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歌 第十四章:温保所见

《明歌》第十四章:温保所见

作者:滚木擂石 字数:6818 书籍:明歌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第九卷第十四章:温保所见

  礼上出现唱歌跳舞的环节,未必是什么稀罕事儿,因舞,凄楚的鹿鸣,都可以寄托上无限的哀思。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真有人敢唱着《小放牛》去参加葬礼,而且还是两千多年前。最可怕的是,逝者的妻子还哭天抹泪呢,庄子的哥们发了一问:

  “贤妹,多么美妙的青春啊!嫁给我或者嫁给别人吧,反正他已经离开我们逍遥去了。”

  对于死亡的态度,决定了庄子们的形象,白衣胜雪、散发如瀑。个顶个往历史中一站,就一个字:飒。

  但毕竟千百年才出来一个庄子,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又想热闹,又不想遭人恨,重要性还要媲美葬礼的大典,就剩下百天抓周了。婚礼都没戏,喜宴能摆七七四十九天吗?蜜月能玩出三年丁忧的规制吗?

  百天抓周,可以抓上三天,每天还不同讲究,第一天抓一金印,兴许第二天就走过场了,反之,则属于前世命薄;第二天,抓了一把糠,只好解释成今生勤俭,是在积累家人的福缘啊!第三天,请注意,东西就那么几样,孩子再不配合,也有个挑花眼的时候,宝剑、书本、毛笔、马鞭,总是要蒙上的,于是大家皆大欢喜,这孩子命好啊,出将入相,尽管已经是下辈子的事儿了。

  在这个时代里,温保的抓周比较另类,就像他另类的肥胖一样,他的百天抓周,是在逃荒的路上办的,他那已经奄奄一息的娘亲,努力地浮现出苍白而又伟大的笑容。用黑色的石头,在灰色的瓦片上面,画出了好多的东西:肉、米、面、金印、宝剑、笔。温保忽闪着明显营养不良的大眼睛,相中了笔。

  他的娘亲当天夜里,就满怀着欣慰的希望饿死了,他的父亲养不起他,想把他送进淮河的怀抱,但又实在舍不得,于是就在一家驿站前,跪了三天三夜。当身边同乡都以为又一对儿父子双双饿死地时候,温保用微弱的哭声改变了命运,一小下。

  当时的温体仁不过20岁左右,老家湖州的,能跑到河南:_想,老温可得有点家底吧?于是温体仁就收下了这对父子,主仆二人就此展开了妙不可言的缘分。

  几十年来,温保除了尽心做好温体仁交办的一切事情之外,只有两个爱好:吃饭、写字。

  温保的脸型奇瘦。而身子奇胖,以至于。察觉到将要承担艰巨的过渡任务的脖子,居然玩起了失踪,一个小小的脑袋瓜子,很是突然地出现在肩膀上,要多突然有多突然,往突然里想去吧。

  温体仁的所有事情,温保都知道。这么说可能不太明确。身为温体仁地贴身大管家,温保所了解到的国家机密,甚至超过了皇上。

  在这个干冷的日子里,因为不怕冷。只穿了里外三件单衣,静静伫立在内阁值房外面的温保,心中就很清楚的知道,今天是一个大日子。因为昨天,新旧两届政府班子,共同制定了一个基调:

  “徐光启老大人的遗愿《进请敕定十科疏》。暂不施行,但皇家科学院内部,可以先照此办理。”

  温保聪敏的注意到‘暂’字,这等于皇帝留下了活口,将来还是存在施行的可能滴!接着,温体仁昨夜在内阁值房临睡前,吩咐温保记录下一篇日记:

  “光启遗稿,上意属之,故谕为暂望。吾观群獳,必要开新科以争其势。”

  温体仁原本说的是群儒,但温保落笔后,却改成了群獳。温体仁拿着放大镜看后,高兴的连连点头。主仆二人相视坏笑之后,也就各自安歇了。

  温保写地字极小,所以温体仁要用放大镜来观看,这么干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泄密,尽管很不靠谱。

