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隋末之雄霸天下 第三百九十四章 新科举考试

《隋末之雄霸天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新科举考试

作者:幻星辰 字数:2607 书籍:隋末之雄霸天下

  、、、、、、、、、、

  魏征愣了一下,随即便脱口而出道:“当然考贴经、诗赋、墨义这些内容了。魏某出身贫寒,也是熟读《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等五部大经,以及《论语》和《孟》两部兼经,并经县试、郡试和殿试之后,才入朝为官的!如果不是参加科举,魏某现在只怕还在家务农呢!”

  宇明摇了摇头道:“魏大人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并不是将科举制全盘否决。象科举规定,任何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相当好的制。让魏大人这样为代表的贫苦书生也有机会为官。可是本王却以为,这科举考试的内容,却未免不合适宜了一些。其他暂且不说,就以魏大人当年所考的内容来说。您在实际为官过程中,又有多少时间,多少事务会用到考试中的那些内容?”

  魏征顿时一下被问住了。他是从最底层的官员做起,又经历了在军中的职工作。自然对官场中的大小官职,平时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清楚。

  可要说这当中有几次能用到诗赋、经义的,那还真没几次。要展现他吟诗作画,舞风弄月的才华时,多半都是在青楼勾栏等场所,与一******打情骂俏。用这些诗词来打动那些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

  而官场中的事务,大多都是统计、报告、计算、审判,以及处理一些突发的如救灾、抢险、济民、收税、安置等工作。《诗经》、《周礼》、《论语》之中虽然也有一些处事原则的内容,但都是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想要用这些经书来治理地方,所谓的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完全是无稽之谈。

  魏征一张老脸顿时涨得通红,思了半天才强辩道:“诗赋考验的是采,经义考验的是为人的道德准则,有了这些,才谈得上治国安邦,人若连这些基本礼义廉耻都不知道,一篇章和诗词都写不出来,又如何为官呢?”

  他虽然仍在据理礼争,但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都听得出来他的已经理屈词穷。

  宇明这时也蓦然醒觉,知道要完全推行新科举制的改革,阻力甚大,这魏征算是自己的嫡系官员,是自己将他从宇家行将放弃的幕僚中选拔出来的。他对自己应该算是比较感激涕零的了。可连他都反对,可想而知其他官员会如何对待新科举考试了。

  想了一会后,宇明方说道:“既是如此,那便可将科举考试多设一些科目。不光是考诗词经义,同时也要考算术、外语、武功、武器制造等内容。以为朝廷选拔出不同的人才……”

  “比如军队的参军和军师,就要懂战争策划、排兵布阵的人员才能担任,否则如何制定对敌作战计划?而军队的将领,则需要武功高强、善于临场指挥作战的勇士;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便需要选拔懂外语的人才。而工部,因主要从事武器制造,以及建桥造房方面的工作,自然就得选拔在建筑、制作有杰出天赋的人员。这些考试完全可以列入科举之中,成为其中一科目,让考生自己选择报名!”

  宇明这一番话,犹如石破天惊一般。武将倒还好说,在杨广当皇帝时期,他也搞了武举的,有人还为此中过武状元。但在以往,工匠都是被划为“匠户”一类,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可听宇明的意思,这些工匠、通译竟然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参加科举,并担任正式官职。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杜如晦和房玄龄对视了一眼,也不禁大为惊奇,感觉这样一来,科举就搞成了一锅大杂烩了,什么人都能来考。懂算术的,以那些商人掌柜为最多,武功嘛,不用说了,那些军中勇士、江湖好汉都是武功高强之人……然后匠户、通译都来参加了……堂堂人竟然和这些斗升小民,粗鲁武夫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可不光这两人,就是魏征都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因为这些人才的确是朝廷急需的,特别是武器研发上,一名熟练的武器制造工匠,朝廷开出的俸禄都堪比一个郡守了。还专门派出护卫对其家人进行保护。难道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排名,竟然要就此颠覆了吗?

  宇明见众人皆不再反对,便连忙说道:“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便先按我的意思办吧!你们可以先草拟出一个计划来,然后交由本王过目,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公布施行吧,此事宜早不宜迟!”

