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入云深处亦沾衣 【胭脂四】第7章 人远天涯近

《入云深处亦沾衣》【胭脂四】第7章 人远天涯近

作者:落梅如雪乱 字数:4152 书籍:入云深处亦沾衣

  “请问前辈,咱们这是去哪儿啊?”

  她面无表情,充耳不闻,只管耍酷向前走着。

  又是这副面瘫的死样子……

  估计这第N+1次询问,又将以失败告终。

  却听耳边响起干巴巴的声音,“哼,说了你也不知!终南山你可听说过?!”

  “啊?!终南山?!!”活死人墓??您老莫非就是那传说中的……老龙女??

  她鄙夷地斜我一眼,“兰者,衡兰芷若之兰也!”那眼神似乎在说:不出所料,你不仅没见识,竟连耳力也不行。

  望天,南……兰……看来推广普通话还是很有必要的。

  自那天把我带出来她就开始耍酷,原则上不主动与我说话,如果迫不得已说了也是言简意赅外加讽刺挖苦,本来还怀疑她是不是真要收我为徒,不过这错觉很快就被我打消掉,看她绝口不提教我功夫,甚至连一般的闲谈都没有,明显还是很讨厌我呢,可那又何必装出要收我为徒样子?想来是打算把我放在她眼皮底下,怕我脱离了她的掌控,万一我和李归鸿神不知鬼不觉的私奔了,岂不是让她“这些年的心血白费”?想通了这节我也就不磨她放我回家了,何必浪费口舌。

  想到他,心里忍不住小怨了一下,居然还真让他师傅把我带走啊,居然还真没追来呢……

  好吧,我知道古人基本上都是愚忠愚孝的,即便是在忠诚度较低的乱世,孝道仍为人们所推崇,象朱温的儿子那种牛X到弑父的毕竟是极少数(既然老爸先出手**,就谁也别说谁了……),对一般人来说。遵从父母、师傅之类的意愿是天经地义的,貌似那家伙也是这样呢,那天我就看出来了,他虽然对夺天下当皇帝没兴趣,但只要一提及“先人遗愿”什么的就不免犹豫起来,于是就被这老女人抓到死穴……

  这在他家里是有传统地,话说他太爷爷李克用在弥留之际给了他爷爷李存勖三支箭。遗嘱是这样的:第一支箭用于讨伐出尔反尔的燕王刘仁恭父子;第二支用于教训阳奉阴违、食言毁约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最后一支用于消灭李家的宿敌朱温。李克用的意思是如果儿子能把这三件事完成,他在九泉之下才能毫无牵挂。于是李存勖遵父亲遗命将这三支箭用锦囊盛起,供于祖庙,每逢出征便按顺序请出一支,随军为将士壮行助威。等班师凯旋回来,再送回祖庙供奉。后来李存勖还真完成了他老爸的这三个心愿,想必李克用可以含笑九泉了

  看来他们李家地家风就是如此啊,而且这也符合社会传统道德标准,为世人所推崇。古人似乎对于了却先人遗愿极是看重。于是才会有“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类诗句吧。

  叹。

  想着心事,脚步不免就慢了下来,迎头撞上她谴责的回望。一路看中文网只得紧走两步赶上去。

  天天被她拖着赶路,是真的用走的,有天我实在忍不住,婉转建议她要不要买两匹马,结果她听了,两条淡眉毛一竖,拉起我施展轻功走了一个多时辰,看她足不沾地的样子。好不轻松,可那速度正好是我地极致,也不知她怎么拿捏得那么恰倒好处,刚好让我咬牙努力才追得上,略松一口气都不行。偏生手腕被她握住,火辣辣的让人不得不跟着走。想装死都疼的装不得……恨呀,这是什么功夫,我也要学会了做女王欺负人终于切换到正常速度,她面不改色气不长出的扔下一句:“下回再有游手怠惰之语,好逸恶劳之态,便如此法炮制!”

  不就是走路嘛,健康的步行+呼吸无污染地空气纯天然的人生!有什么大不了的!连大丈夫都能屈能伸呢,我一个小女子,不妨也屈一下了……

  幸亏我一直坚持体育锻炼(关起门在房里跳肚皮舞、在屋顶上锦衣夜行……),尤其每天打坐练功,体质还可以,要是普通闺秀,估计早就玉体横尸于半路了。

  很阿Q地想到,总算没穿到以裹脚为美的时代,理论上裹脚出现于五代末年,也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南唐,不过裹脚的始作俑者(yo)娘,这时大约还没被李煜宠幸呢,裹脚之风还未兴起,若是到了后世,比如三寸金莲大行其道的明、清,象水沉烟这种官家小姐、大家闺秀,是铁定从小就要裹脚的!

