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拿破仑的东方元帅 第十一卷 474 天运 (四)

《拿破仑的东方元帅》第十一卷 474 天运 (四)

作者:急速战隼 字数:1869 书籍:拿破仑的东方元帅

  万古雷抽出剑往头上一举,双腿一夹马匹运起中气喊道:“弟兄们,杀!”

  耿牛挥一把大牛耳尖刀,发出牛吼:“天豹卫,杀!”

  郭剑平、曹罡、罗斌也高声喊叫着,纵马向对方冲去。

  宋忠一方兵力本占绝对优势,但燕王旧部的叛乱使他们惊慌失措。统帅宋忠本想以谎言激励部下杀敌,哪知弄巧成拙,反吃了大亏。守在第一线的官兵,被天豹卫冲散。

  但是,也有几位将领。从后面率所部奋力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

  燕王见天豹卫未能将敌击溃,虽然宋忠的中军帐已被攻破,宋忠慌慌张张逃入城中,但还有不少部卒拼死力斗。便下令未能、张玉,率五千主力军立即冲上,抢占城池。

  “杀——!”五千健儿冲向敌阵。

  二十面大鼓齐擂,仿佛滚地惊雷,激励着弟兄们奋不顾身地冲向敌阵。

  此刻,万古雷纵马奔驰,追赶着敌方的官佐。他什么也不想,只是挥剑砍杀。

  凡是被他追上的,没有一个逃掉性命。

  李杰一手擎住大族,骑在马上追赶着他。遇到敌人,便用旗杆将对方打下马来。旗杆早换成铁的,杆头插有抢头,成了兵刃。

  喊叫声、马嘶声、兵刃铿锵声连成一片喧啸,然而万古雷充耳不闻,他挥舞着神经剑,见一个砍一个。有的将官能与他交手三个回合,有的也要打上十招八招,因为是在马上,不能尽展身手,他只有运足了功力,将对方兵刃震飞或是震断,然后一剑结果性命。

  他对敌手毫无怜悯之心,因为他的天豹卫弟兄也正经历着浴血奋战,他砍倒一个敌人,就香弟兄们减少了一个煞星。从天豹卫出征到现在,不过短短十来天,六百弟兄已死去了百人。尽管队伍很快就补充上,但他亲自训练的六百弟兄,那是死一个少一个,在他心中他们消失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他们!

  几乎每一次拼斗,都是以少胜多,天豹卫弟兄没有辜负殿下和徐王妃的期望。

  此刻也是如此,尽管宋忠阵脚已乱,但不经过一场生死相搏,哪来的胜利?

  杀!只有杀,直杀到对方投降为止。

  终于,敌人跑的跑了,降的降了,战场上的喧嚣平息下来,代之而起的是呻吟、哀号夹杂着马儿的悲鸣。

  万古雷停了下来,只见数千具死尸横陈在野地上。稻田里,这是他出征以来见到的、阵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他擦着头上的汗珠,看着这眼前的惨景,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愁思

  他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眼下,不正是这样的景象吗?

  此刻,燕王已进了城。天豹卫的头领正集合人马,清点人数。

  三千人马,损折五百余众。

  他把目光扫向查俊等六人,他们知道他的意思,每次都要报禀天豹卫老弟兄的伤亡数。

  自从扩军后,原来的弟兄有许多人升任了小旗、总旗,只要有人战死就由老弟兄补缺。这样一来,老弟兄们便分散了。

  计算起伤亡数来,就要费力得多。今日,老弟兄损折了五十多名。

  方古雷在心里算了算,六百弟兄大约只剩四百名左右了,这还只是刚刚开始,以后还不知要经历多少次格斗,这些弟兄还能剩下几人呢?须知更大的拼斗场面还在以后,怀来之役不过是十天来最大的一次交战而且。老弟兄手上的功夫非一般士卒能及,如果在今后的拼杀中一个个损折,未免太不值得。应该把他们集在一起,成为自己卫队,在交战最紧急的时候亲率他们出去,定能大奏功效。

  这样一想,觉得十分有理,便对郭剑平、曹罡、耿牛、罗斌说了想法,四人极是赞同。

  曹罡道:“兄弟你想得好,这只队伍得来不易,好钢须用在刀刃上,不然在紧要关头却无人跟随。你瞧见今夭宋忠的模样了,大军溃不成兵,各自逃散。要是俺以后吃了败仗。身边没人,逃得性命事小,不能反攻事大。”

  郭剑平道:“有一只精锐铁骑在手中,平日不轻易使用,在紧要时使用,定能取胜!”

  万古雷道:“各位既然赞成,那便将他们召回,但小旗、总旗的缺额要很快补上,这事请罗贤弟和查俊他们商议,尽快‘办好!”商量完毕,万古雷率队入城。

  燕王命宰牛杀猪,举行午宴。

  清早大伙吃过一顿饭,时至下午,午饭晚饭合成一顿。众人都已饿极。

  在县府衙门大堂,燕王举怀祝酒。

  他道:“今日一战,弟兄们勇敢无畏,击溃倍于我之敌,方爱卿又在战中生擒宋忠,获得全胜。各位欣喜之余,纷纷来向本王祝贺,说斩敌数千,俘获战马八千余匹,又获降卒数千,皆以为是大胜。其实,都督宋忠并非将才、不过是个富碌小人,可谓胜之不武,因此,不能视作大胜。若真有一场大胜,岂不滋生骄态,以为敌人不过如此,蔑视轻贱。须知骄兵必败之理,老子曰:祸莫大于轻敌!望各位将军牢记圣人之言,务必戒骄,方能战而胜之!”

