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生的忠告 第12章

《一生的忠告》第12章

作者:查斯特菲尔德 字数:3006 书籍:一生的忠告

  在上封信中,我拉拉杂杂地谈了许多,总的就是要强调一点:研读过去的历史真的是很重要的事。

  想了解一般人都熟知的事,就要阅读值得信赖的史学家的书,并且要用心地学习。姑且不论其论调是否正确,最重要的是先要把它当做一种知识。

  谈到研读历史的方法,你想如何学习呢?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而以研读历史性的大事件为中心,其余的则仅仅粗略地浏览一遍;有些人则无论对大小事件都倾注同样的心力,所有这些大小事件都能记得很牢固。不过,我建议你采用别的方法,这就是我要在本书中介绍的。

  首先,你必须依国别来阅读简单的史书,抓住其中的概要;然后,再从中选出重点,例如征服某地、帝王易人、政治形态改变等你认为重要的部分;接着对于自己所选出的重要事件,再彻底地研读有关的论文或书籍。自己作深入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再者,你要探讨其内在原因,思考该事件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以法国史为例。鲁羌特尔写的那本非常短小、却非常好的书就可以作为入门书。如果能仔细研读那本书,对于法国的历史就应有一概略的认识了。其次,若你对历史性的重要事件已有所认识,那么,下一步,梅杰列的史书将对你有所帮助。此外,还有几本对每个时代、事件均有详细记述的史书,以及从政治观点来看历史的论文等,都可作为参考。有关近代i的史书,则可以从法王菲利普二世的回忆录开始,到记录路易十四时代的书也有很多。若能选择适当的书加以研读,应该能对某个时代或某个事件有全盘的了解。至于其他方面,当你在法国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时,不妨试着把历史这种生硬的话题,很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导入谈话当中。因为,就算对历史并不内行的人,也不可能毫不了解本国的历史,多少总知道一点吧!比方说,一个只念过一本历史(实际上那种人很多)的,他也会对自己念过的书引以为自豪,进而毫无保留地将他的读书心得告诉你。这样一来,在当地得到的知识,必能提供目争弥补书上所没有的部分。

  第20封信

  养成读书习惯是人生的关键

  人生就像一本书.

  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知识.

  远胜于你读遍至今出版过的所有书的知识。

  人生就像一本书,今天,我希望你阅读的,就是打开“人生”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知识,远胜于你读遍至今出版过的所有书的知识。因此,当有许多出色人士聚会时,无论多么好的书,你都可以丢在一边,径自赴会。因为,你从他们身上获得的,将是书本知识的数倍。话虽如此,生活在工作或娱乐喧嚣声中的我们,一天当中,很少有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所以,必然有许多搞学问的人,觉得在那段时间读书,是一种无上的安逸与喜悦。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运用那段仅有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呢?关于这一点,我想举出下列要点。

  首先,最好别再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上。那种书,大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想的懒散作者杜撰出来的,它们是为那些怠惰而又无知的读者而写的。只要到大一点的书店去环顾一下,就能发现很多这种书。由于这种书既无益也无害,最好不要碰。

  其次,在读书时,要把目的予以浓缩,在未达到目的之前不要接触其他不相干的书。考虑到与你的未来可能会比较相关的知识,我建议你在现代史中挑出几个特别重要且感兴趣的时代,再依序一一网罗,仔细研究。先要去网罗一些与中心事件相关的书,除了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书以外,其他一概不管,再依序阅读一些值得信赖的史书、文书、回忆录、文献等,并详加比较。

  我并不是说要你把它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而只是强调你在关注这些事件时一定要专注。当然,要是有别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由的时间,那也无妨。我只是要强调的是,同样是念书,与其同时研究几个主题,倒不如先找出一个主题,做有系统的研究会更有效率。

  在同时看几本书时,也许会遇到内容互相矛盾或相反的情形。那时,最好再找别的书来对照。这么做绝不是误入歧途。如此一来,反而会使记忆更加深刻,因为即使你看了和某件事有关的书,也不容易完全了解事件的内容。但是,同样有关这一主题,如果你除了看那方面的书以外,还去了解时下政治家们和学界的争论,不断地询问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可以在脑海中建立关于这一主题的立体印象。这方面的思绪也能很顺利地进入脑海。这样得来的知识,将出奇地完整,而且不容易忘记。

  在你走向社会以后,仍然要读很多的书。对于在阶段的读书方法,我把自己的建议归纳为下列数项:

  1.在你已经踏上社会后,没有必要读太多其看书,倒不如借着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来收集长自己的见识。

  2.切勿再看无益的书。

  3.集中于一个主题,阅读相关的书籍。

  若能切实遵守上述几点,则一天只要读30分钟够了。

  第21封信

  通过眼、耳、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

  年轻人往往因轻佻浅薄、

  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经心。

  而被批评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要是凡是只注意外表?