  几名军师闻言之后,都只能苦笑着点了点头。在这几人中,魏征是对新科举考试抵触情绪最大的,斛斯政是最无所谓的,而如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则是觉得应该看新科举考试实行后的效果,如果真的反应良好,选拔出的官员可以很好地胜任工作,为朝廷选拔出了急需的优秀人才,效果好于前隋的科举制,那便也可以继续执行下去。

  四人又征求了一些朝中官员的意见之后,最终决定在月一日举行大周新科举考试。而考试分为县试、郡试和殿试级,在河东、河北、山东、辽东四地同时进行。不过是先开始县试,再进行郡试,最后举行殿试。

  考试分为、行政、兵法、农、匠艺、武器研发、车船制造、算数、天、生物等十多个科目进行。参考者为年满十四岁以上的大周民众,不限定出身和财产,男女皆可报名参加。

  在本县县试中的前十名,可参加郡试。

  在本郡郡试中的前十名,将可以到北平府参加殿试。

  县试由县丞来主持命题,郡试由长史来主持考试。而殿试则不用说了,自然由宇明来亲自面试。

  按照朝廷公布的新科举考试方案,县试在到五月举行,郡试在六到八月举行,殿试则在九月进行。大周的各部,都将派出人手参加科举考试的筹备和举行。

  而此消息公布之后,河东、河北、辽东、山东等地的寒门弟则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终于有了正当的作官机会。而各大门阀贵族的世家弟,则一个个愤愤不平。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做官机会理应只能落到自己这样出身不凡的人身上。怎么能让那些平民弟也加入进来呢?

  于是,许多门阀贵族的弟便从自己家乡出发,邀约一起到北平上书提出抗议。只不过,当他们到达北平之时,却发现周王已经不在了。宇明率领二十万大军又远征去了。

  ……

  二月的河南,依旧是天寒地冻,不过黄河上的结冰倒是已经融化了,虽然一上的树枝,依旧是光秃秃的,但在一些梧桐树的枝头上,却开始浮现了一点鲜绿之色。

  此刻,在黄河上鼎鼎有名的白马渡口,正云集着上千只小船正在来回摆渡。

  这些小船长约八丈,宽两丈,可以坐十人。它们在艄公的摆渡下,一队队身着黑盔黑甲的士兵,正陆续渡河。

  这些穿着黑甲的士兵人数多,云集在黄河两岸,几乎一眼望不到头。而要渡河的不光是这些士兵,还有他们的战马和粮草辎重。因此虽然渡口的船只不少,但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在黄河南岸的一座小山丘上,一名白衣白甲的年轻小将,则手搭凉蓬,举目向前方望去,叹息道:“终于渡过黄河了……斯政,这应该是河南的土地了吧?”

  站在这员白衣小将身旁的中年士,忙点头道:“回周王,这里已经是河南的平阳郡了。我们沿黄河向西走,便是虎牢关,眼下王世充的郑军正和李密的魏军在此激战。”

  “而向南走,便是金堤关,那里现在是李密的部将祖君彦把守。过了金堤关,就可以抵达李密的老巢荥阳。”

  “而向东走,便是国时期曹操的起家之地陈留郡。从这里向东,是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无险可守。李密也是才攻占这一地区没多久,驻扎的兵力也不多。”那中年士介绍道。

  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这中年士便是斛斯政,而那白袍小将,便是宇明了。

  在布置完科举任务之后,宇明便亲率二十万大军,以斛斯政为军师,率领众将南下进攻李密,准备援救王世充。

  眼下,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即将与李密的魏军正式交战了。

  “斛先生,依你之见,现在我军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呢?”宇明盯着斛斯政的眼睛问道。

  斛斯政微微一笑,轻抚自己颌下长须道:“其实,王世充虽然控制的地盘比李密小,兵力也比李密少。但形势却远没有他说的那样危急。我军虽然的确要和这头老狐狸合作,却是不要被王世充牵着鼻走。”

  “哦?”宇明听罢,也是面露诧异道:“斛先生可否给本王详细解说一下呢?”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