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封禅 答孤独皖书友对于守城战的疑问!!

《大汉封禅》答孤独皖书友对于守城战的疑问!!

作者:韭菜煎鸡蛋 字数:5583 书籍:大汉封禅

  这里,大都引用网友整理的资料,先汗颜一下!

  引《大汉帝国风云录》书友湘军统领《攻守》一文:

  史上常有数十倍兵力围攻坚固城池伤亡惨重而城不拔的战例,加上现在战争影片攻城场面专业性不强,纯粹的以云梯蚁附攻城,攻方士兵一个个云梯上纷纷掉落的情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有人认为凡攻城战必旷日持久而且伤亡要大于守方,还有过大半的可能拿不下城池。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个别特例而已,历史上绝大部分城池都是不费什么劲就拿下来了。象秦将白起那样,一次军事行动拔城二、三座以上的大有人在。

  首先分析一下特例产生的原因。首先是要有一座坚固的城池,一套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设起来的,至少要三、五十年才能建设完成,而且建成之后要不断加固完善和修补岁月和风雨带来的破损。由于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大量筑城,加之一座坚固的城池可以残破却很难被完全夷平,而且因此特例中的城池往往建成极早且经过了上百年的经营。比如让诸葛亮饮恨的陈仓,是沟通四方的交通要道,远在秦代之前就有建城,秦汉间有刘邦暗渡陈仓的典故,后经两汉不断经营,特别是东汉,把这里作为平羌的后方基地,汉末王国、韩遂围攻此城,皇甫嵩奉命领兵救援,恃其城坚,在一旁束手观战长达八十余日,待王国、韩遂伤亡惨重班师时,始衔尾追杀千余里,斩首过万!到三国时郝昭又以千余士兵据城而守,诸葛亮数万大军粮尽而返。当然,不是每座城池都会修建成这种标准,国家财力有限,只会重点建设个别扼守交通要道的城池。至于其它小城,城墙都会有严格的高度和宽度限制,以防有人利用作乱。还有,破坏容易修复难,城池经一战破损,也要数年时间才能完全修复,若期间遭遇再次攻城,则很危险。

  其次,要有足够数量的精锐士兵,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也不是越多越好,一是容纳不下,二是消耗粮草不能持久。以《墨子》所言,城一丈十人守之。故陈仓小城,三千人足以守御。若人手不足,城池再坚固也是纸糊一般。另外,城内还得留预备队,以备救援和出击。守者不出,出者不守。守城出击是很重要的一环,经典守城战例中屡见不鲜。战争中士气是很重要的东西,军队士气旺盛,怯者不退,军队士气衰弱,勇者不进。守城作战,敌强我弱且被敌围困,士气当然低落,若持久则越战越弱,所以不时以军队出击,取得小胜以振奋士气和打击敌人士气。士兵素质当然不能差,太差,万人守城只能当千人用,一冲就垮。

  再次,军械、粮草要充足。檑木、滚石、箭矢等都是消耗量巨大的东西,以檑木、滚石为例,每天消耗以数千计。以箭矢则为数万计。没有储备数万檑木、滚石和数百万箭矢,而企图依靠近战杀敌,是难以守住城池的。这些东西都非一朝一夕难以齐备,而且国家总量有限,只有重要据点才能得到充足供应。粮草不用说,其它军械的损耗也小得多,但也要齐备。

  最次,要有外援。“无必救之城则无必守之城”,很好理解,必救的城池才是重要的城池,不重要就不用守了。守城作战,救援是很重要的一环,之前提到过士气,外无救援则士气低落,士兵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若有救援,哪怕靠近的希望不大,但总给了士兵一个可以支撑下去的希望。攻城战的失败大多是因城不下而援军将至,攻城军腹背受敌而不得不退。如前述诸葛亮陈仓之战,退兵就是因魏援军将至。蒙古攻宋四十余年,未有尺寸战果,不仅仅是因为宋军以城池坚守,还有援军云集的因素。宋军以各城池为支撑,后方留有大量机动兵力,蒙军围城则发机动兵团救援,机动兵团至则守备兵团出,二者前后夹击,大破蒙军,屡试不爽,偏安四十多年。如无救援,即使是襄阳那样的坚城,迟早也会被攻破。蒙金数次围攻襄阳,都因援军到来而被击破或主动撤退,直到最后一次围攻襄阳,数拨援军野战失利,蒙古军围攻襄阳足足围攻了五年,终于被拿下。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攻城方因为其它因素而撤围是极少数。再坚固的城池,没有援军,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名将把守。特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名将的因素,名将在野战都可以少胜多,更别提有坚固城池相助了。只是很多情况下,人们把守城的功劳归功于城池坚固而不是名将应对得当。如郝昭,先是在并州防御匈奴十余年,深谙守城之法,然后调至陈仓。诸葛亮以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以火箭射云梯,绳连石磨压冲车。诸葛亮以井阑百尺射城中又以土丸填堑,郝昭于内筑重墙。诸葛亮挖地道,又被郝昭截断。两年后,郝昭得温疫,诸葛亮立即发兵再攻,陈仓坚城不足滤,唯滤郝昭也。