  抖,要是真穿到个香钩款款的肉身上,没人扶着颤颤巍巍走不出一丈远……天哪不敢想啊

  这一路上,她对我爱搭不理,勉强说起话来也是满脸不耐烦,要不是我见过她对她徒弟们的说话方式,简直要怀疑她是故意在精神上折磨我呢,不过即便是也无妨,嘿嘿,她明显不知道我地心理素质赶超小弥啊,越是这种情况下越不能输了人去,更何况这种事也不是我的死穴……

  我只狡猾地叫她“前辈”,她也只字不提拜师之语,我很小人之心的揣测,不弄死我可能是因为已许诺了李归鸿,怕日后他回来不好交代?大约这种自诩为一代宗师、为人师表的人物不好意思言而无信吧,再或者留着我就是为了牵制他?这个猜测太阴险了,但很有可能啊!

  算了,植物神经紊乱的女人是不能以常理论之地,都说“女人心,海底针”,我看这句前再加个“老”字就更精确了……我自娱自乐的想着,姑且调节一下枯燥地旅程。

  我这也算是行走江湖了吧,尽管是被迫的,且方式比较另类。

  一路上留心太阳的方向,只觉得有时是向东走,也有时向南,偶尔还有向西,汗。我并非路痴,但方向感也就是一般人的水准,是为了防我记路吗,哪用得着这么麻烦呢!

  如此这样走了几日,无非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16K电脑站,。来到一座大城镇。

  农历七月末八月初的天气,白天还残留着暑热,而早晚已颇有秋意,金风飒飒,玉露泠泠。提醒着人们盛夏已逝。

  正是日落时分,夕辉洒在宽阔的街道上,酒旗招幌在风里噗噜噜地飘摆,道路两侧客栈当铺、酒店分茶,一眼望不到头。看起来这里是个交通要镇,往来客商打尖住店,牵马推车。驴叫马嘶,好不热闹。

  随她在街上走着,一路不断有店小二殷勤的迎上拉客,她挑了一家客栈进去,我抬头看,见门上挂了“云来老店”的牌匾。

  要了二楼一间厢房,这几日住店都是在她的房里另加一张木榻,不知是为了节约银子还是为了怕我夜里跑掉。在这种时代。做徒弟的其实和为奴为婢是一样的,即便在师傅/主子的床前打地铺也很正常,夜里随时准备端茶倒水听候使唤,虽说我并没正式拜师,不过“人质”只怕还不如徒弟呢……咳。本已经作好了视死如归地心理准备,倒是没想到居然不用席地而睡。而我白天的徒步越野行走很是消耗体力,晚上一沾枕头就能睡着,连梦都顾不上做一个。

  就当是军训拉练吧……

  不是不想逃跑,只是她警惕性这么高,偷跑根本没机会,明着跑就更不用考虑了,我的功夫是李归鸿教的,李归鸿的功夫是她教地……没有万全之策,我还是不要打草惊蛇了。

  暂且忍耐。

  小二送了只木盆进来,盛了热水,供我们洗手擦脸用,又把一壶热茶几只杯子端了来放在桌上,我先倒一点茶把杯子涮过,再斟满两杯晾着。说实话一路上这些店里的水盆杯碗之类总让我觉得不太干净,不过行走江湖也不能太挑拣,总不能指望餐具都是从消毒碗柜里拿出来的吧……这个时代也就是这样了,连李归鸿那种养尊处优的公子哥都能忍呢,难道我的适应能力还不如他?

  那家伙……现在已经和他师姐一起北上了吧……

  想想我过去地运气还真好,从穿越了到澶州,无论是在李归鸿家还是短暂的住在王朴家,以及后来到了京城有荣哥罩着,起居饮食方面无不精致整洁,真是一直没吃过什么苦呢……

  对了,不知荣哥现在在忙什么,发现我不见了会不会找我呢?

  两只手浸在热水里,木质盆底有着粗犷的纹路,越发衬得手上肌肤碾玉样白细。

  有些发愣。

  猛听身后一声冷哼,忙收了心神,拿旁边半新不旧地帕子擦了手,略收拾一下,随她下楼。

  一楼是食店,摆了些桌子条凳,即便不是住宿的客人也不妨在这打尖吃饭,此时店里的食客还只稀稀拉拉的几个,我们来到角落里的一张桌边坐下,小二熟练地报出一串菜名,无非是白肉、胡饼、桐皮熟脍面、大小抹肉、生熟烧饭之类,她随意点了两样,小二响亮着唱了菜名下去。

  我这几天观察,发现她对吃很不讲究,我虽然对美食敏感,但只是对厨师的手艺敏感,并没有什么是挑剔不吃的,尤其吃饭注重的是心情,面对这样冷脸冷口地老美女,吃什么都无所谓了。

