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末洋流 第十二章 李云中被抓进大牢

《清末洋流》第十二章 李云中被抓进大牢

作者:王小郎 字数:3058 书籍:清末洋流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

  平南县,县衙。

  县令倪涛和师爷正在讨论浔州府发来的公文,公文里提到:拜上帝教在浔洲府境内蛊惑人心,各县应严加管控,如发现图谋不轨,立即剿灭。

  师爷不由得在心里感叹:真是多事之秋,连续几个月没下一滴雨,广西大旱,又出了洋教这档事。

  县令倪涛对师爷抱怨道;“悔不该让洋教做大,如今各处都有信洋教的,连府城都听到他们不安份了,我还听说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向大山里,一去就是四五天。这岂止是图谋不轨啊,简直是要准备造反!本来我下个月就要高升到江南,不想多事,洋教的事留给下任知县,谁知现在就收到这封公函。师爷,你说该怎么办。”

  师爷习惯的摸着下巴上的三寸胡须,眼珠乱转,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又暗自埋怨:你收洋教银子的时候怎么不叫上我,如今出事了,恐怕是让我背这个黑锅吧,咱们好歹也是宾主一场,你不能这样害我啊!

  作为幕僚,又不能不回答,师爷只好敷衍道”那就当没收到公函,一切如旧。”

  知县摇头“不行,万一以后洋教这要造反,那我岂不是要遭株连。”

  师爷“不如设个鸿门宴,邀洋教的各位首领到县衙聚会,理由吗就说知县您感谢他们教化百姓。在席间准备毒酒,把他们一网打尽?”

  县令摇了摇头,否定道“不说他们敢不敢来,万一真把他们就杀了,其他教民前来要人,平南县岂不是要大乱,到时你我的人头不保啊。还是暂时抓点人,敷衍一个月就好。”

  师爷一听不是让自己做替死鬼,顿时来个精神“大人明鉴,最好还不是我们动手,最近不是常有地主前来告洋教总是和他们作对,就让他们下手,逮到人之后,立刻关进牢里,拖延时间,和洋教谈判,到时大人已经高升,是杀是留就让下任知县决定,这样又能收银子,又不惹祸,岂不两全其美。”

  县令眉开眼笑,连忙许诺“就按师爷说的办,如果事情顺利,少不了师爷你那份银子。”

  花洲山人村,胡以晃家。

  李云中最近快愁死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广西、湖南又开始大旱,今年收成肯定没了,老百姓都不愿在家等死,朝着旱情较轻,而又不远的广西南部行来,流民听说进入拜上帝教可以吃上饭,拖家带口的加入。眼看圣库的粮食越来越少,撑不住几天了。赶紧停止召人。李云中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遇到,送上门来的信徒,都不要的这种事。

  造反还没准备好,兵器才打造不到千件,作为起义的主力才训练三千余人。他们现在都吃不上饭了,每天只能让他们走走队列。

  胡以晃道:“我去八峒劝我大哥,问他要点粮食。”

  众兄弟都知道胡以晃和胡氏家族的关系并不好,胡以晃的爹叫胡琛,他霸占的大量山场田地,“手创”的四十八万斤粮租,人们形容胡琛放债取利的收入是:“每天打开大门口,起码有一百几十两白银到手。胡琛还亲自筹建的几座青砖瓦屋,由三个年幼的儿子继承着。胡以晃当时还不满十岁。后来分家时哥哥欺负胡以晃年少,分给他的遗产最少,胡以晃一怒之下跑到人迹罕至的山人村居住,以示和胡家不相往来。

  张遂谋劝了胡以晃“那只是杯水车薪,我来的路上看见一群流民,他们围住一些高门大户索要吃食,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地主家想办法,他们的存粮一定很多。

  商议已定,决定分头行事。

  胡以晃坚持要向他哥哥要粮,先走了。

  李云中,蒙上升,张遂谋三人各带一些人前去威逼大户交粮。

  张维坤,林大基则留下来处理杂务。

  李云中带着三十人,赶往县城北边的安怀镇,路上的饥民听说是向大户要粮的,都跟了上来,到达安怀镇上时,人数激增到四五百人,那么一大群人在李云中的带领下,对镇上高门大户挨家挨户的包围起来,每家都或多或少的从墙壁上投出几袋粮食,唯独镇上朱家一毛不拔,李云中在外面威胁了好半天,里面都没回答。

  朱家院内。

  一位六十余岁身穿丝绸衣服,诸根龙头拐杖的老头站在屋子里,旁边站着几位男女老少。只听那老头怒声怒气,右手狠狠得用拐杖敲击地面,大声说道:“粮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给他们一次,就给他们赖上了,一粒粮食都不要给那些穷鬼。”说完又转身看向一位二十余岁的青年,问道“你姐夫带的兵什么时候能到,县令已经说了,对这些带头闹事的人就抓进大牢。”

  那青年答道“外面的流民太多了,就凭姐夫那些团练能顶用吗。”

  老太爷闭上眼睛想了想,对站在外面的管家道“你去对外面流民的头头说我请他们进来商议给多少粮食,只要外面的流民没有人鼓弄,就生不了事。”

