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策 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八十六章 调兵遣将

《国策》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八十六章 调兵遣将

作者:闪烁 字数:4613 书籍:国策

  攻打海得巴拉的行动出乎预料的顺利。

  10月29日。天刚蒙蒙亮,39军的突击部队已经挺进了大约220千米,第391装甲旅率先抵达戈达瓦里河南岸的拉贾蒙德里。因为沿途投降的印军太多,负责收容战俘的第384装甲旅、第385机械化步兵旅与第386机械化步兵旅根本忙不过来,所以傅卫民不得不把突击部队缩减到1个旅,让第382装甲旅与第383装甲旅负责收容战俘。在只有1个装甲旅突前的情况下,39军的突击速度丝毫不减,由此可见,沿途印军几乎没做抵抗。

  一整夜,裴承毅都在为39军的突击速度担忧。

  不是不够快,而是太快了。

  39军从维沙卡帕特南西南的阿纳加伯莱出发,首先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推进,到达戈达瓦里河三角洲、也就是拉贾蒙德里之后再分兵两路。一路转向西北,直扑海得巴拉;另外一路继续南下,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攻占维杰亚瓦达、贡土尔、埃卢鲁、皮默沃勒姆、古迪瓦达、默吉利伯德纳姆等大中城市,随后向南挺进,攻占翁戈尔,为今后南下攻打班加罗尔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39军的任务并不轻。

  虽然39军有6个战斗旅,战斗部队的数量几乎是其他重装甲军的2倍。进攻实力在共和国陆军众多野战军中首屈一指,但是同时执行这么多任务,难度肯定不小。按照裴承毅的估计,39军至少要在海得巴拉方向上投入2个装甲旅,才能为担任主攻的36军与37军提供足够的装甲支援,如此一来,留在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的只有4个旅,哪怕1个旅负责攻打一座中型城市,也只能同时在发起4场进攻。也就是说,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的作战行动很有可能无法准时完成。

  问题就在这里,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是大部队南下的必经通道。

  换句话说,裴承毅不得不在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考虑是否投入预备队。

  相对而言,投入预备队还是次要问题,不急在一时。留在后面的都是战略反应军,很快就能追上39军。最让裴承毅担心的还是39军冲得太快,把原本应该冲在前面、替39军吸引印军注意力的36军与37军甩在了后面。也就是说,印军组织抵抗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36军与37军构成的威胁,而是39军构成的威胁,从而把重兵放在南面,挡住39军从拉贾蒙德里北上的通道。虽然这能减轻36军与37军的压力,让2支战略反应军顺利到达海得巴拉,但是36军与37军的攻坚能力并不怎么样,没有39军提供的装甲力量,很有可能在海得巴拉撞墙。

  让裴承毅有点看不懂的是,战斗打响后,印军并没太大的举动。

  越是没有举动。裴承毅越是不安。

  吃早饭的时候,裴承毅觉得自己有点杞人忧天。从印军的表现来看,不但战斗力极为低下,抵抗意志也几乎为零,根本无法对39军构成威胁,更不可能挡住39军。就算还有部分印军部队有不错的战斗力,也都在海得巴拉附近,不会被放在外围防线上。印军没有调整防御部队,大概想在海得巴拉做最后的抵抗。

  没等他吃完早饭,参谋就送来消息,36军与37军均提前完成进军任务。

  39军的推进速度再快,也是重装甲部队,能在夜间大约4个小时内突击200千米已经是极限了。36军与37军是名副其实的战略反应军,本来就以突击能力见长,在相似的情况下,突击速度肯定不会比39军慢。

  与39军不同的是,36军与37军均在交通条件不太理想的内陆活动。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36军从阿科拉(占领苏拉特之后,36军首先占领那格浦尔,再南下占领了阿科拉)出发,沿公路线向南面的海得巴拉推进。虽然印军已经炸毁了沿途的所有桥梁。但是裴承毅为36军提供了2支工程部队,专门负责修路搭桥,36军也额外配备了一些机械桥梁设备,遇到宽度在150米以下的河流与峡谷可以自行通过。天亮后不久,36军的先头部队到达巴拉卡德岭北面的伯尔珀尔,向南推进了大约180千米,距离海得巴拉还有270千米。考虑到山区进军所遇到的麻烦与困难,36军的突击能力不但不比39军差,还远远超过了39军。

  37军的情况与36军类似,从赖布尔出发后,因为印军把防线收缩了上百千米,所以前2个小时就前进了大约200千米,天亮时到达钱德拉布尔。激战大约1个小时后,守卫钱德拉布尔的8000多名印军缴械投降。到此,37军距离海得巴拉仅有330千米。由此可见,37军的突击能力也丝毫不在39军之下。

