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兵和严宽的吉他组合发展壮大了,找了一个鼓手和一个主唱兼贝司,成了一个乐队,这不仅仅是出于让音乐元素更丰富的考虑,更是觉得应该弄出点儿更有劲儿的东西,潜意识里,其实是为了泄愤的时候能更痛快点儿。
乐队排练的地方在鼓手的家里,就是何小兵找刘虎时去过的那个村子,城里很难找到一个既便宜又没有邻居责备扰民的排练室。虽然远了点儿,但大家背着吉他和贝司去城外,总比刘虎搬着一套鼓来城里方便。
最近两个月乐队有了演出,一周两次,在一个不是太热闹的酒吧。何小兵很热爱演出,并不是为了每次演完刨去打车费后还能落五十块钱,这时候的何小兵还视金钱不至于如粪土但也好不到哪儿去,而是演出本身,让他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很多不给钱的演出,何小兵也乐意去。
第20节:2003年,跟丫死磕(2)
晚上还有一场演出,昨天何小兵约了顾莉莉去看,顺便把剩下的钱还她,上半年又卖了两首歌,这次再还两千,就两清了。
本打算睡到中午,起来直接吃午饭了,但是十点刚过,何小兵就被手机吵醒了,是他爸打来的。寒假回家,何建国觉得何小兵这两年跟家里的联系不够紧密,便给他买了一个手机,希望它能帮助何小兵建立起对家人的情感。
"你干吗呢?"何建国上来就问。
"睡觉呢!"何小兵说。
"在哪儿睡呢?"
"床上呗!"
"我问的是哪儿的床?"
"宿舍的床。"何小兵一直瞒着父母退学的事儿。
"怎么没去上课?"
"没课。"何小兵决定,如果何建国的下句话仍然是这种问题,他就说一句:你有劲没劲,然后挂断电话关机接着睡觉,但何建国后面的话彻底让何小兵睡意全无。
"兔崽子,还蒙我,你都退学两年了!"何建国话语里透着对何小兵未来的担心,但更操心的是下面这件事儿,"这两年你在北京都睡哪儿了?"
何小兵顿时蒙了,之前他曾想过何时、以何种方式将退学一事儿告诉父母,但想不出能让他们平静接受现实的方法,于是就放在一边索性不再想了,顺其自然吧,却没想到以今天这样一种方式让父子面对此事。
举着电话蒙了半分钟后,何小兵反倒踏实了,困扰了他许久的难题,终于没有迎刃而解而是用刀背解决了。
"你怎么知道的?"何小兵平静了,想知道这个穿针引线的人是谁。
"你甭管我怎么知道的,你……你……"何建国措了半天词,蹦出三个字,"你浑蛋!"然后"咣"的一声挂了电话,用劲之大,让何小兵觉得家里的电话都要被何建国摔碎了。
起床后何小兵吃了点儿东西开始练琴。这三年,他一天没有停顿的事情就是练琴,把弹琴当成了生活所必需的,就像空气、水一样。刚弹上,手机又响了,是个陌生的座机号,但区号是家里的。
何小兵没接,手机一直响着,十多声后,断了一下,紧接着又响了起来,又是十多声,然后断了,随即第三次响起来。
"喂……"为了阻止它继续响下去,何小兵还是接了。
"怎么半天不接电话啊?"是何小兵的妈,说话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温柔,"我这会儿在单位,已经请假了,一会儿坐火车去北京,你手机开着啊!"显然是为何小兵退学一事儿而来。
"你甭来,我挺好的。"
"你爸不去,就我一个人去,开着手机啊!"说完挂了电话。
何小兵放下电话有些沮丧,刚刚获得了自由,却发现是临时的。以为打跑了土豪劣绅,还没来得及点根儿烟歇会儿,就听见他们边跑边回头说:我们不是走了就不回来了!
