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美学 第69章

《美学》第69章

作者:黑格尔 字数:2679 书籍:美学

  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他的复杂性 格的种种不同的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和本身处 于统一体 ③ ,艺术里的个性的无限和神圣就在于此。从这方面 看,对于性格的理想表现,坚定性和决断性是一种重要的定 性。象我们前已约略提到的,性格之所以有这种坚定性与决 断性,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 会在一起,而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与自己融贯 一致的主体性和整一性。

  在提出这种要求时,我们还应该反对近代艺术的许多特 殊现象。

  ①

  ②

  “担负”原文是 tragen,即“带有”;“忍受”原文是 ertragen,前后相 关。 以上几段说明黑格尔对于艺术中人物性格的要求,理想的性格一方面要 有一种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作人他的情致的根源,同时还要是一个多方 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否则就成为死板的公式化的抽象品。植根 于普遍力量的情致在性格中须居统治的地位,把多方面的特质融会成为 一个整体。这是单一与杂多的统一。黑格尔关于人物性格所说的两种表 现方式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分别(参看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给拉萨尔论悲剧的信)。

  ③ 即性格中丰富多采性统一于一个统治的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3 3

  例如在高乃依的《熙德》里 ① ,爱情与荣誉的冲突是写得 很辉煌的。这样本身见出差异面的情致当然可以导致冲突;如 果这种情致表现为在同一性格中的内在冲突,当然也可以产 生堂皇典丽的修词和娓娓动听的独白,但是同一心灵的分裂, 时而由抽象的荣誉转到爱情,时而又由抽象的爱情转到荣誉, 这样翻来复去,本身就违反性格所必有的真正决断性和统一 性。

  另外一种情形也和个别人物的决断性相矛盾,那就是主 角本已受某一种情致的驱遣,却又让一个次要的角色来约制 他,说服他,因而可以把责任推诿到那个次要角色身上去,例 如象拉辛的《斐笃尔》 ② 的主角被伊娜尼说服了那样。一个真 正的人物性格须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不能让外人插进 来替他作决定。只有在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时,他才能 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任。

  人物性格的不坚定性还有一种方式,特别表现在近代德 国作品里,这就是长久在德国统治着的那种感伤主义的内在 的软弱。我们可以举《维特》作为一个最近的有名的例子。维

  《熙德》(Le Cid),法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高乃依的杰作,主角罗竺里格 为了替父亲报仇,杀了他的爱人希曼的父亲,这部剧本就是写这种爱情 与荣誉的冲突。

  ② 《斐笃尔》(Phaedre),法国十七世纪剧作家拉辛的杰作,写女主角因锤

  情于自己丈夫的前妻的儿子的故事。伊娜尼是她的乳母,斐笃尔屡次受 她的怂恿,例如怕丈夫知道她向儿子求爱的丑事,斐笃尔就听乳母的话, 诬告儿子侮辱她。

  ①

  -----------------------------------------------

  8 3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特是一个完全病态的性格,没有力量能摆脱爱情的顽强执着。 他吸引人的是他的热情和优美的情感生活,例如由文化教养 所形成的对于自然的笃爱以及性情的温柔。这种性格的软弱 在后来的艺术作品里就每况愈下,采取了许多其它式。例如 雅柯比 ① 在他的《浮尔德玛》里所写的那种“灵魂美”就是 一种。这部小说充分表现了上述基于主角错觉的心情的幽美, 主角自以为有道德,比旁人优越而沾沾自喜。他自以为有一 种高尚神圣的心灵,可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关系都 是很别扭的。他的软弱表现于对现实世界的真正有意义的事 不但不肯去做,而且不能忍受。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他抱着 自我优越感来看现实世界,以为其中一切都值不得他关心,因 而对它加以否定。这种“幽美的灵魂”对于人生的真正有价 值的道德方面的旨趣是漠不关心的,他只孤坐默想,象蜘蛛 吐丝一样,从自己肚子里织出他的主观的宗教和道德的幻想。 这种人除掉大肆炫耀这种过度的自我优越感之外,还加上无 限的敏感,要求世上一切人都要时时刻刻能发现、了解并且 尊敬他的这种孤独的灵魂美。如果旁人办不到,他就伤心刺 骨,一辈子不平。于是他的全部人性、友谊和爱情就都马上 垮台了。凡是伟大坚强的性格所不大介意的东西,例如一点 冬烘气,一点鲁莽和笨拙,对于这种人却是不能忍受和难以 理解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可以使这种人的心情陷于极

