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伐天下 第230章

《我伐天下》第230章

作者:从小不会爬 字数:2963 书籍:我伐天下

  可赵抗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你的心思别以为能瞒过我,你是见虞大人初来乍到就极速窜升,地位很快就会超过你,才会不平衡的吧。我再说一遍,虞大人是百年不遇的奇才,能得到他是国之大幸。你虽然也是难得的人才,但和他比,还差得远呢!”

  江晨星眼圈登时红了,强忍着要掉下来的眼泪,她被赵抗这样轻视,还是第一次,好胜心顿时变得前所未有地强烈。

  虞允文赶到后,立即将赵国这段时间的情况,以及此次北伐的兵力配置向赵抗做了汇报,至于北伐的具体安排,他还要和赵抗讨论讨论。

  在虞允文传递来的信息中,宣传队的事情令赵抗喜出望外。因为那些文人所谓的控制舆论,主要还是针对上层,但是下层的民众才是国家的根基。而宣传队出现后,对下层民众的影响力绝对要超过那些四体不勤的文人,赵抗从此再也不怕他们乱嚼舌头了。他以前虽说也不怕,但那是没办法,自我安慰而已,现在可是真不怕了。

  另外,在这段不算长的时间内,赵国的国力尤其是军力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虽然没有赵抗的命令不敢进一步扩军,但军械方面则在不断进步。如今赵国光是神臂弓就超过了十万张,这实在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远程力量了,而且虞允文还改进了神臂弓的使用方法,使其更具实用性。其他的旧式军械也或多或少得到改良,并且还有几种新的战争机械被发明出来,除了基层的工匠们居功至伟外,魔门中的神工巧匠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连虞允文也在其中出了大力,这实在是令赵抗大呼意外。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当年诸葛武侯不也发明了木牛流马吗?”,虞允文笑道。这话中隐约透出的意思,就是他的才能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这并不是虞允文骄傲,相反,这是谦虚。正如当年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一样,以不如自己的人来和自己相比,这是中国文人中一种常见的谦虚方式。

  赵抗并没有觉得虞允文狂妄,在他看来,虞允文(这里指的是本书中的,不过,历史上的虞允文由于没得到宋孝宗完全的信任和重用,很多才能都被埋没了,但即使表现出的那一小部分,也不在诸葛亮之下,差的只是名气。)的确是要强过诸葛孔明一筹的:比练兵,两人都能练出精兵,但虞允文从赵抗身上又学到了邪道的速成练兵法,这就是孔明所不能及的了;在内政上,两人都是百年难遇的宰辅之才,但虞允文的创造性更强,像新邸报、宣传队这类创举都是出自他的脑中;在用人上,诸葛亮事必躬亲,最后累死,而虞允文能想出代理职务这个点子,培养提拔出了大批可用之才,并且能够充分相信下属,这点是诸葛亮所不能及的;在判断力上,虞允文到目前为止可谓算无遗策,而诸葛亮则犯过几次重大错误,也是虞允文胜出。

  在发明创造上,诸葛亮固然有不少重要发明,但虞允文现在也设计制造了几种新的军械,不过效果如何,还需要实战来检验;接下来就是谋略和带兵能力了,这方面诸葛亮一直受人诟病,而虞允文的能力则还没得到展示,只有等北伐之后再做评判;诸葛亮的身体如何不得而知,但从他英年早逝来判断,应该是比不上虞允文体魄强健的。

  而虞允文比诸葛亮差的地方主要是公私分明、执法公平,这是指来赵国前的虞允文,如今的虞允文至少与诸葛亮不相上下。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令人感动,但于国不利;而虞允文则要务实得多,这样他的卓越判断力才得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综合来讲,虞允文强过诸葛亮一筹是毫无疑问的,甚至可以当得上“千古一人”这个评价。也难怪赵抗这样的“怪物”,都如此看重于他了。

  就在虞允文要讲述有关此次北伐的情况时,却被赵抗一挥手阻止了,“在谈这件事以前,还有一桩很重要的事要做。”

  “哦,是去拜祭一下皇上吗?这是应该的,臣等沐浴更衣后就去皇陵拜祭,现在风尘仆仆,去的话不太恭敬。”,身为忠臣孝子的虞允文首先想到了这点。

  “果然不愧是虞大人,先想到这件事......”,赵抗笑道,“我说的不是这件事,毕竟我们赵国是完全自治的外藩,所以这拜祭之事,可去可不去,我就不要求了,想去就去,不想去就算了。我要说的是,虞大人来我们赵国也有将近两年时间了,在这两年期间,我想大家也看到了。虞大人劳苦功高,才能卓越,完全可以胜任丞相一职,列位有不同意见吗?”