  今天,现在,温保沉默的站在风中,他地身前就是内阁、中书舍、通政司的办公地点,身后是一排休息用房。来来往往的太监、官吏和大臣地管家,都知道这位是温大首相的贴心管家,所以没人理会他。一来是因为他的性格同温体仁很像,大家觉得不好接近;二来,是因为他太丑了,大家觉得少看一眼是一眼。

  但温保的心中却始终在微笑,他在自娱自乐。世上有些人就这样子,别人的私隐未必跟他有关,但知道了就比不知道的舒坦,那种奇妙的愉悦感,是传闲话的最高宗旨。

  30天前,温保目睹了徐银英昏倒的全过程,徐银英是来子的,微微凸起的小腹,让温保破天荒的笑了一下,随后在太监往返传递的时候,温保还特意搬出一把绣墩,往银英身旁一放,也不说话,冷着脸转身回去接着立正发呆。他想起了记忆中娘亲那干瘪的**,和苍白的微笑。

  照往常的规矩,皇上的反映很快就会出来,但那天不同,皇上只是交待杨春,领着徐银英先去文渊阁那边歇着,等计较妥当了,再说。

  温保后来知道了,是徐光启老大人准备用技术优势来应对蒙古,所以皇上和前后两届内阁的人,都非常重视,这才耽搁时间的。

  等新内阁杨嗣昌出来的时候,西边刚好是一片鱼鳞霞,徐银英也在杨春的搀扶下,重新回到文华殿前面等待皇上的最后答复。

  恰恰在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位徐家第三代,徐尔默,他带来了老大人辞世的消息。温保虽说人缘不好,但他还是打听到了全部的细节。

  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徐银英正跟着舅公杨春一起在文渊阁唠家常;皇上正跟着两届内阁讨论苏武机;老大人的草径斋中:

  长孙徐尔默兴冲冲的走进房间,他要向爷爷展示,新近由宗业刊印司,雕版印发的全本《农政全书》。

  “爷爷,您的心血没有白费。您看,圣上御笔题名,钱阁老亲笔作序,宋(应星)大人,还特意为您做了后记呢!”

  那天午后的阳光,一如既往地平静,草径斋的阳光,历来如此。平静,安祥,缓缓播撒着温暖与光明。徐光启躺在阳光下的藤椅上。颤巍巍的抬起不是很利索的右手,轻轻抚摸封面上的烫金大字‘农政全书’。老徐用目光扫向

  他指引着自己的孙儿。

  那上面,是他口述,银英纪录的一份遗嘱,徐尔默将《农政全书》放在爷爷榻前的小几上,返身来到桌前。

  —

  “爷爷!宗业的朱贵子,前儿个跟我说了,农书将由朝廷购买,分送各级府衙。等银子回来,您欠工部地银子。就可以还清喽。爷爷?”

  静静的,阳光下的内,不再有了声音。因为,一代科学巨匠,数学大师,政治家,军事家,永远的与世长辞了。他爱的国家、家人、科学,还有世界,再也听不到他那饱含天才的真知灼见。徐光启微笑的走了。他没听到孙儿最后的那番话,他也等到重外孙的啼哭声,但他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心血。成书刊印。因此,他是微笑着走地。

  徐尔默,呆立半响。然后手捧书卷,跪伏在地,冲自己的爷爷磕了三个头,起身,轻轻地退出。

  唉,温保叹了口气,他很羡慕徐光启能够如此平静的走掉,他自问自己,说不定会怎么挣扎呢?

  温保和所有人,任谁都看的出来,徐银英同爷爷的感情是最好的,听到噩耗,她当时就昏过去了,因为怀有身孕,一众人等不敢怠慢,连忙找地方安置,情急之下,甚至把太子的东宫书阁,都给临时征用了。

  那天深夜,宫里传出来的消息是,周皇后亲自做主,接徐银英入宫休养。并严令所有内廷人员,不得彩服艳色。再有就是皇上那边也很不叫人省心,哭唧尿嚎的,折腾到了大半夜,才算消停会儿。

  一阵干冷的风吹过来,温保扭扭头,闻着空气中的土腥味,皱了一下眉头,今年夏天雨水还好,到了秋天却又旱了,看来收成不是很好。

  想到这里,温保又替自家地主人很高兴,再过两三个月就彻底退休了,再不用操这份心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贺阁老的事情了吧?

