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伐天下 第326章

《我伐天下》第326章

作者:从小不会爬 字数:3127 书籍:我伐天下

  [网罗电子书:www.WRbook.com]

  不过说也奇怪,巴天虎虽然出乎意料地挨了重罚,却反而对赵抗非常感激。原来,对他们这些胡族出身的将士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大家将他们视作异类而加以排斥和歧视。赵抗这次出人意料的处罚方式,反而给他们吃下了一个定心丸,从此以后才能放心地为赵国卖命。除此以外,赵抗在巴天虎受刑过后亲自为其上药疗伤,就更是令巴天虎和其他胡族出身的官兵涕泪交流。

  藉着这次机会,赵抗在国内掀起了一次小规模的运动,主题是“国民即汉人”。它的意思是,在赵国只要获得了国民身份,不管你原先是什么民族,都可以摆脱原有身份成为汉人,这便极大地加快了国内民族融合的进程,而境内各族间原有的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实,由于这几年里从南宋移民到赵国的汉人日益增加,而赵国对授予异族人国民身份更加严格,人口比例中汉人已经占到了绝对多数,民族政策的意义似乎不如当初那么大了。但赵抗着眼的并不是现在,而在于未来,当初唐代时鼓吹民族平等,但却始终没有消除各种不同的民族认同,在唐朝强盛时,那些胡族将领还能忠心耿耿为大唐效力,等唐朝一出问题,立即就是墙倒众人推,这是赵抗所不想看到的。他现在采用国民身份这一标准来界定汉人与非汉人,并在其后的数十年里不断强化这一观念,终于彻底消除了境内异族以民族为单位(个人或小群体的零星叛乱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绝迹的)作乱的隐患。这同时是由于对赵国境内的异族来说,最优秀的那些人才大都成为了赵国的国民,他们融入汉人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同胞主动融入汉人大家庭,而汉化派与顽固派的隔阂也迅速加深而变得不可弥合;另一方面,他们的离开使得那些死硬分子即使依然心怀不轨,也严重缺乏优秀的领导者,又怎么翻得了天呢?

  第四百八十六章 嫁 妆

  虽然因为此事耽搁了婚期,但赵抗心里反倒有些窃喜,他实在是很不想和秦家联姻。其实秦莹虽然有些因娇生惯养而生出的小毛病,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个不错的姑娘,可是在眼光挑剔而又有“婚姻恐惧症”的赵抗眼中,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然而,这件事在临安与赵国上层早就已经弄得路人皆知,赵抗如果继续无限期地拖下去,只怕很多人会怀疑赵抗是不是有着和他父亲同样的毛病。所以虽然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但赵抗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踏上了前往临安迎亲的道路。

  赵抗一向崇尚简约,生活也相当节俭(实验花费除外),但他毕竟是赵国的开国君王,大婚事关国体,岂可儿戏?于是,很多重臣都随着赵抗一起前往临安参加这一盛典。不过,由于北伐在即,郑南臣和江晨星等主要将领全都留在国内准备出征事宜,江晨星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老实留在了国内,要不然婚礼上她万一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来,那就不好收场了。这主要还是由于一夫多妻制的影响,要是当时普遍是一夫一妻制的话,江晨星非跟过去搅局不可。不过,虞允文虽然是来年北伐的最高统帅,却没像众将那样留下,而是跟着一起去了临安,这自然是有缘由的......

  由此这次北伐志在必得,即使国内再遇到大灾之类的变故也不会就此中止,而各方面的投入就更是上次北伐所无法比拟的。这么大规模的行动,是不可能完全独立完成的,就算南宋不出兵,赵军数十万大军也会通过南宋的领土和海域,不事先与南宋方面协调好是不行的。而在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要保证不将重要的军事秘密泄漏出去,要把握好分寸并不简单,在赵抗看来再没有比虞允文更合适的人选了。因为像他这样同时熟悉两国国情与官场,在南宋士林中也有很高声望,又同时具有很强军事能力的,赵国虽然人才济济也找不出第二个,至于北伐的事,他等到大军北上后再与之汇合也是来得及的。直到数十年后,赵抗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依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但原因却并不是他现在想到的这些。

  虽然“婚姻恐惧症”仍未祛除,但赵抗看到秦桧派人送来的“嫁妆”清单后还是相当满意,大感自己这次“卖身”没白卖。赵抗怎么也没想到秦桧居然如此慷慨,不但将自己的大部分家产都交给了未来的孙女婿,还将秦党的名册一并交到他的手中。这简直有些像是举家托付了,其中蕴含的价值绝不在亿两白银之下,但当赵抗再次见到秦桧本人的时候,就立刻全明白了。

