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美学 第17章

《美学》第17章

作者:黑格尔 字数:2732 书籍:美学

  康德在认识论方面,“假定”了一些先验范畴如时空因果之类,在实践理 性或伦理学方面“假定”了一种“应该”(Sollen),即责任感或“无条件 的命令”,亦即人心中凭普遍理性在某种情境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合理 的道德感。

  ④ 依康德,知识的内容来自感觉,知识对象的形式是知解力凭先验范畴对

  感性材料加以综合而成的。所谓“直觉的知解力”则介乎感觉力与知解 力之间,它不但创造对象的形式,而且创造对象的内容。

  ①

  ②

  ③

  -----------------------------------------------

  6 7

  全 书 序 论

  盾的解决,因而接近于认识到理念,但是他还是把这种解决 与和解看成只是·主·观的,而不是自在自为真实的

  ①。关于这一

  点,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一书—— 在这书里他讨论了美感 判断力和目的判断力—— 是很有启发性的,值得注意的。由 于把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对象,和适应目的的自然产品联系起 来,康德接近于了解到有机体与生命的概念,不过他考虑这 些对象和产品,却纯粹从判断它们的主观方面的思考着眼,康 德替判断力下了一个一般的定义,说它是“把个别的东西附 属在普遍的东西之下而去思考它的一种能力”,“如果只知道 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 西”,这种判断就叫做“·反·思的判断”。要做到这一层,判断 力须有一个由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法律或原则,康德把·目·的 ·性看作这种法律。关于实践理性的自由概念,目的的实现仍 然停留在单纯的“应该”;但是谈到对有生命的东西所下的目 的判断,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 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在内。作为目的,这 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 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 就适应目的。但是用这种判断仍不能使人认识到对象的客观 性质,它只表现一种主观的反思方式。康德对于·审·美·的判断 也是这样了解的,审美的判断既不单纯地出自知解力,即不

  ① 鲍申葵英译本作:“不是在它的本质上而且按照它本身的价值而成为真

  实与现实的”。“自在自为真实”即 “绝对真实”。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7 7

  出于概念的功能,又不单纯地出自感觉和热觉到的丰富多采 的东西,而是出自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就在这两种 认识功能的这种协调一致里,对象就和主体以及主体的愉快 和满足的情感发生了关系 ① 。

  a) 这种满足首先要没有任何利益念头(兴趣) ② ,这就 是说,·没·有·对·欲·念·功·能·的·关·系。例如我们如果有好奇这样一 个利益念头,或是要满足感官需要的一种感官方面的利益念 头,一种要占领和利用的欲念,对象对于我们之所以重要,就 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存 在的东西之所以有价值,只是由于这种需要;情形就成了这 样:一方面是对象,另一方面是和对象不同的一种属性,但 是我们却要使这对象和这属性发生关系。比方说,我要把一 个对象吃掉来获得营养,这个利益念头只是在我心里,对于 那对象本身却是不相干的。按照康德的主张,我们和美的关 系并不是这样的。审美的判断允许现前外在事物自由独立存

  判断一般是结合普遍原则与个别事例来进行的。康德认为“这是美的”型 判断并不根据什么普遍原则,他把这种判断叫做“反思的判断”。下这种 判断时,人觉得对象对他是适合的,愉快的。这种感觉虽是主观的,却 有普遍性。康德的解释是:由于对象的形式引起人的知解力与想象力的 自由而和谐的活动,它适合一般人的心理机能,所以使一般人都能感到 愉快。这就足见审美对象的目的性,它适合人类心理机能活动的某一种 仿佛是神意预定的安排。所以康德把审美的判断和目的论联在一起来 讲。