  还有攻城作战,电影场景中那种云梯蚁附攻城只是最落后的手段,早就不用了。春秋时期,孙子著书,就言攻城有修橹轒辒具等器械,将不胜其忿才蚁附攻之。可见蚁附在春秋时期就落后了,到宋朝连云梯都改进了,类似现在飞机的登机梯一样,也有轮子,只不过是人力在下推动,人隐其下以避矢石。攻城器械不详细描述,《武经总要》有图。攻城器械不便于行军,往往在围城后由随军工匠营就地伐木制作,攻城不下则烧械而走。

  但凡攻城,伤亡最惨重的阶段发生在城墙下和攀城过程中,接敌运动伤亡倒不是很大,敌弓弩手虽居高临下,但我弓弩手数倍于敌,并非被动挨打。只有城墙下和攀城过程中,攻城士兵无还手之力,所以不少攻城器械都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再有就是借助数量优势的弓弩手压制城墙上的敌军行动。攻城战最激烈的地段往往是城门和城门附近。城门的不管如何被加固也是绝对不如几丈厚的城墙坚固的,作为进攻者,通过城门投送兵力比翻越城墙投送兵力更快。作为防守者,城墙被攻馅,事仍有可为,而城门一旦被攻破,基本就无可挽回了。所以,城门附近既是进攻的重点又是防守的重点。

  再转一些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一、宋都(商丘)

  时间:9个月。

  攻方:楚国。楚庄王亲征,大将子反。

  守方:宋国。主将华元。

  战事介绍: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很著名的守城战役了。前595年,宋国杀楚国使者,楚庄王伐宋。当时晋国刚刚战败,无力救援,宋国被楚国攻击长达9个月,城里已经到了

  “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交换孩子来吃,用人骨做柴烧)的地步,楚国基本上也弹尽量绝了。这时华元居然深夜潜入楚国的军营,偷偷来到楚国大将子反的寝室,把他叫起来说

  ::“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

  诈,尔无我虞。」就这样,华元以其出人意料的行为结束了这场艰苦的持久战,结束了宋国的危难和困苦,自己又到楚国做了1年的人质。

  评介:虽有妥协,但以弱敌强,不辱国威,在当时晋国都不敢和楚国正面冲突的情况下有此表现,华元和他的宋国一战赢得了普遍而长久的敬重。

  二、莒、即墨

  时间:5年。

  攻方:燕国。主将乐毅,骑劫。

  守方:齐国。主将田单。

  战事介绍:齐悯王40年,燕国联合四国攻击齐国。6月而取70余城,齐悯王败死,仅莒、即墨未下。五年后,燕昭王死,田单反间,燕惠王使骑劫代乐毅,田单使火牛阵大破骑

  劫,齐国完全恢复。

  评介:乐毅在破齐后把齐国财产珍宝大量略走,失去民心,故长期不能完胜。燕昭王的死、燕惠王的昏庸、骑劫的无能,造就了田单的成功。田单虽然善战,但侥幸的成分不

  少,在军事才能上似乎仍不及乐毅。

  三、昆阳

  时间:数十日。

  攻方:王莽军,主将王邑。

  守方:义军,主将,王凤、刘秀等。

  战事介绍:刘玄更始元年,王莽征集天下能为兵法者63家几百人,还有“长一丈,大十围”的巨无霸同志,还有虎豹犀牛等动物,大军100万,其中甲士42万,来到昆阳。昆阳

  仅仅9千人,刘秀率领13骑趁合围之前去求救。王军攻城,城中请降,不许!后刘秀率救兵大破王军,杀王寻。从此王莽大势去矣。

  评介:这个胜利是完胜,意义也很重大,但昆阳的成功主要归功于王邑的自大和愚蠢,刘秀的奇功,王凤守城的因素是次要的。

  四、盱眙

  攻方:北魏,太武帝拓跋珪。

  守方:宋,主将臧质。

  战事介绍:450年9月,拓跋焘自领大军南征。415年春,魏军回军途中攻到盱眙城,宋国大臣臧质守城。拓跋焘在城外要尝尝南国美酒。臧质从城上吊下来两大坛屎尿送给魏军

  。拓跋珪大怒,一晚在城外筑起长围把城团团围住,断绝水陆交通,运东山土石填平护城河。他又写信给臧质说:“现在攻城的兵士,都不是我鲜卑族人。城东北是丁零族和胡人

  ,南面是氐族羌族。如果丁零兵士死掉,正可减少我大魏常山赵郡一带的贼人(丁零族常依常山、赵郡的群山叛乱);胡族兵士死掉,并州贼就没了(胡人爱占并州一带反叛);