  ① 雅柯比 (Jacobi,1740—1814),德国作家,歌德的朋友。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3 3

  端绝望的境界。这就产生了永无止境的忧伤抑郁,愤愤不平, 悲观失望,从此又产生了种种对人对己的辛酸默想,引起了 一种痉挛症,甚至于心也坚硬狠毒起来了,这就是这种“幽 美心灵”的内心世界的全部痛苦和软弱的表现。没有人能同 情这种乖戾心情,因为一个真正的人物性格必具有勇气和力 量,去对现实起意志,去掌握现实。这种永远只把眼睛朝自 己看的主体性所引起的兴趣只是一种空洞的兴趣,尽管这种 人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真纯的人物,自以为有些神圣的东西 藏在他的心灵最深处,而其实所谓神圣的东西一经揭露出来, 只是穿便衣戴便帽,最平凡不过的东西。

  性格缺乏内在的实体坚实性,还表现于另一种方式:就 是把上述那种奇怪的所谓较高尚的心情的幽美转化为实体, 把它了解为独立自足的力量。描写魔术、磁性催眠术、“通天 眼”、睡行症等等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在这种作品里活人被 认为与这些幽暗玄秘的力量有关系,这些力量一方面就附在 他身上,另一方面对于他的内心世界却又是一种外在的另一 世界,他要受它的决定和支配。这种不可知的力量里好象有 一种深不可测的神奇的真理,是凡人所不能掌握和理解的。但 是这种幽暗的力量一到艺术的领域就会马上被赶出,因为在 艺术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是幽暗的,一切都是清晰透明的,而 这种不可知的力量只能是精神病的表现,而描写它的诗也只 能是晦涩的,琐屑的,空洞的,例如霍夫曼的作品和亨利·

  -----------------------------------------------

  0 4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封·克莱伊斯特的《洪堡亲王》 ① 。真正艺术家用来作为理想 性格的意蕴和情致所寄托的不是这些神奇鬼怪的东西,而是 性格所熟习的现实生活的旨趣。特别是“通天眼”在近代诗 里已变成猥琐庸俗。但是席勒在《威廉·退尔》里写阿亭豪 生老人在临死前宣告他的祖国的命运,这种顶言却处理得很 恰当。总之,为着要造成冲突或是要引起兴趣,而就用精神 病来代替健全的性格,这种办法总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所以 在艺术里写精神病态必须极端谨慎。

  近代滑稽说 ② ,也可以说是属于这种不顾人物性格的统 一性和坚定性的荒谬的表现方法。这个错误的理论把诗人们 引上迷途,使他们在一个人物性格里摆上许多不能融会成为 统一体的差异面,因而使性格失其为性格。依这一说,如果 一个人物初出现时本有一种定性,马上这种定性就要转化为 它的对立面,因而使性格表现成为只是对它的定性和它本身 的否定。滑稽原则的拥护者把这种情形看成真正高度艺术的 表现,认为观众不应为任何本身有积极意义的旨趣所打动,应 该能超越这种旨趣,因为滑稽本身是能超越一切的。他们还 想根据这个原则去解释莎士比亚所写的一些人物性格。例如 麦克伯夫人据说是个性情温柔的笃爱丈夫的女人,尽管她不 仅赞助暗杀国王的阴谋,而且怂恿麦克伯去实现这阴谋。但

  霍 夫曼是德国颓废派的始祖,《谢拉皮翁兄弟》 的作者。克莱伊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德国反动浪漫派的诗人和剧作 家。《洪堡亲王》是一部歌颂普鲁士君主,宣扬狭隘民族主义的剧本。

  ①

  ② 参看全书序论第三节B.3。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4 3

  是莎士比亚的特点正在于他把人物性格描绘得果断而坚强, 纵然写的是些坏人物,他们单在形式方面 ① 也是伟大而坚定 的。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 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