  36军与37军迅速南下,终于让裴承毅松了口气。

  三路大军向海得巴拉挺进,就算印军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

  只不过,还有一点让裴承毅放心不下,那就是印军仍然没有太大的动静。

  只要印军稍微有点想法,就应该尽快决定防御战术。对印军来说,无非三个选择。一是拼尽全力拦住两路大军,集中兵力对付第三路大军,用同样的办法对付第二路大军,最终歼灭三路大军。二是继续收缩防线,集中所有兵力死守海得巴拉。三是尽快从西南方向上突围,主动撤离海得巴拉。虽然这三种选择都不够理想,第一种选择不够现实,第二种选择没有获胜的希望。第三种选择又存在政治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印军不应该毫无作为,任何一种选择都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

  站在裴承毅的角度上,他也不希望印军什么都不做。

  原因很简单,只有印军开始运动,才能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更重要的是,按照裴承毅制订的作战计划,攻占海得巴拉只是战役目的,而更大的目的是利用攻打海得巴拉找出印军防线上的漏洞,为阿拉伯海方向上的突击部队找到突破口。印军迟迟不动,西线的突击部队就只能干等着。西线部队不能尽早南下,攻打班加罗尔的行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无法顺利打下班加罗尔。

  对此情况,裴承毅也有点束手无策。

  印军不肯动,就得想方设法的让印军动起来。

  回到战术指挥中心,裴承毅开始考虑新的战术。

  虽然军情局已经证实,美国撤走了所有在印军事人员,并且按照承诺不再向印度提供包括情报、指挥在内的军事援助,投降的古吉拉德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五角大楼只能与他联系,无法跟费尔南德斯联系,但是裴承毅仍然愿意把对手想得更强大一点。比如指挥印军作战的不是费尔南德斯,而是杜奇威。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坚守阵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费尔南德斯看不出裴承毅的企图没什么好说的,可是杜奇威肯定能够猜出裴承毅的企图,知道裴承毅已经在西线准备了一支突击部队,随时准备将重点转向西线,用一次足以写入教科书的大纵深突击彻底打垮印度。

  别的不说,77军进驻苏拉特就能证明裴承毅的企图。

  印度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肯定不是4支重装甲军,而是77军。不管是取得的战果与战绩,还是在战场上的表现。77军都是当之无愧的王牌军。博帕尔战役中,77军用1个加强旅的兵力拖住了百倍以上的印军,还干掉了2个印军装甲师,如果换成别的部队,恐怕很难创造出这样的战争奇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博帕尔战役能够取胜,与印军过于重视77军也有很大关系。

  毫无疑问,77军到了哪,哪里就是主攻方向。

  即便指挥印军作战的是费尔南德斯,只要他认识到无论如何也守不住海得巴拉,就会做好逃往班加罗尔的准备。如此一来,印军肯定不会为了守住海得巴拉而随意调动班加罗尔方向上的驻军。为了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印军肯定会死守海得巴拉,尽量在海得巴拉消耗中**队的兵力。缩小防御圈,只能使攻打海得巴拉的战斗更加激烈,无法拖延中**队的进军速度。也就是说,只有按兵不动,采取坚壁清野的固守防御战术,才能在海得巴拉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以不变应万变也就可以理解了。

  想到这,裴承毅不得不重新考虑进攻安排。

  当初安排77军进驻苏拉特,裴承毅并没想过要把西线当成主攻方向,而是为了减轻其他部队的作战压力,毕竟以77军的突击能力,相当于2个战略反应军。在西线战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用1个军顶替2个军肯定更加划算。当然,裴承毅也有诱敌的企图,通过77军引开印军的注意力,为攻打海得巴拉提供帮助。

  现在看来,后者的效果更明显,而且超过了裴承毅的预期。

  印军过分重视77军,肯定会导致西线进攻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问题是,要不要77军南下,以及在什么时候南下?

  准确的说,是按照原订计划,等到围攻海得巴拉的战斗开始之后再让77军南下,还是让77军提前南下。或者等到主力部队向班加罗尔挺进之后再让77军南下。

  这个问题让裴承毅很伤脑筋。

  重新评估战局之后,裴承毅首先排除了第三种可能。原因很简单,如果能够顺利打下海得巴拉,攻打班加罗尔的战斗就不会太困难,77军很可能无法在主力部队攻占班加罗尔之前到达,不得不回头收拾阿拉伯海沿岸地区,延长战役持续时间。

  关键就是现在就让77军南下,还是等到包围海得巴拉之后。

  中午前,裴承毅给凌云霄下达了命令,77军立即南下。

  提前发起进攻对77军没有什么影响,凌云霄求战心切,77军的官兵与他一样。到达苏拉特之后,77军就进入战斗状态,随时都能在接到命令之后的2个小时内出发。当然,与当初“骚扰”新德里不同,此次77军携带了一周的给养物资,并且带上了后勤旅,因为在突击行动中,只有在阿拉伯海活动的舰队能为77军提供支援。舰队不是两栖突击舰队,没有气垫船也没有大型登陆艇,只能用dz-25c与qz-25b为地面部队运送作战物资,大部分补给工作还得依赖后勤旅。

