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入云深处亦沾衣 中国古代妇女面部妆饰 (转)

《入云深处亦沾衣》中国古代妇女面部妆饰 (转)

作者:落梅如雪乱 字数:2303 书籍:入云深处亦沾衣

  《中国古代妇女面部妆饰》(转)

  1、古代妇女面部妆饰步骤

  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除粉黛外,还有额黄、花钿、斜红、妆靥及点唇等名目。妆饰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

  2、额黄

  额黄也称“鹅黄”、“鸦黄”,它是一种古老的妆饰。因为以黄色颜料染画在额间,故名。

  据史籍记载,妇女额部涂黄,是南北朝以后流行起来的一种风习。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代妇女额部饰黄,有两种作法,一种由染画所致,一种为粘贴而成。

  所谓染画,就是用画笔蘸黄色的染料涂染在额上。具体画法又有两种:一种为平涂法,即整个额都全用黄色涂满;另一种为半涂法,不将额都全部涂满,仅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呈晕染之状。

  与染画法相比,粘贴法则较为简便。这种额黄,是一种以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用时蘸以胶水粘贴于额。由于可剪成各种花样,故又称“花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脱离了额黄的范圈,更多地接近于花钿的妆饰。

  3、花钿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

  唐代妇女使用花钿较为普遍。

  从颜色看,花钿的色彩比额黄要丰富得多。额黄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钿则有多色,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决定,如金箔为金色、黑光纸为黑色,鱼腮骨为白色等。也有根据图案需要染上各种颜色的。最为精彩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的,整个饰物呈青绿色,清新别致,极富谐趣。

  粘贴花钿的胶水,主要是呵胶。这种呵胶出产于北方,相传由鱼鳔制成,其胶粘性极佳,可用来胶合羽箭。妇女用其粘贴花钿时,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贴。卸妆时以热水一敷,便可掀下。

  4、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都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遂被称为“斜红”。

  从图像看,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5、面靥

  面靥则与此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为一种妆饰。

  面靥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妆靥的具体形状,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讲究的在原来面靥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俗称“花靥”。

  晚唐五代以后,由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服装形制渐变得拘谨和保守,但妇女的妆饰风气却有增无敛。

  6、点唇

  在古代妇女的面饰中,还有点唇习俗。所谓点唇,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这种美容术的产生,和其它形式的女妆一样,也是由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决定的。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

  在唐代,口脂除妇女使用外,男子也可用之。不过两种口脂名同物异。男子使用的口脂,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妇女所用的唇脂,主要是为了妆饰,因此都含有颜色。由于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能力,所以可用来改变嘴型。嘴唇厚的,可改画成薄的,嘴形大的,可改画成小的,这样,就产生了点唇的艺术。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演变,人们的点唇形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各个时期的点唇样式都有一些特点,我们从历代仕女画及各个时期的壁画、陶俑上,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总的来看,中国妇女的点唇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尚,尽管具体形式千变万化,但这一基本特征则保持不变。人们普遍认为,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型,应当像樱桃那般娇小,那般鲜艳。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据说就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有“樱桃樊素口”的称誉。为达到这种要求,妇女们在涂抹妆粉时,常将原来的嘴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重新点画出嘴唇。

  ******

  《敦煌唐代妇女妆饰大观》(转)

  面靥:

  盛唐以后,敦煌面靥妆开绐出现,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丰富,讲究的在原来面靥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俗谓“花靥”。敦煌盛唐“女十一娘供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面靥为小花形状,表现了画师技巧娴熟,非常注意女性外貌特征和神态刻画,每个人都生动而有个性。唐代风格化装的特征和审美趣味,反映了大唐繁荣的社会面貌,突出了面妆审美的装饰性、多样性和流行性,折射了特定时代社会心里反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风格——唐风。?有学者认为,“花钿”和“靥妆”是同一种妆饰,指出,“花子”就是“妆靥”[3],笔者认为,不妥,正确的解释,应是,妆靥是用粉脂在脸两颊,涂在脸两侧的洒窝处,眉心涂一定纹样或形状的面饰,而花钿是用金、银、珠、翠等材料经过加工成薄片,然后剪成有圆、花卉、鸟、蝶等各种形状,贴在眉心、额头或两颊。敦煌壁画是绘画,所以壁画中妇女的花钿妆都是绘上去的,以此来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时世妆。

  敦煌石窟花钿妆的特点有三种类形,第一种是鸟形,它的形状像鸟,与现实中鸟一样,而且画的精细很有妆饰性;第二种为月形、形状象弯弯的明月;第三种为花形,它的形状是花朵,其中有五瓣花,三瓣花和多瓣花。这三种花钿妆的颜色多为红、绿二种。莫高窟第220窟贞观年间“维摩变”中的天女,额间贴云头花钿,即唐人诗文中所谓“眉间翠钿深”。唐代花钿有种种繁多的形状,其中有红、黄、绿多种颜色,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绢画大都为红色花钿妆饰。敦煌壁画上反映的妇女面饰,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妆饰,主要是晚唐吐蕃妇女,面妆多作红妆,额间作四出或五瓣梅花,叫作“寿阳落梅妆。”如莫高窟中唐第468窟龛下女供人,晚唐第9窟女供养人,她们神态各异,眉心中各呈5个红点组成的五瓣花子。晚唐回鹘公主李氏等供养人脸上涂花钿中有鸟形、月形、反映出吐蕃时期少数民族提倡的妇女的艺术形象。说明敦煌唐代妇女的审美标准是多样的。敦煌唐代妇女面部妆饰的色彩,除各种色相分别具有许多不同色度而外,又有许多调和色,所用颜料有石青,朱砂,银朱,赭石,土红等。特别是唐代妇女化妆技巧发展到了高度纯熟的境地,使唐代成为敦煌莫高窟妇女秀色最为富丽,绚烂的时期。

  ******

  各家说法略有出入,分辨接受吧。另有1本《潘金莲的发型》也不错,可惜貌似有版权?没敢转。。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找来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