  ② Interesse,一般译 “兴趣”,康德指的是 “利益念头”或 “利害打算”。

  ①

  -----------------------------------------------

  8 7

  全 书 序 论

  在,它是由对象本身就可以引起的快感出发的,这就是说,这 快感允许对象本身自有目的。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一个重要 的看法。

  b) 其次,康德说,美应该是这样一种性质;它不借概 念,即不借知解力所用的范畴,而被感觉为一种引起·普·遍快 感的对象。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平常人对 于美是不能下判断的,因为这种判断要有普遍正确性。普遍 的东西·就·其·为·普·遍·的·来·说,固然是一种抽象,但是凡是自在 自为地真实的东西都包含有普遍地正确这一个属性和要求。 就这个意义来说,美也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尽管美的判断 不凭只是来自理解的概念。举例来说,个别行为的善或正直 是要统摄于普遍概念之下的,这行为如果符合这些概念,就 可以说是善的。美却不然,它应该不假道于这种概念而直接 引起普遍的快感。这就无异于说,在审美时,我们并不意识 到美这种概念和把这美的东西附属在美这个概念之下,而且 不容许象其它形式的判断那样把个别对象和普遍概念分开。

  c) 第三,美应该具有·目·的·性的形式,但仅限于这样的 意义:我们虽感觉到对象的目的性,心里对这目的却没有一 个明确的观念。这实际上只是复述上文已经说过的道理。一 切自然产品,例如一棵花或是一个动物,都是按照目的性的 原则而构造成的,而这种目的性对于我们是很直接的,我们 在意识里并没有一个目的的观念,与当前现实对象分裂开,区 别开。美也应以这种方式显现为具有目的性的。在有限的目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9 7

  的性里 ① ,目的与手段是彼此外在的;因为目的与实现目的所 用的物质手段之中并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之 下,目的本身的观念和目的所借以实现的那个对象是有分别 的。美却不然,它是作为本身具有目的性的东西而存在着,目 的和手段不能分裂成为彼此有别的两方面。比方说,生物的 手足的目的就是实际存在于这手足本身的生命;如果把这生 命拆开,手足就失其为手足了。因为在有生命的东西里,目 的与实现目的的物质手段是直接融成一体的。这东西之所以 存在,就因为它的目的就包含在它本身里面。依康德看,如 果从这个观点看美,美的目的性并不是一种附加到美上去的 外在形式,而见出目的性的内外相应一致才是美的对象的内 在本质。

  d) 第四,依康德的看法,美应该被人不借概念而认识 出它是一种引起·必·然快感的对象。必然性是一个抽象的范畴, 它指的是两方面之间的这样一种内在本质的关系:·只·要这一 方面存在,而且因为这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也·就·因·而存在。 这一方面在它的本质里就同时包含着另一方面,比方说,离 开结果而谈原因,就是毫无意义的。美所引起的快感就应该 有这样的必然性,同时又和概念完全没有关系,这就是说,和

  ① “这就是说,在我们用来实现一个目的(这目的是明确地作为一个观念而

  摆在我们面前的)的手段里。刀不含‘割’,锹不含‘掘’,但是刀是按 照割的目的,锹是按照掘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但是人却含‘活’,不活 着就不是人了。”(鲍申葵英译本注)美也应作为有生命的东西看待,目 的和手段不能分裂。

  -----------------------------------------------

  0 8

  全 书 序 论

  知解力所用的范畴没有关系。比方说,有规律的东西 ① 很容 易引起快感,所谓“有规律”,仍是来自知解力的一种概念, 但是康德却认为如果要引起这种快感,只是来自知解力的概 念如“整齐”、“平衡”之类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我们在康德的这些论点里所发见的就是:通常被 认为在意识中是彼此分明独立的东西其实有一种不可分裂 性。美消除了这种分裂,因为在美里普遍的与特殊的,目的 与手段,概念和对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贯的。所以康德把·艺 ·术·美也看成是特殊事物按照概念而·存·在的那种协调一致 特殊的东西,就其为特殊的而言,是偶然的。无论就它们对 其它特殊东西的关系来看,还是就它们对普遍东西的关系来 看,都是如此;而正是这偶然的东西,例如感觉,情感,情 绪,脾气,愿望之类,在艺术美里不是只是附属于知解力所 用的普遍范畴之下,被抽象的普遍概念所·支·配·着的,而是与 普遍的东西融成一体,它们这些特殊的东西是内在于这普遍 的东西的,对这普遍的东西是绝对适合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