  25天前,温保亲眼目睹了新一位皇商的诞生。大明客栈襄理,辽东李杏煦。接见李杏煦地地点,是文华殿前的玉台阶。温保有幸凑过去,目睹了全过程。

  “草民,辽东李杏煦,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嗯,起来吧。”

  “谢皇上!”

  “李杏煦,朕问你,你是辽东人士,怎这几年,反而去了东南发展?”

  “回皇上话,草民原在辽东,以贩卖毛皮山货为主。后来北三关马市开放,山海关的马市,关闭地时间长,开放的时间短,生意实在没法做了。是以,小人这才入股刘员外的货栈,这些年,改作瓷器了。”

  “哦?呵呵,山海关马市时关时闭?此话当真?”

  “回皇上,正是如此,平均三年开五次,每次十五天。”

  “呣”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到皇上忽然笑的很开心。温保他们都知道,这是皇上在替袁督师高兴呢。辽东陆继盛前一段儿时间上过折子,大意就是‘袁崇焕曾经开过马市’使得国家困毙后金的政策,出现了偏差。

  但温保记录的主人日记中,却有不同的解释:

  “流水不腐,户枢不,如没有崇焕适当接济,又怎来象升招抚之局?继盛之迂,比之文龙远矣!”

  意思很简单,一味困毙后金,只能叫辽东的满、汉、蒙三族民众,起同仇敌忾的心思。只有适当的留有余地,对方才不会全体玩命,跟大明顽抗到底。正因为袁崇焕时常开放一下马市,才造成了卢象升顺利招抚南清的局面,因此,东江二代陆继盛的政治嗅觉,远远不如毛文龙。

  正是这个基调下,温保才又听到了下面的对话:

  “李杏煦啊,朕听说,当年毕自肃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因为兵卒缺饷闹辕。毕卿家还问你借了7两白银发放,可有此事?”

  “回皇上的话,当时闹饷的人数,并不多,规模也不大,小人借地银子,没那么多的!”

  “好,好,你能这么说,足见你是一个知道轻重缓急的人。”(谢万岁)“但不知。你的银子,毕卿家还你了吗?”

  “还了,当时没过一旬,皇上‘过节年赏’的旨意,就发下来了,等赏银一到,银子就还了。”

  此话一落地,冷场不到1秒钟,群臣就纷纷点头称是起来,大家都喜欢上这个李杏煦了。

  为什么要称赞李杏煦十分会说话呢?原因很简单。无论国家是否真的缺饷,士卒哗变。都不是光彩事儿。作为平头百姓,不能老记着国家的短儿不是?再一个,毕自肃万般无奈,居然问商家借钱,这事儿就看外人怎么说,好坏全凭一张嘴。

  所以,李杏煦必须含糊不清的把这事儿,遮掩过去。毕自肃是在职的九卿,虽说马上退休了,但毕竟还没正式交接呢。

  李杏煦短短一个回答。却八面玲珑的把所有人都照顾到了,这样地聪明人,怎能叫人不喜欢?

  “李杏煦啊,熊文灿把你推荐上来。希望你能成为皇商,襄理天下的驿馆,这事儿。你怎么想的?”

  “回皇上,草民一生混迹江湖,经商度日,一直希望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何报效,全凭万岁做主,草民定当尽心尽力。”

  “那么,朕如果让你襄理广西的铅矿,你可有什么说的吗?”

  “回万岁,草民素来奔走贩货,于矿业上,从未涉猎,如若万岁恩赏,草民当然不敢推辞,只怕万一出错,耽误国家了大计。草民身家是小,而国家之事,毫厘皆重!”

  “好,好啊,国家之事,毫厘皆重。你作为商家,能有这番言语,倒也难得。起来吧,朕应你了。即日起,天下驿馆,悉归李杏煦襄理。”

  “草民谢皇上恩典!”

