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我真不是皇长子 第600章

  “书书在跟冬哥闹别扭?”

  早饭桌上,明珠听妻子科普了家中最近的新闻,不由放下手中的奏折,脸上透出一丝笑意:“还真是难得啊。”

  “可不是吗?”觉罗氏亦是笑道。

  别人家若是养这么两个年纪相仿的男孩子,讨狗嫌的年纪里一日只怕要打三回架。可他们家老二过分早熟,从小就热衷于给哥哥看病开方子,成德基本上是他养大的,哪有医生和病人拌嘴的道理呢?因此兄弟俩长这么大头一回闹别扭,竟然成了一件新鲜事。

  “您看要不要把孩子们叫来劝劝?”觉罗氏迟疑着问丈夫,

  “劝什么?他们以后各自为官,早晚会有政见不一的时候,现在学学怎么处理也好。咱们就别管了。”明珠道。

  觉罗氏也就把这事抛开,任由成德跟在弟弟屁股后面打转。

  “我从今往后,每天晚上都喝牛奶,还会多吃肉。”纳兰成德举手向弟弟发誓,“绝不至于连考试那两天也坚持不下来。”

  书致不为所动,翻了个身,面朝左边继续看书。

  “还有晨练,以后我不生病的时候每天都跟你一起出门晨练,绝不偷懒。”成德也跟着转到左侧炕边,继续对弟弟说道。

  他已经看出来了,弟弟马上就要进宫当差,在父母眼中已经是个可靠的成年人。参加科举考试这种事放在他们这样的家庭里是非常惊世骇俗的,自己单独去说,父母必定不许,唯有拉上弟弟,方才有那么一丝可能。

  难为他一直没忘了这事,这些天书致不管是在校场打靶,在渌水亭赏景,还是在望海楼看书,都能在半路“偶遇”哥哥。

  就像往常每次有事相求的时候一样,纳兰成德又祭出了“做小伏低”大法,这些天给他烹茶插花、喂马擦靴,服侍得十分周到,实则是看准了弟弟心软,在使尽各种手段增加他内心的负罪感,等到加无可加的时候弟弟就会忍不住松口啦。

  果然,书致这些天看着每天早上自己床边被擦得锃亮的靴子,越来越不自在,终于忍不住再度开口劝他:“考进士的春闱开在二月份啊。你往年二月连床都下不了,怎么可能在贡院那种漏风漏雨的考棚里面住三天?”

  “船到桥头自然直,”成德抿唇,难得有几分蛮不讲理地说,“反正我现在连举人都还不是,离参加春闱还有好多年呢,我就不信我到了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还是这样!”

  “那验身这一关呢?我听说,考场的护军会在龙门前,当着众人把来参加考试的人扒光衣裳,检查有没有夹带纸条什么的。”

  还有这样的规矩?

  成德顿时目露惊恐,下意识拢紧了自己的小马甲。他从小接受儒家“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的教育,病中都不肯以睡衣示人、非要起来换了衣裳才肯见客。

  当众验身这种社死的事情,显然比什么漏雨的考棚更让他恐惧,书致顿时明白,自己戳中了小孩的死穴,当即一脸看戏的表情:“怎样?还想考进士吗?”

  成德注意到弟弟调笑的目光,表情前所未有地纠结起来,像极了当代年轻人找了份钱多事杂离家远、老板还变态的工作,被迫在尊严和生存之间做出抉择的模样。

  最后他毅然决然地说:“脱光就脱光,反正我又不比别人长得难看!”

  一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既视感,书致觉得又好笑又无语,骂他:“你真是吃饱了撑得,自讨苦吃。”

  “那你是答应了?”

  “答应个屁。滚滚滚。”

  百试百灵的一招竟然不奏效,成德只得转向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试图用文字打动弟弟。

  一日晚间,书致放学回来,便见自己桌上纸笔散乱、砚内墨痕未干,青铜镇纸底下压着张宣纸,纸上似乎有许多字迹。书致过去一看,却是填的一首《忆王孙》:

  西风一夜剪芭蕉

  满眼芳菲总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

  读《离骚》

  洗尽秋江日夜潮

  用词很美,句式亦佳,但说了半天翻译成现代文其实就二十个字:

  天气不好,

  我很无聊。

  喝了点酒,

  读了本书,

  还是无聊。

  再简化一下就是“闲着也是闲着,你就让我去考吧啊啊啊”

  书致哭笑不得,将那纸团成个团子,扔到它主人的书桌上不管了。

  翌日清晨,书致是被母亲焦急的声音唤醒的。

  “他说去就去,你们怎么也不拦着点?”觉罗氏的声音由远而近,像是在怒气冲冲地质问什么人。

  “夫人明鉴,大公子打小儿就固执,我们哪里拦得住他啊?”临安委屈地说。

  觉罗氏顾不上责骂他,站在门外朗声问道:“书书,你起了吗?”

