大洋!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第八百十一章 100万大洋!

作者:血蝠 字数:1778 书籍: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华夏鸟篆体文字,这玩意简直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还难认,因为它复杂,就像是画画一般。

  更要命的是2500年前华夏各国还字不同文,再加上东西方文化不同、钻研方向不同,就像这会华夏就没几名古文字专家、考古学家认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这西方文物专家认得华夏鸟篆体的人还真不多,认为它是普通纹饰都不一定。

  如果不是那位大家级别的农博升,外加张楠一闲下来就看馆长同志送他的那些研究资料,自个也不会认得矛柄上的铭文。

  “宋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宋景公自称‘栾’,这‘宋栾’指的应该就是他。

  景公在位48年,大约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矛的形制也符合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中原青铜兵器特点。”

  不仅柄上有铭文,短矛后半部中间位置还有花纹。关兴权接过短矛,试了试刃口,还非常锋利,那个时代正是华夏青铜兵器技艺登峰造极的年月!

  顺口说了句:“这不就和勾践、夫差一个时代的。”

  “嗯,那三位挂掉的时间差应该在10年之内,夫差第一个自杀,景公自然老死,没过几年就轮到勾践...”

  至于具体哪一年,张楠一下子想不起来,反正这也无关紧要,犯不着去查资料。

  就不知道这三位想当年有没有坐下来喝过酒、吹吹牛。

  “...景公栾这人据说不错...”

  张楠随口说了“荧惑守心”的事,景公不愿将灾难转移他人的故事还是很有点历史教育意义的——“荧惑”,火星也,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在华夏古代称它为“荧惑”。

  其实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火星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项伟荣和关兴权是早就习惯了张楠在华夏古董和历史上的造诣,而亨利是佩服至极——这本事,至少也要有个十几二十年的积累才能信口摘来,老板好本事!

  一圈看完,短矛放回雪茄盒。

  也不打算换个包装,这种雪松质地的雪茄盒据说具有很好的防潮功能,正好用来保存青铜器。

  雪茄盒子放茶几上,第二个木箱子足足有七八十公分高,还非常沉重。

  亨利力气一般般,刚才东西是雅克布给搬进来的,连箱至少上百磅。这会关兴权将箱子盖打开,去掉防撞的泡沫塑料后,直接将里头的器物给提了起来。

  关老大不愧是关老大,几年前上百斤重的登山包就能随意拎走,这力气不是盖的,还能举重若轻:东西放地上,免得把玻璃材质的茶几面板给砸了。

  “罍,不完整,少了盖子。”

  说话的是项伟荣,这几年下来,他也算是半个古董专家。

  罍,华夏汉族古代大型盛酒器、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张楠没理会姐夫的话,张着眼睛就不带眨的,等东西放好之后,立刻先看器物口缘内领壁,“皿父乍尊彝!”

  彝,酒器,一般概念上比罍稍大,说白了也就是一类东西——眼前这件器物的造型,是叫彝或罍都可以。

  一转头,问亨利:“50万?”

  “对,50万。”亨利-德博森被问得都有点忐忑,“贵了?”

  张楠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一句:“知道它60多年前值多少吗?”

  亨利当然不知道,不会傻乎乎说不知道:也反应过来,这件器物绝对不得了!

  不摆谱了,张楠道:“1924年,它在华夏的成交价是100万枚银元,当年在美国,它卖了80万美元!”

  100万枚银元,那是多少?

  1924年的80万美元,那又是什么概念?

  不说1924年,1930年美国全国的平均年薪是1420美元,3000美元就能买套还算凑合的公寓(那时候两年工资买套房不是梦,至于这会90年,那就是四到五年的薪水总和,平均年工资30000美元不到点。)。

  “80万,至少相当于1500万美元,甚至还远远不止!”

  亨利算完账,又道:“不讨论标准银币在当时的购买力,就算这会的单纯银价,那也远超千万美元。

  喔!

  老板,古董这水可真深!”

  这是件罍(léi),加上铭文,那就该叫它“皿天全方罍”。顶盖缺失,拿尺子一量,器身高63.6公分,体量巨大!

  罍身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

  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

  “这个‘皿’字是器主的族氏名,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而全’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庙号名。”

  张楠说到这,问题来了!

  亨利听不明白,而项伟荣研究了好一会这件至少八九十斤重的大家伙,不得不问了句:“那个‘而全’在哪?”

  找不到,里里外外找不到这两个字。

  “在器盖上,藏在湘省博物馆里。

  1977年,在西秦陇-县发现过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铜簋,年代与这件皿方罍相同。那件盛放煮熟饭食的簋是从座西周早期的贵族墓里挖出来的,其主人与这件皿方罍的主人应该是同族人,

  这个‘而全’”和他的父亲,估计是迁居南方。

  方体罍商代晚期才有,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绝迹于战国。汉代时期虽然已经不再铸造,但却已是王侯们喜欢的收藏品。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就有梁孝王的后代为争罍而引发宫廷流血争斗的事,罍在西汉那时就是宝贝。

  这件罍是商朝晚期铸造,虽然考古发现表明现在湘省一带在商朝中前期已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但要铸造如此精美复杂的方罍重器,估计还缺乏那个能力。

  而且这件方罍的器形、纹饰、铭文完全属中原殷墟风格,特别是颜色黑亮,标准的‘黑漆古’,这需要在腐蚀酸的环境里埋藏千年以上才能形成。

  这和中原青铜器普遍在碱性土壤中埋藏,长时间后所形成的颜色不一样,显然是中原商朝人南迁时带入的湘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