  “先不忙着谢朕,天下驿馆,名号甚多,你来统管之后,也要有个响亮的名号的,你可有腹稿吗?”

  “回皇上,草民想好了一个。”

  “叫什么?”

  “悦来客栈!”

  “…”

  以温保的观察,皇上当时的表情很奇怪,似乎想笑,似乎又想哭的样子,后来地

  日记是这样解释的:

  ‘上喜杏煦所对,然恐不喜其客栈之名,急切间,又无优良以代,是以神情间,颇为不平。但招对之时,语及崇焕,又询广西矿业,当有使‘崇焕退据铅矿’之意。’

  说白了,皇上招见李杏煦,恐怕有两个目地:皇商专营全国客栈;明确表明一个态度,袁崇焕退休后,其家人很可能会得到‘襄理广西铅矿’的特权,也就是尽量安排好老袁的晚年生活。

  “嗬嗬”,温保想到此忽然笑了一下,因为他忽然又想到了十五天前,也就是老大人国葬的前一天。文华殿的内阁值房一带,挤满了文武官员,因为大家都着急的等着贺逢圣出来。

  贺逢圣是礼部尚书,徐光启身后,极尽哀荣,被特许国葬。非但要在地坛皇家祚庙停灵,还要昭告在京士子,都要前来拜灵。又专门指示约翰教堂的费力主教,按天主教形式主持葬礼,这种种违例之举,自然离不开贺逢圣硬着头皮的前后忙活。

  “贺相,那个费力太过分了,他说老大人生平最喜欢槐花,所以,叫所有明日拜祭的人,都要往棺椁中投一束槐花。如今天寒地冻的,叫我们去那里找槐花啊!”

  “唉,便去找工部地梁九,叫他领人连夜赶制纸绢。”

  “啊,对,对,那下官这就去安排。”

  “贺相,那个费力还说,他要讲话。可是,碑记墓铭,理当由我中华鸿儒主笔,然后传胪高唱,方才合乎规章。这费力主讲,算哪门子规矩啊?”

  “嘿嘿,”贺逢圣愁眉苦脸的呻吟一声,“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对了,明日皇上还要亲自以弟子之礼拜祭呢,他费力宣讲,算怎么回事儿?”

  “说的是啊!啊?什么?明日万岁要执弟子之礼?”

  当时一众地文武官员都有些急切了,大家歪头互相瞧瞧。都有些匪夷所思。

  “贺相,停柩祚坛,已超规制,吾皇再执弟子之礼,怕是老大人在天之灵,也不好承受啊!”

  “唉”贺逢圣先是一叹,随即又凛然开口道:“那又能怎样?老大人鞠躬尽瘁,为国绸缪四朝数十载。当的起帝王师!此事吾等莫要再议了。”

  …

  这次葬礼,温体仁很低调地让开了身位,因为对于贺逢圣来说。这是以继任首相地身份,进行一次预演的难得机会。因此,徐光启的葬礼,被赋予了很多的含义:温体仁正式的退位让贤;第三届内阁的正式接替;科技居然也能成为两国、两族之间斗争的主角。

  并且,这次葬礼还留下了四段佳话:

  首先,费力并没有成为奠祭的主司仪,但他让人送花的要求,被执行地很好。其效果非常具备轰动效应。从此,参加葬礼的人,都人手一朵小白花的习俗。便保留下来。

  其次,费力也被允许。公开诵唱了一篇诗文:

  白天,上帝坐在云端,飞在前方,为我们指引方向!

  夜晚,先知高举灯光,在月光下,为我们照亮道路。

  清晨到来时,你长出了翅膀,引领着阳光飞翔!

  你向下看去,海岸等来海浪。船夫伴随船帆。

  悠扬的歌曲,指引我们,跟随着你的脚步。

  徐兄弟,你是我们的朋友。老师,家人,愿你在天国。永享安详。阿门!