  “来了。”书致翻身下床,披上衣裳迎了出去。觉罗氏立在门外,一脸焦急地说:“你哥卯正的时候就换了衣裳,学着你的样子去湖边跑步了,这都一个多时辰了还没回来。你快带几个人出去找找。”

  书致也吃了一惊,披上衣裳就要动身。然而就着她手上的金表一看,书致当即无语地说:“额娘,冬冬卯正出门,现在还不到卯正二刻,也就过了两刻钟而已啊。您是不是又看错表了?这个长的针表示的是刻数,短的针才是时辰。”

  西洋钟表传入中国,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纳兰家作为第一批使用者,也还在摸索阶段。觉罗氏把表倒过来又看了一眼,顿时明白过来:“才两刻钟啊。”她帐然若失地放下表,又急切地说:“不行,两刻钟也够久了。你快去把他找回来,不然我饭也吃不下的。”

  书致只好认命地蹬上靴子出门了。

  “二爷,我们去哪儿?”临安跟在他身后问道。

  “银锭桥,早点铺子。”

  “啊?”临安一愣,“可是大公子不是从不吃外面的东西吗?”

  “我是说我去银锭桥吃早饭。”书致无语地说,“你们也来!”

  片刻后,银锭桥集市上,书致找了个卖早点的铺子,叫了五碗豆浆五笼包子,吩咐四个长随也坐下,便抽了双筷子大快朵颐起来。

  “二爷,不能放大公子一个人在外面啊。”临安苦着脸道。

  “急什么?他这是跟自己怄气呢,你们谁想挨骂,只管找去。”

  “那也不能放着他不管啊,”宴平亦是紧张不已,“要是他体力不支,失足掉进湖里怎么办?”

  “......他只是体弱,不是脑子有毛病,累得跌进湖里都不知道休息。”

  “要是让老爷知道,我们跑出来吃早点,让大公子一个人呆在湖边,还不扒了我们的皮?”二人仍旧苦着脸做祥林嫂状。

  “不行,我得去找大公子。”临安站起来向书致行个礼就走,却听他在背后断喝一声。

  “站住!”书致沉声道,“给我坐下吃东西,今天没有吃完两个饽饽一碗粥,谁都不许下这桌子。”

  虽然说的是家常的话,但却有了些许初步的声威。临安一愣,恍惚间险些以为是老爷坐在这里。

  按理说,他们都是纳兰成德的小厮,不归书致管。但谁不知道两位主子关系好?二爷身上已经有了差事,最近府里人又在传,说老爷准备把家里的事交一部分给他管着,俨然是把他当做大人在看待了。

  临安宴平对视一眼,都哭丧着脸坐下来来,风卷残云一般把桌上的食物都扫进胃里。

  书致怀里摸出一个怀表,估摸着孩子发泄得差不多了,这才掐着点儿带他们回到湖边。主仆五人沿湖搜寻了不到一刻钟,果然在岸边的柳树旁捡到一只筋疲力尽的哥哥。后者正靠在树干上喘气,眼角微红,满脸水迹,也不知是累的还是哭的。

  书致叹息一声,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生活在有两个男孩的四口之家、有一个比自己更健康的弟弟是什么滋味了。

  身体上天生的残缺,本来就需要花费一生的力气去补救,偏偏身边还有个性别相同、年龄相近却非常健康的参照物,很容易让人心理扭曲,生出一种“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霉”的怨念。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我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会过得比别人艰难”这是前世书致五岁的时候就明白的道理,纳兰成德却受尽父母娇宠、一直长到十三岁才意识到“我居然是个废人了吗”,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

  书致从临安手里接过衣服把他裹起来,然后蹲下身:“走,回家。”

  “不,我不累。”成德嘴硬道。

  “是是是,你不累。但我今天心情好,特别想背你回家,背不着就抓心挠肺的,求求你给我个机会吧。”

  一番话说得两个小厮都笑了起来。成德叹息一声,态度软化下来:“你扶着我吧,否则给邻居看见,不成体统。”

  “看见就看见呗。我们隔壁那位邻居,每天都要抱着他那宝贝女儿出来遛弯,父女两个如胶似漆,一会‘亲亲阿玛’,一会‘阿玛亲亲’,这就很成体统了吗?”