  这时有下人进来禀告:姑爷已经带着官兵到了后门。

  在外面的李云中听见院内请他去商量取粮,也不疑有他,这样的事他做了好几次,无非进去讨价还价。

  当李云中一进朱家大院,就看见院子里站满了官兵,心说要遭,刚要转身,脖子上就被架了把刀,给绑了起来。

  一位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对旁边一个人问道“他真的是拜上帝教的头领。”

  那人仔细看了看李云中,确定道“就是他”

  李云中感叹:怎么哪个时代都有带路党。

  原来身穿官府男子就是朱老太爷女婿,张富贵,是个土匪,外号‘大头羊’被官府招安,赏了个团练的差事,专门为地主官绅们欺压客家人,有时也随绿营参加剿灭会党起义。今次本来只是带兵给家里解围,没想到逮着李云中这条大鱼。

  朱富贵心想:县里刚决定要抓几个拜上帝教的首领,自己就给县太爷送去,还不重重有赏!

  也不想耽误时间,让部下强行驱散了门外的流民,就押着李云中向县城方向而去。县衙

  县令倪涛挥手让两个要强行让李云中跪下的衙役,看着不肯下跪的李云中,和声细气的问道“你是何方人士,为何在我治下宣扬洋教。”

  李云中提心吊胆了老半天,生怕自己会被一刀剁了了事,正想什么办法脱身,听县令说起洋教,就让李云中想起清王朝的官员好像都十分的惧怕洋人。

  有了点底气,学起韦小宝的保命绝招,使劲哈哈大笑起来。

  县令的脸色渐渐难看起来“放肆,刁民竟敢咆哮公堂,来人,拉下去重打三十大板。”

  “慢着,大人你已大祸临头了。”李云中听说要打屁股,才想起当官的怕的是洋人,不是怕自己,赶紧先声夺人的喊道。

  “哼哼……刁民,你说我为何大祸临头,说不出,就重打八十大板。”

  “大人,你既然知道我信的是洋教,就应该明白我背后洋人的支持,不瞒你说,每半个月洋大人都会来和我碰头,听我汇报,你如今把我关起来,洋大人找不到我,去闹到什么两广总督府,或是北京,大人不就大难临头了吗。”李云中为了唬住县令,胡编乱造起来。

  “哼,洋人会为你二鬼子大动干戈。”县令底气不足的问道。他突然想起,两广总督确实下过洋人可以自由传教,地方官府不得阻拦的命令。万一真要有洋人去闹……。

  李云中突然从嘴里冒出了几句英语,堂上众人听得一头雾水。

  县令旁边的师爷突然说道“这是洋人说的话。”

  李云中看了师爷一眼,说道“没想到师爷还懂得洋人语言,不错我刚才说的就是洋大人教我的话。”

  师爷朝县令点了点头,县令小声说道“他背后就算真有洋人撑腰,我要是放了他吧,岂不是要传出畏惧洋人的名声”

  其实清朝的官员在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并不是惧怕洋人,而是不想和洋人打交道。和洋人处的好就是通洋,处理的不好,得罪了他们,像林则徐等人,不但官位不保,还要被流放。当时在官场上凡是关于洋人的一种处理方法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师爷想了一会,说“不如把他,暂且收押,明日将浔洲府,让上官处理?”

  县令点头称妙,他估摸着调令已经从吏部下来,不怕得罪顶头上司了,洋人到时来要人,自己只要往知府头上一推就完事了。

  “来人,把犯人关进大牢,明日押往浔洲处斩。”县令铁了心不能让自己传出畏惧洋人的闲话,‘代替’知府做了决定,至于知府大人是‘斩’还是‘不斩’他就不管了。

  李云中被处斩两个字吓到了,还没缓过神来就被押到县衙右边的大牢里了。

  李云中傻傻的问了正在所牢门的狱卒:“大哥,处斩是什么意思”

  “处斩,哈哈处斩当然就是砍头了。”狱卒锁上牢门,拽了拽锁,离开了。

  “不会的,我刚穿越过来,受了那多苦,福还没享就要被砍头?”李云中失神小声念叨起来。

  “先生,你这么也被抓进来了。”这时旁边一个五十余岁的男子看着李云中问道。

  “你是,恩?你们不是思旺镇的那两个小乞丐?”李云中没认出他,到认出跟他关在一起的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整天跟在老乞丐钱多的身后晃悠。

  那汉子答道:“俺叫曾水源,在思旺镇,还是先生让俺当连长的。”

  “不错,就是你,力气很大的那个。”李云中见他胳膊比自己大腿还粗,古铜色的肌肉像要从皮肤里撑出来一般。

  “俺叫黄金”,“俺叫白银”那两个小孩一前一后的说道。

  “低俗,这是谁给你们取的名字。”李云中笑道。

  “爷爷取的。”两个小孩不明白,那么好听的名字怎么变得低俗了。

  “你们这样说出去会被人家笑话的,我想想,你们长大一定要能文能武,你就叫黄金文,你呢,叫白银武。”李云中对这两个小孩说道。

  又想明日就要被砍头了,怎么还有心思起名字,自己对砍头却一点也不畏惧。摇了摇头,躺在地上,闭上眼睛。

  众人见李云中躺在地上休息起来,也就不敢打搅他,继续发起呆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