  氐人、羌人士兵死掉,关中贼可以灭掉(氐、羌两族虽国家已灭,族属繁盛,广居关中)。爱卿你如果替朕杀光他们,倒帮了我大忙。”臧质复信,凛然道:“我现在已完全知晓

  你的奸怀,童谣讲‘虏马饮江山,佛狸死卯年’,希望你有幸为乱兵所杀,不幸的话就被我俘虏后绑在驴上送闹市问斩。如果天地无灵,我被你俘虏,杀剐随意,足以报效本朝。

  现在春雨已降,军队四集,你别着急着往回跑,但请安心攻城。如果缺粮的话,我送你些军粮。你送我做礼物的刀剑,等着我把它们向你身上劈砍吧。”拓跋珪大怒,派钓车、冲

  车攻城,均不能破城。术穷之后,拓跋珪不惜人命,派兵士轮番肉搏攻城,后面立有鲜卑督战队,士兵前后都是死。最后,杀伤万计,死尸堆得与盱眙城墙一样高,仍然被勇敢顽

  强的南朝军民打退,坚城三旬不拨。春天疫病频发,魏军水土不服,又怕宋朝水军自淮入海与彭城的军队汇合夹击,拓跋珪便烧掉攻具退走。

  评介:这是硬碰硬的攻守。

  五、玉壁

  攻方:东魏,高欢。

  守方:西魏,韦孝宽。

  战事介绍:公元546年,东西魏第五次大战——玉壁之战爆发。当年十月,年过五旬的高欢又率大军十万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的重要据点王壁(今山西稷县)。西魏守将韦孝

  宽守城。

  玉壁城中,兵士不过数千。高欢十万大军,昼夜攻城,一刻不停。韦孝宽目不交睫,指挥拒战。西魏守军从汾河汲水供城内人马饮用,高欢派人改掘河道,一夕而成。他又在

  城南堆起土山,想凭高冲下入城。韦孝宽在原先城楼上的两个高亭之间绑缚木柱,一直使木桥高于土山,投石掷火,使东魏兵不能近城。高欢派人对韦孝宽叫喊:“即使你韦孝宽

  搭楼上与天齐,我也会穿地入城取你人头!”高欢军士果然从地下挖掘地道,想从城根上挖穿涌入城中。韦孝宽在城周挖出一条大沟,高欢兵只要从地道尽头跌入长沟,马上派人

  就地擒杀。他还在长沟内堆满木柴,只要有地道通口暴露,就派人往洞口填塞柴草,放入火把之后,以气排往地道内鼓气,洞中东魏兵顿时烧焦成为烂骨。高欢又用前面安有巨木

  尖铁的攻车撞城,由于攻车极重极尖,撞上什么马上随声摧垮。韦孝宽缝制无数大布为巨幔,士兵搭吊两端,随攻车方向而转移,由于大幔悬空,攻车以硬碰柔,撞物之前力量已

  经被消解一空。此计不行,东魏兵又把松薪麻骨绑在长竿上,浸满油烧着,想烧掉大幔同时焚着城门。韦孝宽又作利刃缚在长竿上,砍断对方的长竿。无计可施之下,高欢派人在

  城四周穿地道二十条,中间施以梁柱,再以猛火燃烧,地道内梁柱崩塌,好多段城墙也随之塌毁。韦孝宽在城崩处又树以大木栅,后面施以尖槊弓弩,东魏兵还是不能攻入。不久

  ,韦孝宽又派人夺取土山的制高点。高欢派参军祖(王廷)说降韦孝宽:“您孤城据守,四方无救,最终怕坚持不住,早早投降算了。”韦孝宽答道:“我城池严固,兵食有余。

  攻者自劳,守者常逸。我怕的是你们军队回不去呀。我韦孝宽关西男儿,绝不会作投降将军。”祖(王廷)于是对城中大喊“城中人有能斩韦孝宽的人,拜太尉,封开国公,赏帛

  万匹!”并向城*赏格(悬赏令)。韦孝宽在赏格背面亲笔书写“能斩高欢者也按此赏。”射还城外。东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战死病死七万多人,都埋在一个大坑内。久攻不