  第三百四十二章 拜 相

  这下,即使是有些嫉妒虞允文的江晨星也说不出反对意见。虞允文这两年里,虽然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到来使赵国开始变得像一个真正的国家,而且国力蒸蒸日上。事实上,赵抗现在才任命他做丞相,已经算是晚的了。不过,这里还是有反对之人的......

  “陛下知遇之恩,臣纵肝脑涂地,不能报万一。但是,臣以为,此举颇为不妥。”,反对的人竟然是虞允文自己。不过他是真的推辞,还是只是一般的客套呢?

  赵抗显然早有心理准备,笑道,“虞大人但讲不妨。”

  “第一,这里是在国外,丞相这样重要的职务,却在国外任命,似乎儿戏了点;第二,当初陛下答应过臣几件事,目前还未全部办到,臣实在不宜现在就答应陛下的任命。”

  “他还没忘啊!”,赵抗心中苦笑,面上却不在意地说道,“虞大人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以为,你还是应该在这里拜相的。”

  “陛下的意思是......?”,虞允文似乎有点明白了,但这些话还是让赵抗自己说出来比较好。

  “我们赵国毕竟名义上还是大宋的外藩,下面我们在大宋的国都临安举行拜相的仪式,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宋的百姓,我们没有忘本,这有利于拉拢民心。而且这样一来,也更能拉近我们与本土之间的关系,虞大人以为然否?”,赵抗笑着解释道。

  “陛下所见甚是,是臣考虑不周,但那件事......”,虞允文回道。

  “对了,藩国也设丞相一职似乎不太妥当,不如仿效战国旧例,还是叫相国吧,反正权力是一样的。另外,你们在大宋境内也别叫我陛下了,都叫大王或殿下好了,免得引起他们的不满。”,赵抗继续解释道。

  众人立即称是,但虞允文显然还记挂着那件事,并没有说话。

  赵抗眼看拖不过去了,只得苦笑道,“当初我答应虞大人的几件事,好像就学习皇家礼仪一样了吧。你尽可以放心,等国丧期过了以后,我就找母后学习皇家礼仪,暂时不回赵国了,反正战时体制维持半年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虞允文一听,自然很高兴,就不再推辞,答应了下来。

  由于现在身在临安,赵昚自然不能不邀请,于是这个拜相的仪式显得越发隆重。不过本来应该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却因为新皇帝赵昚的一句话,而变得有些不快起来。

  “皇兄你可真厉害,虞大人在国内时,只是安心做他的孝子,你却有办法能请他出仕。”,赵昚羡慕道。

  “运气好罢了,而且,我付的代价可也不小啊。”,赵抗笑道。

  “只是我们大宋也很需要像虞大人这样的杰出人才,只要你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回家的。”,赵昚突然说道。

  这话一出赵抗和虞允文的脸色都变了,在虞允文的拜相仪式上公开挖角,这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不过赵昚也有为难之处,他现在手边除了那些老臣,连一个忠心体国而且又有才干的人才都没有。而且赵昚也想借此试探一下赵抗的反应,看看他是真心愿意保持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只打算暂时利用南宋。

  虞允文当然是立刻就辞谢道,“多谢皇上美意,但赵王对臣有再造之恩,望陛下恕臣不能从命。”

  赵抗这时倒突然笑了,说道,“彬甫,你就答应吧。当年苏秦一代俊杰,也曾掌六国相印,你又何必这样迂腐呢?”

  这下难题又踢给赵昚了,照赵抗的意思,赵昚必须授给他与宰相平级的官职才行,而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且不说秦桧目前还不能动,就算相位空出来,也不可能让给一个身在外国的要员来做啊。这时赵昚也明白了赵抗对两国关系的定位:赵国在形式上臣属于南宋,但是实际上是完全不受节制的,赵抗其实只是借此获得他想要的大义名分等诸多便利而已。明白这点后,赵昚心中颇为不快,毕竟,再贤德的皇帝,他也是皇帝,想到赵国不受朝廷的控制,赵昚就相当不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观点在中国深入人心,他也不例外。但不爽归不爽,目前双方彼此需要,所以关系看上去还是非常融洽的......

  仪式结束后,虞允文向赵抗及赵昚呈上了此次北伐的计划。按虞允文制定的计划,大军应该集中力量,沿着海岸线北上,寻找岸防薄弱的地点登陆后,直取燕京。以目前北伐军的实力,加上强大海军的配合,金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应该是很难守住的。

  只要控制住燕云地区,金国的广大国土就被硬生生地截成了两部分。到时候不论是打速决战还是消耗战,主动权都在赵军手中,收复全部失地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赵抗听后却沉思起来,而赵昚对军事一窍不通,发表不了什么有价值的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