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虽远必诛 第21章

《虽远必诛》第21章

作者:醉罢君山 字数:2961 书籍:虽远必诛

  使节除了带来皇帝的答复之外,还带来了一个人,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见到刚年满十八岁,却长得精壮剽悍、一表人才的外甥,卫青满心欢喜。卫青非常喜欢他这位外甥,除了霍去病的英武矫健与他相似之外,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霍去病与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所以在某些性格上,两人出奇的相似。

  比起卫青早年的坎坷生涯,霍去病要幸运多了。

  霍去病就出生在汉武帝继位的第二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零年)。他的父亲叫霍仲孺,霍仲孺也是平阳县县衙中的一名小职员,跟卫青的父亲郑季一样,他也被派往平阳侯家中打杂。以平阳公主,皇帝亲姐姐的身份,哪个县太爷不极力巴结呢?有趣的是,平阳侯府内这些低级奴婢,大约是受了平阳公主比较开明的观念影响吧,红杏出墙之事时有发生,这次又落在卫家。

  卫青的母亲卫大妈已经年老了,这次女主角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霍仲孺一次不小心,使得他成为名载史册的人物,因为他让卫少儿怀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令匈奴人胆战心惊的霍去病。

  同是私生子,霍去病却比卫青幸运多了。因为霍去病出生第二年,刘彻就光临平阳侯家,这是卫家命运的转折点,卫子夫被刘彻看上了,带回宫内,之后,卫家开始飞黄腾达。作为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有着妹妹的皇帝情郎撑腰,使得新出生的小霍去病,从小日子就比较滋润,没有象他的舅舅那么苦命,过了十几年的奴仆生涯。

  卫少儿带着小霍去病上了京城,有着卫子夫的照应,卫少儿也成了抢手货,最后抱得美人归的是陈平的曾孙陈掌,作为天子姨夫的陈掌后来被武帝授予詹事的职位。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也是鸡犬升天,嫁给了公孙贺,后来公孙贺成为卫青手下的干将。

  霍去病就是这样幸运地成为帝国最有权势家族中的一员。

  他没有象卫青那样改了父姓,他还是姓霍。

  这个姓氏向天下暴露了他私生子的身份。

  私生子就私生子,你看不起吗?

  你不服就来比试比试,比骑马,还是射剑,或者格斗?我统统奉陪。

  霍去病与卫青一样,性格无比的坚韧不拔,虽然生长在贵胄之家,但他极为严苛地要求自己。当然,这与卫青的教导有关系:我们卫家虽然蒙皇上恩宠,但是绝不可把家族的命运寄托在皇后身上,身为卫家的人,必须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必须要有功于国家社稷,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家族的命运长盛不衰。

  皇帝刘彻也十分欣赏霍去病。霍去病十八岁这一年,刘彻把他召进宫中,当了侍中,追随在皇帝的身边。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可是霍去病却不想干,十八岁了,已经从一个男陔变成一个男子汉,男子汉就应该要胸怀天下,要建功立业。他请求皇帝,让他追随舅父大将军卫青,前去征战沙场,一展拳脚。

  初夏的塞外,草原上野花芬芳,羊儿、牛儿正享受着丰盛的水草,对它们而言,这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

  但无论是汉军还是匈奴,谁也不会被初夏的草原美景所迷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了。

  农历四月,汉军在云中、雁门的驻军再度向定襄集结,卫青即将开始他的第六次出征。

  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铁甲闪闪,阵容肃肃。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六路大军跨过边境,浩浩荡荡,向匈奴腹地挺进。这将是一场恶战,因为正面正是匈奴单于伊稚斜直辖的统区,拥有最精锐的骑兵兵团。

  霍去病第一次来到塞外,即将奔赴战场令他心潮澎湃,他身上流淌着古代武士的鲜血,渴望着在战场上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体验。卫青很关照这位外甥,任命他为票姚校尉,拔了八百名勇士,组成了票姚营。但几乎没有人预料到,霍去病会如此快的那展露锋芒。

  大军深入匈奴境内百余里,汉军已经与几股匈奴小部队交手,屡战屡胜,已经斩杀匈奴骑兵数千人。但是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却仍然不见踪影。

  伊稚斜单于在草原上与汉军玩起捉迷藏的游戏,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汉军,他很聪明地避开主力决战,因为匈奴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与强大的汉帝国都有很大的差距,只有依靠骑兵的机动性与对地形的熟悉,才可以侍机出击。

  从草原进入荒漠,恶劣的地理环境成为汉军的首要敌人。

  十万大军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进入荒漠之后,找不到水源了!

  没有水源,匈奴人不必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轻易击败卫青的十万大军。如果不迅速找到水源,用不了几天的时间,汉军将会全线崩溃!卫青感觉到了一种战场之外的巨大的压力,必须要派人寻找到水源,派谁去呢?

  还有比张骞更合适的人吗?