  第三,礼乐队中,竟然混进了一个拿着小提琴的教士…汤若望。自此,中西音乐,正式步入双剑合璧的时代。

  最后,

  “皇上,昨天听银英说,老大人多年前,为探究西礼镜,曾欠了工部1千两白银,至今尚有2百两的亏空。因此,银英想,若《农政全书》刊行可赚润笔之资,则望以此来归还欠银。”

  “胡闹,这钱,朕付了。令再赏两万银票,赠与徐家。”

  …

  接下来的几天里,在温保地眼中,所有的大臣们,都在神色匆匆地来来往往,因为徐银英又上了一个折子,是徐光启一再交待的,只能他死后,才能上交的《十科疏》。

  这理当值得所有人的钦佩,因为这是对科学教育进行的一次经典划分: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兵器兵法、军事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地理测量、几何数学、视学格物(物理)、医药丹药(化学)等十类学科。

  徐光启的这种分科理念,是来源于汤若望的一个划分:大者五科,道、治、理、医、文,理科旁出七家:数学家、几何家、视学(光学)家、音律(音乐)家、轻重(力学机械)家、历学(天文)家、地学家。徐光启根据中国的特色,将汤若望的‘十二科’缩减成‘十科’。

  并且老徐大胆的建议国家,科举取士时,能否分科取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光启的政治遗嘱,再配合上杨嗣昌的‘遍植学政’,卢象升的‘藩国贺举’,就完全配得上四个字:科技之光。

  温体仁私下里对着温保说过一句话:

  ‘诸臣对徐光启观感,尊重有加,老大人到死,还欠银子,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地问题。’

  老徐的子嗣很盛,四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孙女,但能有机会出仕的,只有‘大排行’老大和老三地徐尔默、徐尔爵。二人又仅仅是九品司务,这么一大家子人的吃喝穿用,都靠老徐的工资来供给,就这样,老徐还要挤出闲钱,来满足自己的科学研究。工部尚书的工资,就算涨了四五倍,也不够啊!

  所以,如此清廉的为官,又如此丰产的科学成果,确实叫人不得不佩服。

  当然,分科取士,对于以经史中榜的徐光启来说,就等同于自我否定。因此,直到他生命的弥留之际,才以死亡为保护伞,上疏朝廷,对科举制度,进行一次颠覆性的更改。

  这点,就连温体仁也不得不摇摇头:

  “难为老大人的一番苦心啦!”

  也正因为科考举士,是中华沿习千年的成法,一旦变动,则国家动荡。朝纲不稳,这才引出了昨夜温体仁的那番感慨:

  ‘光启遗稿,上意属之,故谕为暂

  |

  …

  温保呆呆地站着,呆呆的把这三十天里发生的一切,都从头回想了一个遍,最后,温保轻轻撇了一下嘴巴,轻轻蔑视了一下那些文臣。当然,除了温体仁。

  因为他在一早,就已经探听到了,那些文臣画的是什么鬼花花。虽说他人缘差,但他要想探听什么消息,还真没人敢不告诉他。

  仿佛在印证温保的判断一般,文华殿那边匆匆跑过来一个太监,今日轮值的御用监掌印,王坤。

  “诸科、道、部、台,在值大人。请移步文华殿前听宣!”

  呼啦啦,一群因精神亢奋而显得神经质的文臣。一窜一窜的结伴而去。留下来的太监、末吏、还有各位大人的随从,都把目光投向了北边正殿那里。一边议论纷纷,一边逐渐聚拢过去。温保轻轻挪动着脚步,跟随着人流,尽量往近前凑。

  文华殿前地玉阶之上,已经站满了人,有前后两届内阁成员;前后两任的九卿、少卿;还有那位始终一副心不在焉的皇上。

  “宣旨,国家新旧诸省,赠设府衙,所用僚属多矣。今筹措再三。拟发恩旨,准于明年仲秋,于北京、南京两地,同开特用科考。不设一甲。中举者,钦赐特用进士、特用同进士出身。名额暂定两地诸科、道、部、台、省、府,均要仔细核查。为国选材荐士,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

  “再旨,今起明示,崇祯十五年之内阁、六部、诸府、诸省官员名录,诸臣悉心交接,不得有误!”