  一顿,续道:“今日虽克怀来,但大战在后,情势不容我等稍懈,今日只饮三杯,来日大胜后,本王再为大家庆功!”

  一席话,众将折服,举怀共饮。

  第二天,开平一带守军陆续来降,水平守军待燕兵来时开城投降,因为守将也都是燕王旧部。由此,燕王军力大盛。

  在怀来的休整中,万古雷已将夭豹卫原老弟兄集中,成了一支亲随铁骑。

  他不知未来还有多少次格斗,也不知要几年烽火才会平息,但他坚信一定能杀进京师,平定天下。

  第七回 四大帮会

  二十二岁的建文帝起初以为钳制燕王的一套方略颇为有用,因之他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文治”上,与大儒方孝孺等商议复古政制的大政方针。

  除了减刑罚、改政令外,连官员的名称也袭用周朝,他对周朝之治可谓顶礼膜拜。

  七月二十四日,谷王匆匆忙忙赶回京师,禀报燕王起兵,接踵而来的是前线失利的战报。建文帝这才把征讨燕王当作大事来对待。

  他采纳众议,发了讨伐燕王的诏书,指责燕王祸乱社稷,获罪祖宗,晓喻全国军民,忠于朝廷,荡平叛乱。并任耿炳文为大将军,挂帅印北征。耿炳文年六十有五,是太祖皇帝大杀功臣后侥幸活着的几个老将之一,官封长兴侯,以他多年征战的经验,当不负朝廷所托。

  于是,调集了各路大军,耿炳文率三十万士卒,分三路向北平进发。

  然而先锋队九千之众的精锐之师进驻雄县后,正值中秋佳节,没料到燕王率兵来到涿州,当即向雄县发起进攻。一夜激战,雄县失守,被俘官兵不降,被全部斩杀。

  燕王得知后,教训部下不准杀俘,杀俘的结果只会使敌人顽抗到底,难以征服。

  随后燕王又破了来援之敌,转而进攻真定,三天猛攻不下,怕动摇了士气,率师返回北平。耿炳文虽然失利,但能继续作战。

  可是建文帝听信了黄子澄等之言,拜曹国公李景隆为将。

  而另一个亲信齐泰却反对,说他只懂文不懂武,不堪当此大任。但黄子澄力主,建文帝采纳,因此李景隆仍然挂了帅印。

  李景隆之父李文忠是太祖皇帝姐姐的儿子,是军中的一员勇将,遇敌时意气风发,越是强大的敌人就越是精神振奋,故屡建奇功。

  大明立国后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死,年四十六,死后追封为歧阳王。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长子,袭了曹国公爵位,生得高大健壮,相貌毓秀,举止雍容大度,受太祖赏识,掌左军都督府事。

  他既然做了将军,也就喜读兵书,与人谈起用兵之事,那真是头头是道。他与建文帝是表兄弟,建文帝也深信他有才华,毕竟是将门之子嘛。可惜,他并未继承了乃父的才智。

  消息传出,带兵官们不禁愕然。李景隆说穿了不过是个从小锦衣玉食的翩翩佳公子,善于纸上谈兵,口头论攻等,却从未上过战场。

  以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任三军统帅,去征伐久经阵仗、智勇双全的燕王,真叫人啼笑皆非。

  因此,经历过沙场的宿将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心中忐忑,一点也提不起精神。

  出发之日,建文帝又仿效古代圣明天子的做法,亲率文武百官至江边为李大将军饯行,并亲自为他推车,行古之“推觳礼”。

  李大将军还获得了生杀大权,可以就地处置敢于违抗将令的官佐。

  这样无比的荣耀和权威,使李景隆风光至极,哪里再把留下的老将们放在眼里。他趾高气扬地率领大军,去平息北地的祸乱。

  老将耿炳文只不过阵前失利,他还有足够的兵力与燕王一较长短,凭着他多年的战场历练,燕王要击溃他并不容易。

  可是朝廷却免了他的职,使老将军蒙羞于世,告老还乡。

  李景隆调集各路兵马,合五十万之众,于九月中旬进驻河间府,命驻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攻伐永平府,以对北平城形成两角夹击之势。

  大军指日北上,燕王宫内,议论纷纷,城中百姓人心惶惶。就是各卫指挥使、都指挥使这些兵官,也一个个忧心忡忡。

  敌势太强,大军压境,何以御敌?

  燕王召集各将领议事。

  万古雷和郭剑平、曹罡、罗斌、耿牛坐在一起,心情也颇为沉重。举事以来,从未面对过这么庞大的兵力,真不知该如何迎敌!

  这时,只见燕王面带笑容,在方天岳、孙锐锋、关中四剑和道衍法师、金忠先生陪同下步入议事室,众将当即起立行礼。

  万古雷心想,局势如此严重,殿下居然面无忧色,真亏他沉得住气,且听听他有何妙计破敌。大概除了依仗北平城墙的牢固死守外,还能做什么?

  只听燕王笑道:“各位闻听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来犯,一个个忧心忡忡,忧虑我方兵寡将少,何以拒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