第21节:2003年,跟丫死磕(3)
二十多年了,父母从来都是想对何小兵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永远是为了何小兵好,不征求他的意见。何小兵想,既然你们跟我玩儿横的,那也别怪我不客气。他决定,即使他妈来了,他也不见。他一定要让何建国和他的妻子明白,他不再任由他们摆布,他们今后将无法再对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何小兵很快就把父母忘在一边,又练了会儿琴,出去买了一份面皮和一个肉夹馍作为午饭,吃完背着吉他去排练。每次演出前,他们都要彩排几次。
何小兵提前到了鼓手的家,严宽正在用鼓手的电脑上网。这个月严宽大学刚毕业,在音乐网站找了一份编辑的工作,不用坐班,每天从国外的音乐网站扒点儿稿子,翻译成中文,贴在网站上就行了。严宽家是北京的,但不爱回家住,想在这附近租个房子,目前正在鼓手家蹭住。
在这个村子租房的人更新换代了,几年前的那些老乐队已经搬走或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和他们当年一样年轻、迷茫而有梦想的青年,依然每天鼓捣出让这里的村民无法理解的噪声。
赶到车站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二点,何小兵在候车大厅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正疲倦地靠在座椅里,手里捧着一饭盒炖肉。
母亲没有责备何小兵,打开饭盒,递到他面前:"昨天给你爸炖的,我都带来了。"
何小兵摇摇头:"我吃饭了。"
母亲又掏出一副鞋垫:"你姥爷知道我来,特意让我捎给你,说你是汗脚,用得着。"
"都什么年代了,现在的鞋什么脚都不用垫了。"何小兵还是接了过来,插在兜里。
"你现在住哪儿啊?"母亲问。
"租的房子。"何小兵说。
"带我看看去。"母亲说。
"没什么可看的。"何小兵说,"我挺好的,你回去吧!"
"我不着急回家,我请了一个礼拜假,你爸说了,让我回去的时候把你带回去。"母亲说,"还让我去你们学校找老师聊聊,看看能不能恢复学籍。"
"学校又不是给我一个人开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何小兵说,"我也不回家。"
"那你打算以后怎么办啊?"母亲忧虑地问。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呗!"何小兵说,"你也看见我,我没死,可以回去向我爸交差了。你是坐夜车回去呢,还是等明天早上的车?"
"我得跟你待几天。"母亲说。
"不用,我有我自己的事儿。"何小兵说。
"你自己有什么正事儿啊?"母亲责怪道,"还不是整天拨弄吉他!"
"弹吉他怎么就不能是正事儿!"何小兵受不了别人这么说他。
"你还能弹一辈子啊?"
第22节:2003年,跟丫死磕(4)
"能!"
母亲被气得说不出来话,瞪着何小兵。何小兵坐在椅子上,无所谓地晃悠着腿。
"你爸说你要是不回家,不继续上学,就不给你生活费了!"母亲说。
"不给就不给吧!"何小兵说。
"你现在是翅膀硬了,白把你养活这么大了!"
"我早就不想让你们养活了,我还赖你们把我生出来呢!你俩图一时之乐,把我生出来,也不问问我想不想出生!你们试图了解过我吗,每次都是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你好自为之吧!"母亲甩下两千块钱,把饭盒放在椅子上,起身离开,"我现在就买票回去!"
何小兵看着母亲离去,很难过,但没有叫住母亲,他只能这样做,不能再为别人活着了,得为自己活一次。
母亲走出几步,停下,转身返回,走到何小兵面前,弯下腰:"抬腿!"
何小兵不知道她要干什么,挪开了腿。
母亲从座位底下抽出一个编织袋,堆在何小兵脚边:"我来的路上碰见王大伟了,他听说我要来北京,正好他们工厂分核桃,让我给你带半麻袋来,说你上学,需要补脑!"说完母亲兀自走了。
何小兵打开编织袋,一眼就认出,这是老家产的核桃,他从小就吃这种核桃,熟悉它的形态。何小兵又抬头看了看走远的母亲,然后起身,拎起核桃,拿上饭盒,走向和母亲相反的方向。
出了北京站,已经快一点,何小兵并不困,也不着急回去,知道回去也睡不着,索性在外面多待会儿,他拎着核桃沿着路边,一直走着。路过夜班车车站,也没停,继续往前走。
每走一段就会有一辆从后面赶上来的或对面驶来的出租车,减速靠边,停在跟何小兵平行的位置,按喇叭,何小兵也不理他们,只管往前走自己的,出租车又加速离开了。
这三年生活的片段,在何小兵的脑袋里,像放幻灯片似的,一幅幅闪过。何小兵觉得自己从这一刻起,不再是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向家长汇报、商讨、得到批准才能去做的少年,而是一个有自主权的成年人了。何小兵明白,今后在精神上,他完全自由了,但那些因独立特行而导致的难以预料的不好结果,也只能由他一个人承担。
何小兵贴着路边走着,到了路口,绿灯就直行,红灯就拐弯,走着走着,发现离夏雨果的学校不远了。自打两人分开后,一直没联系,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不知道夏雨果考得怎么样,何小兵决定去她的学校看看,已经快一年没有去过那里了。
何小兵拎着麻袋到了夏雨果的学校,大铁门紧锁着,何小兵扒着门缝往里看了看,传达室旁边的公告栏上贴着高考学生的录取院校,光线太暗,何小兵只能看到第一行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