  原来,秦桧年事已高,再加上爱子(秦熹虽然是养子,却一直深受秦桧疼爱。)发疯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用不了几年,恐怕就要不久于人世了。秦熹死后,秦家再无出色的年轻人可以继承秦桧的一切,秦桧的亲信中虽有人才,但因为之前一直将秦熹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对族外子弟重视不够,至少还没有一个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现在秦桧时日无多,即使再想突击培训似乎也来不及了。小皇帝赵昚对秦桧及其党羽一向厌憎,秦桧活着的时候仍能靠着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逼得赵昚不得不投鼠忌器,但若自己一死,变成一盘散沙的秦党肯定会在短时间内被赵昚一扫而光,就算不会满门抄斩,杀头或者流放总是难免的。虽说那些党羽大多不是什么好人,但总归跟随自己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秦桧始终不忍他们遭到这样的下场,这时赵抗派人来交涉让虞允文夫妻复婚的事,秦桧突然计上心来,便打起了赵抗的主意。

  秦桧其人,在面对实力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敌人时会表现得坚贞不屈,但若他认为敌人强大到本方根本无法对抗,则会轻易屈服,绝不会有“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想法。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是由于秦桧一直信奉“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一信条的缘故。在秦桧看来,如果最终失败的话,那么无论自己表现得多么可歌可泣,也未必就能在青史上留名,而却要损失大量的现实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很划不来。明白了这一点,秦桧生平中很多看似矛盾的事例便可以轻松解释......

  靖康之乱时,秦桧冒死苦谏金军主帅要他们依然立赵家子孙为帝,是由于他认为当时的金军并没有彻底灭掉大宋的决心,还在犹豫不觉之中。如果他这时就卖国求荣,到时候很可能两边不讨好,秦桧不乘这机会向老赵家表表忠心,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而当他们这些北宋大臣交涉失败,一拨人几乎无一遗漏地被掳到北方以后,秦桧便绝望了,他不认为就靠赵构一个人和那点残兵败将能够完成中兴大业,于是他很快便彻底向金人屈服,甚至为了保住自己,连老婆都甘心献上。而当完颜昌将其纵放南归之后,秦桧献上彻底卖国政策“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迅速下马,这才发现此时的南宋已经缓过劲来,并非没有自保之力,于是他的立场再次改变,虽然也会挟虏自重,却一直把握分寸,不会断送南宋的社稷。因为秦桧虽然是个短视的小人,却的确是绝顶聪明,他知道如果南宋灭亡,那么他对于金国便没有了利用价值,就算不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如果南宋真的北伐成功,那对秦桧自然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且不说老底将被揭穿,他至少会失去抬高身价的筹码,便再难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但是南宋若完全没有进攻能力,金国也未必会多么重视他的价值,所以在绍兴十年南宋的反击前期秦桧并未进行干涉,直到金人被打痛了,主动来找他的时候,秦桧才果断出手,而且这时他也有伤亡数据和钱粮消耗之类的口实来说服赵构,其尺度拿捏之准确,天下罕有。秦桧虽然自己也是卖国贼,但却一直鄙视历史上的后胜、杨松等人,这卖国得对自己有好处才行,卖国把自己的命也卖掉了,那不是蠢才吗?跟随能容得下自己的强者,并从中谋利,这才是秦桧的人生准则啊!

  第四百八十七章 离家出走

  秦桧一开始就很厌惧赵抗,但是当他发现连他以为天下最强的金人都拿赵抗没办法,便终于死了这条心。而这时的关键就是赵抗能不能容得下自己,秦桧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可赵抗偏偏不是个道德观念很浓的人;秦桧也知道赵抗一样很讨厌自己,但是赵抗却很少感情用事;秦桧更知道赵抗是个追求利益的人,不只为他自己,更为他的国家和臣民,而他秦桧恰恰能给出足以打动赵抗的利益。再加上赵抗一向守信,秦桧动起与赵抗交涉的心思,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赵抗虽然逐利而行,但也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秦桧本人一定要受到严惩,这样的“聪明人”如果不加以批判,对后世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不过,赵抗看到秦桧给出的巨大利益后,同意等到秦桧死后再行清算,而秦桧本就不认为自己死了之后还能有什么好名声,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另外,对于秦党中那些罪大恶极的,赵抗并不提供庇护,他虽然不相信“恶有恶报”,但他始终认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老天常常失职,但他不会。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弄出人命的,赵抗同意只作警告,不予追究,不听话的除外。而对秦家子弟,赵抗同意不处死除已经疯掉的秦熹以外的其他人,但是罚没入官是免不了的,具体到每个人如何处置,赵抗会区别情况予以合理的对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