  不仔细倾听,倒不如干脆不要看、不要听来得好呢!

  如果这封信能顺利地抵达你的手中,你大概正在威尼斯准备前往罗马吧。正如我在给哈特先生的上封信中提到的,到了罗马,你可以沿亚得里亚海,到利米尼、罗列多、安可娜等地去看看。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前往一观的价值。不过,并不需要在当地停留太久,只要到当地看看也就够了。那一带有许多古罗马的遗物、名闻遐迩的建筑物及绘画雕刻,都是不容错过的,希望你用心地观赏。就算只看表面也行,那样所花的时间会少一些。不过,至于非得进去仔细看清的东西就另当别论了,那就必须要多花一些时间及注意力了。

  年轻人往往因轻佻浅薄、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经心,而被批评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是凡事只注意外表,不仔细倾听,倒不如干脆不要看、不要听来得好呢!

  从你寄给我的游记看来,你还是让我挺放心的,你对于每个旅游景点似乎都仔细观察,且抱持疑问。这可以说算是达到了旅行的真正目的。

  如果把旅行当做一次又一次改变目的地的活动,只想到离下一个目的地还有多远,投宿何处等琐事,那么这个人出发时是一个傻瓜,回来时则依然还是一个傻瓜。如果在旅游地点,只看到教堂的尖塔、时钟或豪宅就欢天喜地,也等于毫无收获。要是那样,倒不如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

  相比之下,也有人不管到哪里,都会仔细观察当地的情势或与当地的人交上朋友,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权力关系、优劣势、交易规模、土特产品、政治形态、法律等等。也有人喜欢和当地的知名人士深入交往,了解当地独特的礼仪或民族特性。能从旅行中获益良多的,就是这种人。所以,这种人旅游归来后j会更加聪明。

  关于旅游,我有一个忠告,那就是:让旅行的目的地成为“好奇心的总汇”。以你将要造访的罗马为例。它是一个借着各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人类感情,并巧妙地将之集结为各种艺术的都市,像它那样的艺术之精致极为罕见。希望你在罗马逗留期间,不要只以参观过古罗马神殿、梵蒂冈宫殿或万神殿为满足,但愿你能做到只花一分钟去观光,就收集到了要花十天时间才能得到的信息。

  举凡罗马帝国的本质、教皇权力的盛衰、宫廷的政策、主教的策略、教皇选举会议的秘闻等等,有关这个号称拥有强大力量的罗马帝国的内幕,任何一样都值得你去深入探讨。

  无论什么地方,都有简介该地历史或目前情况的小册子,你不妨先翻阅一下。也许会有不足之处,但也可作为旅游时的指南针。如果看了那种小册子之后,还有想进一步了解之处,不妨问问当地的人。

  对了,关于不清楚的地方,最好问一些熟悉此事、并对之曾深思熟虑过的人。至于书本,无论写得多么详尽,都很难从中得到完整的资料,因为那些书都是一些对本国现况不甚了解的人,抄袭另一批同样一知半解的人所写成的书。

  当然,我并不是说那些书没有阅读价值。它们是值得阅读的。因为读了那些书,可以解除你的某些疑惑。要是不读那些书,你会对那个地方毫无概念。原来不懂的地方一旦弄明白之后,就不妨去请教当地一些熟知内情的人了。比方说,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军队的知识,不妨向士官打听,因为一般而言,无论什么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总有一份特殊的执着,所以应不至于讨厌谈论本身的工作吧。况且,只要被问到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之事,也很容易打开话匣子。所以,只要你在某个集会上见到军人,不妨向他提出各种问题。诸如训练方法、宿营方式、军服的配给法,或是薪饷、检阅、宿营地等,只要是你想知道的都可以发问。

  第22封信

  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多方认识各国的人民,

  远比只了解一国的人民就感到满足来得好,

  以我的体验,一但去除“外国人”的外衣,

  便能看到所到之处的“真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