  做出这一决定之后,裴承毅才把目光转向了东面。

  提前让77军南下,不是说进攻难度能够减少多少,而是按照原计划行动会遇到多大的麻烦。简单的说,裴承毅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做出了最后决定。如果按照原计划行动,等到包围海得巴拉之后再让77军南下,别的不说,印军肯定会死守班加罗尔,知道77军对班加罗尔有很大的威胁,从而在阿拉伯海沿岸地区严防死守。虽然77军的突击能力很强大,独立作战能力也远远超过其他野战军,但是在大约200万印军的围追堵截下,77军要想顺利到达班加罗尔肯定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提前南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不管印军是否打算放弃海得巴拉,肯定会在海得巴拉死拼。趁着印军无暇他顾的机会,77军能够轻而易举的突破阿拉伯海沿岸地区的印军防线。只要到了门格洛尔,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挡住77军向班加罗尔前进的步伐了。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整77军的作战行动后,裴承毅还得调整东线上的进攻行动。

  考虑东线进攻行动之前,裴承毅首先得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以攻打海得巴拉为主,还是以攻打班加罗尔为主。

  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裴承毅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说没有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站在战役层面上,既要攻打海得巴拉,又要攻打班加罗尔,两者同样重要,只有先后之分,没有轻重之别。

  落实到具体战术上,却有轻重之别。

  印军在前几个小时的表现让裴承毅不得不相信,海得巴拉不是最后的战场。在一切向坏的方面考虑的情况下,印军肯定会加强班加罗尔的防御,只有在班加罗尔失守之后,才会缴械投降。如此一来,攻打班加罗尔比攻打海得巴拉更加重要。

  问题是,不管是按照原计划,还是按照实际情况,都得首先攻打海得巴拉。

  要想攻打班加罗尔的行动不受海得巴拉方向上的影响,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尽快投入预备队,加大进攻投入。

  天亮之前,裴承毅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投入预备队的最大问题还是后勤保障,因为除了39军所在的孟加拉湾沿岸地区,南下的通道都被海得巴拉堵住了。仅靠一条运输线路,很难支撑太多的作战部队。虽然裴承毅可以指望留在孟加拉湾的两栖突击舰队,甚至可以打海军陆战队的主意,但是在后勤保障总体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投入的战斗部队越多,麻烦就越大。

  下午,裴承毅亲自联系了傅卫民,调整了39军的作战行动。

  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的行动必须放缓,除了向南突击、攻打翁戈尔的作战部队不能停下来之外,其他3个战斗旅首先攻占位于拉贾蒙德里东面的卡基纳达,控制该地区唯一的港口。

  如果能够顺利拿下卡基纳达港,使其恢复运作,就能将后勤补给线缩短2000千米。

  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裴承毅没有考虑攻占卡基纳达港,主要是该港口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而且39军将一路打到金奈。在夺取了金奈港之后,再投入预备队。如此一来,后勤物资将在金奈上岸,不需要在后方夺取一座不太重要的港口。因为要提前投入预备队,所以必须夺取卡基纳达港,缩短后勤补给线。

  给39军安排了作战任务之后,裴承毅又联系了两栖突击舰队,要求尽快向卡基纳达港运送一支工程部队,等到39军占领卡基纳达港之后,尽快修复港口设施,让计划在11月4日到达的运输船队直接在卡基纳达港卸下物资。

  安排好这一切之后,裴承毅才开始考虑到底派哪支战略反应军南下。

  留在后面的有21军、24军与27军,3个军都有足够的突击能力,都非常渴望在“最后的战役”中获得参战机会。毫无疑问,不管派哪个军南下,对另外2个军都不公平,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

  裴承毅并不在乎谁会不满,需要考虑的只是谁能最出色的完成任务。

  选来选去,裴承毅最终选择了罗少鹏的24军。

  虽然27军的实力不比24军差,但是在苏拉特战役中,27军的损失比较大,补充的兵员比24军多得多,整体战斗力肯定受到了影响。相对而言,24军除了在宋河战役中表现失常之外,在后面的作战行动中均表现得非常突出。

  傍晚,裴承毅亲自给罗少鹏下了命令,要求24军在21点之前南下。

  做好这一安排,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等他吃了晚饭回到战术指挥中心的时候,39军已经兵不血刃的攻占了卡基纳达港。虽然印军在投降之前破坏了部分港口设施,但是大部分设施完好无损,除了散装货轮无法进行装卸作业之外,集装箱货轮与滚装货轮都能进港卸货。

  海得巴拉方向上,激烈的战斗终于爆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