  这位勇闯西域的传奇英雄,在西北茫茫沙漠与戈壁之间穿行时,遇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也使他学到了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高超本领,包括在荒漠地带寻找到水源。

  张骞不负使命,凭着他丰富的经验与判断能力,终于为汉军寻找到大量的水源,解决了汉军的后顾之忧。

  卫青在水源地附近设立了临时大本营。

  汉军分道搜索匈奴主力,各位将领分别率领一支部队进行威力搜索,卫青统领大军坐镇临时大本营。

  前将军赵信本是匈奴小王,自恃对地形颇为熟悉,自告奋勇,与右将军苏建率领三千多人,前往寻觅匈奴军队的踪迹。

  赵信过于自信了。

  一路轻骑疾进,最后果然与匈奴人相遇了。与其说赵信发现了匈奴人,不如说匈奴人设计了陷阱等着赵信与苏建的兵团落入圈套。汉军只有三千人马,但匈奴有数万人马,十几倍于汉军。

  一场艰苦的战斗打响了。

  匈奴骑兵从两翼包抄了汉军,汉军拼死抵抗,且战且退。匈奴人不得不佩服汉军战斗之顽强,因为以十几倍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汉军,汉军的强弓劲弩令匈奴军队为之胆寒。

  这场血战进行了一昼夜,汉军人数损失过半。

  伊稚斜单于派人在阵前策反赵信,高声喊到:“将军本是匈奴人,怎么反替起汉军卖命了?残杀自己的兄弟,将军就不愧疚吗?单于不计前嫌,倘若将军归顺,必定封王裂土,否则将军只剩下不足千人的残兵,岂可以抵挡数万骑兵?”

  赵信听了怦然心动,心里琢磨:“只剩下数百人马,铁定是逃不过这一劫了,倘若战死在此,匈奴人以我叛徒,汉人也未必认我为忠义。罢罢罢,不如就投奔单于。”

  苏建见赵信神情恍惚,知道他心生降意,心中不禁愦叹道:“唉,我苏建也算是屡建战功的战将,今日却全军覆没,赵信本是匈奴人,到这种地步,叛降是不可避免了。我还是乘夜逃回大本营,以免遭赵信毒手。”

  果然,赵信率剩余的八百人马投降匈奴。

  苏建弃军而逃。

  赵信与苏建的兵团全军覆没,这是卫青六度出征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

  苏建只骑逃回汉军临时大本营,踉踉跄跄奔入卫青的营帐中,见到大将军,“扑通”就跪了下来,泪流满面说:“末将不才,遇匈奴重兵围困,苦战一日,赵信阵前叛变,致使全军覆没,只有末将一人逃了回来。末将深知罪该万死,请大将军严惩。”

  众将领愕然,看看了涕泣满面的苏建,又看了看面色铁青的卫大将军。

  此时,只见闪出一人,却是议郎周霸。周霸高声说道:“自大将军出征以来,从来没有处决过一员偏见,而今苏建弃军而逃,应该斩首,这样才可以展示大将军的威信。”

  闳长史与安军正(长史和军正均中军中官职,军正负责执行军法)两人赶紧站了出来,替苏建说话:“大将军,不可以啊。兵法上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苏建以三千人马对抗数万名匈奴骑兵,浴血奋斗一昼夜,伤亡殆尽,苏建不敢与赵信一样怀有二心,所以逃回大本营。大将军如果斩杀苏建,那么以后凡是战败的将领,有谁敢返回汉军阵营呢?这岂不是鼓励败将投降匈奴人吗?”

  苏建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坐在大将军位置的是卫青,而不是那个咄咄逼人的周霸。

  卫青扫视各位将领,徐徐地说:“卫某有幸成为皇上的肺腑之臣,统领大军,从来不担心没有威信。周霸却教我要斩偏将,以立威信,真是让我非常的失望。我身为大将军,以我今日尊崇的地位与皇上的恩宠,固然有权力可以判决生死,但我决不敢滥用权力,擅自诛杀大将。苏建战败所应受的惩罚,我将上报皇帝,由皇帝亲自裁决。”

  帐前的诸位将领对卫青宽大与妥善的处理,无不拍手称快。当然除了一个人,就是那位气势汹汹的议郎周霸,被卫青说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悻悻而退。

  后来苏建被押解回京,皇帝刘彻赦免了他的死罪,但交了一笔赎金。苏建有一个儿子,就是以民族气节名垂青史的苏武,苏武的故事,后面再说。

  卫青在处置苏建一事上,再度表现出其人格的高尚,决不滥用自己的权势。卫青的帅才,不仅是他的军事机谋与成就,也在于他人格上非凡的魅力。

  各路分头搜索打击匈奴的部队陆续返回,除了霍去病的票姚营之外。

  在返回的各路部队中,斩获最多的是上谷太守郝贤,斩杀匈奴数百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