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入云深处亦沾衣 宋朝食谱——水晶脍、 假煎肉、 羊头签

《入云深处亦沾衣》宋朝食谱——水晶脍、 假煎肉、 羊头签

作者:落梅如雪乱 字数:1812 书籍:入云深处亦沾衣

  《宋朝食谱》——水晶脍、假煎肉、羊头签(转)

  作者:李开周

  两宋美食中,以“水晶脍”命名的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生鱼片,只不过制作时对刀工要求更高一些,切出来的成品必须薄如纸,亮如雪,晶莹剔透如水晶,小心翼翼夹一片,可以蘸醋蘸酱来吃。之所以要小心翼翼,据说是因为切得太薄,夹狠了易散,夹轻了又容易被风吹走。每年春天,宋仁宗垂钓金明池,最后的节目就是让人把钓上来的鲤鱼制成“水晶脍”,然后君臣齐动手,就像一群日本人那样吃起来。

  第二种其实是皮冻。猪皮刮去板油,每斤用水十碗,加葱花、胡椒、陈皮各少许,慢火煮软,捞出切碎,然后再熬至粘稠,冷凝后切片。欧阳修最爱这一口,夏夜在平山堂开party,同僚们围坐一张巨长的桌子,桌上必有皮冻——在欧阳修嘴里当然不叫皮冻,而叫“水晶脍”,“脍”是薄片,“水晶”是形容其透明状。

  前两种“水晶脍”,固然一个经过皇帝的嘴,一个经过名人的嘴,实质上没什么了不起,生鱼片而已,皮冻而已,咱老百姓吃得起。再一种可就有些不同凡响了,它也叫“水晶脍”,做法如下——

  主料:石花菜(食用藻类之一,俗名毛菜、冻菜,在宋朝叫“琼脂菜”)

  辅料:白糖(宋人或用“糖冰”,类似今天的冰糖)、米醋

  制法:

  1.石花菜去根,去沙,用淘米水浸泡三天,平均每半天换水一次,直至石花菜的表层色素全部脱去,然后捞出晒干;

  2.把石花菜碾碎(宋人用石碾或药臼,现在可用电碾);

  3.放入水池浸泡,漂洗,拣去杂质,捞出晒干成“琼粉”(现在叫“冻粉”);

  4.将“琼粉”放入砂锅,按每克“琼粉”配四十克清水的原则加水,并加白糖、米醋,烧沸后改用小火慢熬;

  5.待汤汁煎剩一半时,趁热出锅,用纱布滤去杂滓;

  6.冷凝后切片。

  特色:晶莹剔透,富有弹性,清甜爽口,营养丰富。

  北宋一朝,除了在王公大臣的餐桌上,否则很难尝到这最后一道“水晶脍”,因为其原料石花菜出自沿海,需要几经转折才能运到中原腹地,售价是很高的;即使石花菜的售价不高,要加工成“水晶脍”还得花好大一番功夫,人力成本也是成本不是?

  ******

  豫东农村有一道“藕鱼”,是将莲藕去皮切段,挂糊炸黄,然后用醋焖熟。这道菜的用料中并没有鱼,但是码在碗里极像焙干的梭子鱼;味道也有鱼香,焖制时间再长一些,待藕段酥软,闭上眼睛去嚼,无论味道还是口感,都跟去了刺的小鲫鱼没什么两样。“藕鱼”本是素菜,却有荤菜之名,有荤菜之形,而且还有荤菜之味,这样的烹饪手法,正是典型的“素菜荤作”。

  流行于南宋的“假煎肉”也是素菜荤作的成功范例,其做法如下。

  主料:嫩葫芦、面筋

  辅料:葱、排骨汤

  作料:菜籽油、猪油、料酒、红曲、盐

  制法:

  1.葫芦洗净,去瓤,去皮,切两厘米见方的滚刀块;

  2.面筋切丝,每段两厘米长、半厘米宽;

  3.葫芦、面筋各用盐和红曲拌匀,切葱花备用;

  4.锅里放入菜籽油烧热,将面筋煎熟盛出;

  5.起锅,换猪油烧热,将葫芦煎熟盛出;

  6.锅里倒入清汤,大火烧沸,放入面筋、葫芦(清汤宜少,以半浸主料为度),浇以料酒,撒上葱花,换小火焖煮,把汤汁收干即成。

  特色:葫芦和面筋经过上色、油煎,并吸收了汤汁内的精华,无论外观、口感和味道,都近似于煎肉,却又没有肉的油腻。

  这道菜出自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林氏原有“煎麸以油,煎瓠以脂”的说明,其中“麸”是面筋,“瓠”是葫芦。

  ******

  羊头签

  主料:羊头1个

  配料:鸡蛋两个,网油两张,粉芡25克,葱花若干

  佐料:味精、盐水、料酒、花椒盐、菜籽油各适量

  做法:

  1.羊头褪毛,去皮,洗净,剔取脸肉,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浸入盐水和料酒;

  2.鸡蛋打散,葱花切末,加粉芡搅成蛋糊;

  3.把浸泡后的羊脸丝取出搌干,放入蛋糊内,加味精拌匀;

  4.网油在开水里蘸一下取出搌干,分别切成等宽的长方形共6份;

  5.把拌有羊脸丝的蛋糊分别抹在6份网油上,卷成卷,外用蛋糊封口;

  6.锅放旺火上,添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将网油卷依次下锅炸到微黄,捞出控油,再入锅炸至柿黄,然后捞出;

  7.将炸好的网油卷切成1厘米宽的斜刀块,装入盘内,撒上花椒盐食用。

  特色:羊脸肉鲜美之中渗透着猪网油的浓香。形如卷筒,色泽金黄,外脆里酥。

  “签”在传统豫菜里面是个大家族,所有外包网油炸制而成的圆筒状食品,无论荤素,都可以叫做签。比如说,羊头肉切丝,用网油卷裹炸制,叫羊头签;鸡腿肉切丝,用网油卷裹炸制,则**丝签。其他还有炸腰签、鹅鸭签、羊肚签、笋签、豆黄签等等。

  签类食品风行于宋朝,仅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南宋吴自牧《梦梁录》里,就提到了近20种签。绍兴二十一年,宋高宗驾临清河郡王张俊府邸,张府进奉的膳食中有奶房签、羊舌签、肫掌签、蝤蛑签和莲花鸭签(参见周密《武林旧事》),说明个别签类食品不仅是市食,而且是御膳。

  比起签类家族中的其他同类来,羊头签的制作更需要技艺:剔取和切丝要求刀工精巧,炸制的时候则需要对油温和火候有掌控经验。由于羊脸肉比较细嫩,外包网油,火候不到会夹生,时间稍长即变焦,所以一般采用炸两次的方法。或者也可以先放蒸锅里蒸熟,然后再入油锅滑一下即可。

  南宋后期某知府请客,自家人手艺不高,是外雇一厨娘才做成了羊头签的(参见洪巽《畅谷漫录》)。不过他雇的厨娘标准太高,才做了5份(每卷为1份)羊头签,就用了10个羊头——羊脸肉只要最细嫩的部分,大葱则只剔葱心,葱心上还要用上好的绍酒喷过。怎么浪费且不管她,用葱就是要取其本色,以给主料提鲜,她往葱上喷绍酒,再放锅里加热,你能猜到那会是什么滋味。

  ******

  向爱美食、爱考证的李开周先生致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