  四个随从更是忍不住大笑出声——佟国维宠女儿,跟纳兰明珠炫儿子一样,都是正黄旗出了名的“典故”。以至于书致一说那肉麻的场景,他们几个小孩儿都能心领神会。

  成德忍笑摇头道:“你仔细给佟国维大人听见!他可是皇上的舅舅、御前一等侍卫,等几天你进宫当差,可就落人家手里了!”

  “现在知道佟大人厉害了?”书致哼道,“前儿你还说人家是皇宫看大门的呢!”

  “可不是么,如今连你也要进宫看大门去了。”成德终于绷不住笑了,他把外衫往头上一罩,自暴自弃地往弟弟背上趴了。

  书致背起哥哥,一行四人踏着朝阳的红光,走在湖滨柳岸之上。

  “发泄够了?”书致问。

  “嗯。”

  “知道自己错了?”

  “嗯。”

  “错哪儿了?”

  “不该惹额娘担心。”成德趴在他背上,闷闷地说。

  “错!你是不该折腾自己!白读这么多圣贤书,怎么连‘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都不明白?健身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事吗,想想你读《四书》花了多久?”

  “两个多月。”

  “嗯......”书致沉默了一下,他本来以为这个时间应该以年为单位的,只好又问,“那《唐音统签》呢,《资治通鉴》呢?”

  “含注释吗?不含的话,《唐音》二十天,《资》书三个月左右。”

  emmm......书致想了半天,发现以他的古文水平,似乎找不出更长的文章来挑战小孩的智力了,只好改口说道:“好吧,那对你来说,强身健体可能比读书困难一点。但道理都是一样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不想吃热豆腐,我只想做个有用的人。”成德抿唇,瘦削的侧脸显得格外坚毅又固执,“这么些年来我看病吃药花的银子,放到平民百姓家里不知能养活多少个孩子,说是以十命换一命也不为过了,若是我不能做出一点成就,岂不是白费了这些人力物力?”

  “首先,就算没有你,阿玛也不会把那些银子捐给平民百姓的孩子,只会让它们躺在我们家的银库里发霉。其次,你要是个没用的人,天底下就没有有用的人了。”书致吐槽道。

  然而就像梵高、卢梭这些死后才成名的天才,此时的纳兰成德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名满大江南北,他只是一个将近成年,却不知道自己日后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谋生的迷茫少年而已。

  听了弟弟这话,成德不仅没有感到一丝安慰,反而气鼓鼓地说:“什么叫天底下没有比我更有用的人?外面种田的农夫、经商的小贩,虽然操持贱业、所获不多,但也是凭本事养活一家老小,我看他们个个都比我有用。”

  “在我看来,自己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值得别人另眼相看的功绩。可是你却总说因为我是纳兰成德,所以就如何如何高人一等,就好像你还认识另外一个很厉害的纳兰成德似的!”

  书致不禁微微吃了一惊,惊叹于小孩的敏感和聪慧。他可不是认识另外一个“纳兰成德”吗?

  那个后来改名性德的男人少年登科、著书成集,粉丝遍及大江南北,结交的都是徐干学、顾贞观等文坛大能,拥有现在的小孩无法想象的权利、名气和声望,但是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全都是厌世、消沉、悲伤的情绪。

  书致不想他参加科举,其实就是怕他步上那个“容若”的老路,但其实如今想来,历史上的纳兰容若之所以郁郁而终,无非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忧心其父明珠激进的政治站位,二是家族无人强撑病体支应门户,三是妻子卢氏难产早逝悲伤过度。

  这三个原因好像跟科举也没什么关系啊。

  书致看小孩的表情就知道他已经钻进牛角尖里,不撞南墙是绝对不会回头的,只好叹道:“好吧,你想考进士,也不是不行。”

  “当真?”

  “嗯,咱们回家,商量商量怎么跟阿玛开口。”

  “好,这可是你说的。”成德点头,促狭地伸手拍了一下弟弟的腰,“驾,跑快点儿。”

  书致磨牙,当即做了个撒手的动作,作出一副要把他扔进湖里的凶恶表情。成德料定他不敢,不仅不惧,反而撒开手,伏在他颈边直笑。

  兄弟俩正闹着,忽然听旁边桥上有人朗声问道:“大清早的,你们兄弟俩玩什么呢?”

  书致抬头一看,却是一个怀里抱着女童的年轻男人向他们走来。

  “佟,佟国维大人。”书致目瞪口呆。才刚说过别人坏话的兄弟俩都是背后一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