  首辅:贺逢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理户部;

  次辅:郑三俊,文渊阁大学士,兼理兵部、工部;

  群辅:洪承畴、李邦华、杨嗣昌.皆东阁大学士。

  吏部尚书,范景文(54岁);

  户部尚书,熊文灿48);

  工部尚书,孙元化(0),徐光启弟子;

  兵部尚书,黄景昉45),湖南出来的硬骨头,杨嗣昌推荐;

  刑部尚书,卢象升41);

  大理寺卿,蒋德璟48),福建出来的善于理财的硬骨头,熊文灿推荐。

  左都御史,黄士俊(57),24岁中.

  右都御史,陈子壮44),22岁中:

  通政司使,李建泰;中书舍总纲舍人,魏藻德;

  要说明的,是中书舍和通政司的职权,其实很贴近,但中书舍属于秘书班子,通政司更像办公厅。那么3岁的新科状元魏藻德,因策论越级提拔到中书舍当总纲舍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中书舍总纲舍人,是一个全新的官职,也就是俗称地第一秘书。

  詹事府詹事,方岳贡,一根很硬的骨头;

  邮政,从三品正卿司长,余煌47),原通政司使,30中状元;

  银行,从三品正卿行长,姚明恭(靠写字上来地贪官,以后会介绍到);

  海关,从三品正卿署长,郑芝龙41),原福海水师都:

  大诰院,从三品正卿,瞿式(51),原两广布政;

  北京皇家科学院,祭酒,周胤43),下设十个分院;

  南京国学监,祭酒,黄道周(5);

  北京国子监,祭酒,孔贞运(59),孔子3孙,39岁中榜眼,原吏部尚书,这才是最适合他的位置;

  全国学政司,从三品正卿,刘宗周(3),负责全国各::设,也就是化大党为小党的‘杨制’;

  北海督抚…吴甡;湖北督抚…何腾蛟49),河南督抚…七年状元刘理顺;江苏督抚…四年状元陈于泰;青藏督抚…元年榜眼金声;山东督抚…刘之纶等等。

  为了统辖‘熊策’中的‘沿海十八卫’,特别授意开建‘上海府’,上海府尹…马世奇;

  至此,全国就是‘十大天府’:顺天府尹…何吾;应天府尹…陈洪范;奉天府尹…张春;承天府尹…刘宇亮;庆天府尹…陈奇瑜;西安府尹…孙传庭48);中都凤阳府尹…四年探花颜胤绍;台.年榜眼蔡辰恩;天津府尹…元年状元刘若宰。

  南京那边还是史可法一群人,基本不动。

  第九卷‘新政’完。

  注:

  由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中,首次提及了西洋年历,引进了141年这样的概念;完成了从‘12辰’到‘24时(辰)’的跨越;正式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改成‘35’,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历法体系第一次与世界同步。

  这就是徐光启做的贡献,即便没人关心一年究竟是多少天,我们也应该知道,一天24小时地说法,最初来自于徐光启。

  即便某些‘精英’再怎么指责中国人守旧自闭,也请大家记住,徐光启,他不仅仅是一名科学家,他还在历史上的崇祯朝,担任了工业部长,内阁副首相(群辅),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公开接受洗礼的天主教徒。

  试问,一个在职的部长、副总理级别地高官,本身是一名科学家、发明家、农业学家以及教育家,同时还是一名天主教徒,这种种事情本身,难道还不能证明中国人的开明和宽容吗?

  徐光启在天津拥有一块试验田,在那里,他栽培了水稻、棉花、葡萄、玉米、蔗糖、土豆等农作物。并根据这些经验,写了《北棉录》《北耕录》等农作物耕种指南性读物。首创了先试验再普及的农耕方法。

  ‘科学’这个词汇,即使徐光启最忠实地崇拜者,也不敢承认是徐光启发明的。但我们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科学,首创于徐光启的《十科疏》。

  喔!不论多么不舍得,徐光启终究是要走的。祝愿他在离开了他热爱眷恋的这方水土之后,永远的,在自己构筑的天国中,获得安宁。跳至!~!【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