  已是掌灯时分,客人渐渐多了起来,食物的味道混合了人的味道,酒肉香夹杂了脂粉香,暖烘烘的让人联想起那个用羊来做比喻的词汇----“愠羝”(还好只是联想……)。除了一众食客,另有一些帮闲跑腿斟酒卖唱地人穿梭在这厅里:腰系青花布手巾的妇人,绾了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收几个赏钱;顺眉顺眼地闲人,为酒客做些买物唤妓、取送钱物之类的跑腿小事,见到有子弟少年辈饮酒,便小心靠近,留神听着召唤,也是挣几个小费;浓妆艳抹的女子,穿红挂绿。眉眼含春,流连在男客的桌前,不呼自来,筵前歌唱,路过我们的桌子时,一笑,脸上扑簌落下些厚粉渣子。

  忽听一声:“卖鹌鹑儿!”。是个卖儿的小贩正叫卖着从店门前经过,旁边桌有食客点手大声招呼道:“买儿。”那小贩听了,忙进了店里,拿根篾篁穿了几个油炸的儿,撒些盐在上面。放在客人面前地盘子里,赔笑道:“官人吃儿。”

  忽然就想起来,那年第一次和荣哥逛夜市,我因为不认识这东西还被他笑过呢……

  如同就在昨天。

  小二上了我们点的汤饼。

  这个时代,面食多被称为“饼”。笼屉里蒸的叫蒸饼(宋仁宗后叫炊饼(1),就是武大郎卖的那个,实际是馒头)。水里煮的叫汤饼,至于烧饼,在这时叫做胡饼。汴京的饼店有油饼店和胡饼店,油饼店卖蒸饼、糖饼之类,胡饼店花样就多了,诸如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满麻等等,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汤饼包括面条和面片。浇了不同浇汁就有了各种变化,即便是燥子也有精浇(瘦肉)、膘浇(肥肉)的区别,名目极多,燥子沙鱼丝儿、假团圆燥子、衬肠血筒燥子、麻菇丝笋燥子……貌似一切能作成浇汁地东西都被用到了,可选项目很多。是这个时代颇受欢迎的食物。

  我们默默吃着,她专心耍酷。我则随意看看周遭的食客百态,听听临桌的闲聊八卦,也是消闲。

  店里乱轰轰的,这就是中式就餐环境地典型特色吧……忽听边上一个尖锐的声音道:“……可不是么!圣上为皇后娘娘辍朝三日,丧服穿了七日才释呢!”

  什么?!丧服??!!难道说……

  另一个斯文些的声音道:“可叹!万岁这般悼悲,足见鹣鲽情深,为我等仰止啊。”

  “可我怎听说……”一个粗低的声音加进来,“我听说皇上辍朝是为了寻找另一女子!你等不知,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并非……实是另有一位,听说在皇后娘娘登仙地前一晚,那位不知怎地就不见了踪迹!皇上为寻她险把京城翻了个底朝天呢!”

  一人嗤笑道:“这等事怎偏生叫你知道了?不知哪里听的荒信便跑来说得嘴响!”同桌几人轰一声笑开。

  那人急道:“我怎不知!我舅子邻家小儿子的干兄弟新近在皇宫内院里寻到差事!他地消息决不能有错!”

  旁边几人问道:“在宫里当差?莫非是位内侍大人?”

  那人语气里带出神气活现,“嘁!我舅子邻家小儿子的干兄弟可了不得,常在大内里行走,连皇上他老人家的龙颜也是觑到过的!”

  众人被他掉起了胃口,连声追问,这人风旗扯足了,才得意开口道:“我舅子邻家小儿子的干兄弟么,嘿嘿,乃是大内御厨里的食手!”

  众皆恍然道:“原来是位御厨大人。”啧啧称羡。

  忽一人问道:“既是位娘娘,自然该在宫里的,又怎能忽然失了踪迹?”

  众人一静,都拿眼望着先前那人,那人怔了一下,抓抓头支吾道:“这个……这个……听说这位娘娘虽是最得皇上的宠,却似乎并不住在宫里……这个,到底是个什么缘故么,我舅子邻家地小儿子并未对我舅子提起,我自然也是不知详细的……”

  旁边几人先是一呆,跟着便哄堂大笑起来,促狭的已先叫了出来,“亏得咱盘问得仔细,果然是荒信!竟有娘娘不住在宫里的!赖三,你这吹牛的毛病几时能改了去!我等险些又入了你地彀!!”笑骂声响成一片。

  符皇后死了,我失踪了,不知荣哥哥他……

  从没象现在这样想回去,想开口求她放我回去。

  一抬眼,正对上她冰冷审视的目光,心中一凛,赶紧垂了视线。不知她是否知道这些人说地就是我,如果她知道了,会不会……拿我去要挟荣哥?!

  “前辈我吃好了,我先上楼去,你慢用。”也不知刚才有没有露出破绽,还是先躲开她犀利的目光吧。

  站起身,向楼梯走去。

  显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符皇后崩于滋德殿,时年二十有六。(2)

  注释:

  (1)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仁宗庙讳祯,语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2)《旧五代史》,宋,薛居正

  貌似上一章贴出来,荣哥人气大涨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