  下,又死了这么军人,高欢忧愤发病,一卧不起。一天夜里有大星坠于营中(古人认为陨石是将星坠落),高欢惊惧,解围而走。归途中,军中讹传韦孝宽大弩射杀高丞相,西魏

  闻知此消息,又派大军四处高喊:“劲弩一发,凶身自殒。”为使军心不致摇荡,高欢不顾病重之身,在露天大营召集诸将宴饮,令斛律金唱敕勒歌:“敕勒川,天山下,天似穹

  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欢亲自和唱,哀感流泪。

  评介:硬碰硬的攻守。

  六、睢阳

  时间:3年。

  攻方:安史叛军,主将令狐潮,尹子琦。

  守方:唐军,主将张巡。

  战事介绍: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兵兴。次年正月,安史部将张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东曹县西北70里)等州。谯郡(今安徽毫县)太守杨万

  石慑于叛军威势欲举郡迎降,逼迫张巡为其长史(副职),并以此身分迎接叛军。张迎接到委命后,却率属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师讨伐叛军。当时,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

  也起兵拒叛,击败了张通晤后,进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兵二千人。雍丘县令令狐潮想投降叛军,率军击败北上抗击叛军的淮阳(今河南淮阳)军队,并将

  所俘将土捆于庭院准备杀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机解开绳索,杀死看守,闭城拒纳令狐潮,同时召贾贲、张巡入城。贾贲、张巡入城后杀令狐潮妻子,据城自守

  。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败后,又引叛将李廷望率众四万攻城,一时人心震恐。但张巡沉着冷静,布置一些军队守城,其余分成几队,亲自率领向叛军发起突然攻击。叛军猝不及防

  ,大败而逃。次日,叛军建造与城同高的木楼百余座从四面攻城。张巡命人在城上筑起栅栏加强防守,然后捆草灌注膏油向叛军木楼投掷,使叛军无法逼近。张巡又寻机进击叛军

  ,致使叛军木楼攻城之策失败。之后,敌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数百战,令狐潮终于被击败退去。

  由于长期守城,雍丘存粮已经不多,形势更加恶化,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

  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上固守,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土气不衰。当年十月,当叛军再次攻城时,守城士兵已无战斗能力

  ,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及以下将上都成了叛军的俘虏。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尹子琦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是,尹子琦将张巡及其部

  将南霁云、姚(门言)、雷万春等36入同时杀害。张巡终年49岁。许远也在押送洛阳途中被杀。

  !x%C,?;b*n‘X6Y评介:唐政府的经济命脉在江淮,而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军会大举南下,蹂躏江、淮,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张巡的抵抗其意义决不是一城的

  得失.

  七、钓鱼城

  时间:6个月

  攻方:蒙古,主将:蒙哥

  守方:南宋军队主将:王

  1258年,由其君主蒙哥亲率4万大军分3路攻蜀。1259年2月2日至钓鱼城下,3日蒙哥亲督军战于钓鱼城下。7日,蒙军攻一字墙。9日,蒙军猛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军东道

  军史天泽率领的大军也到达钓鱼城下参战。3月初至5月间蒙军猛攻钓鱼城外城,数次登上外城与宋军激战,均失利。5月,董文蔚奉蒙哥之命,率邓州汉兵前来攻城。董文蔚激励将

  士,架云梯,冒飞石,几次登上外墙与宋军苦战,都因伤亡惨重,被迫撤兵。6月,蒙古勇将汪得臣率军攻城,亦伤亡惨重,被迫后撤。7月,蒙古大军后撤。蒙哥死于军中。

  在蒙古大军围攻钓鱼城时,南宋也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都被蒙古大军阻挡在钓鱼城外。

  评介:这次蒙古大军的失败导致了这场灭宋战争的失败,使得南宋多延续了20年之久。它还使蒙古大军第三次西征的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对欧、亚、非等地方的威胁

  。

  八、襄阳

  评介:这可能是蒙古人政府中最难啃的一个城池了,围攻了6年之久。可惜南宋朝廷太过腐败无能,导致数万军民白白流血。

  九、天京

  南京虽然是虎踞龙盘的“石头城”,太平天国的抵抗湘军历时3年,调动使用数十万大军,经过惨烈的巷战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写在最后的话:

  列举了这么多的资料,只是想说一句,对于古代人的智慧,我们千万不可小看,而对于攻守城战役的成败,因素也十分之多,并不是简单的人数对比,否则打仗也没有意思了,两国比比兵力多少便能决定胜败了。

  当然,嘛,就是胡思乱想的编故事,写的不好之处,还望各位书友见谅,多多包涵,况且,大家现在对死后重生啊,穿越啊之类的都能接受,哪道一个战况有点离谱的战争就没法看下去了?真要这样,那你也要怀疑一下,当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是不是曹操、周瑜都作弊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