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第21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21章

作者:蔡虹 字数:2979 书籍: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曲终会散,最惨的是到头来发现只剩下了自己。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去一趟香港

  其实这个题目也可以换成“去一趟法国”、“去一趟非洲”,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意思就是应该去体验一下和你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的地方的生活。35岁以前,你至少应该去一趟自己梦想的目的地。如果条件不够,那么华洋杂处的香港是一个理想的旅行目的地。旅费便宜,证件容易办,又因都是中国人而减轻了不适应。

  当然,最理想的是能够像几个世纪以前的欧洲贵族子弟一样,到18岁成年以后花上两三年的时间做一趟横跨欧洲大陆的“大旅行”。途经多个不同的国家,在旅行中感触历史和艺术,参加各大著名城市的社交活动,结交朋友,为将来的铺路。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堂“必修科”。

  开阔眼界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了解得越多,才会更加宽容,人也会变得Open(开放)。

  其实生活也可以这样

  从小我们受的教育都是人生要“天天向上”,可是法国人也颓废得很美丽。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会打扮,男人整天都微醺着,葡萄酒不离手。我们以为只有早睡早起、日日进步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否则就是不正常,需要改正。殊不知世界之大,有靠吃利息过活的、有以流浪为业的;钟镇涛的前妻章小蕙——已经不年轻了,背着“败家”的骂名,带着孩子、有巨额债务,时时还有流氓欺负,可是还不是花枝招展地活着。你也许不欣赏,可是不得不她佩服生命力的顽强。

  在德国,许多公司实行小时工作制。对特别优秀的专业人士,公司才会跟你签下每周越长的工作时间,这意味着对你越需要;经济不景气时也可减“小时数”以避免裁员。至于个人,你可以一周工作10小时或者50小时,在一家或者多家公司。大公司流程较为完善,网络化和项目制的工作方式很普遍。在德国西门子,一般只有技术专家才能获得一周工作35小时的签约合同;平常的员工,公司只跟你签一周25-35小时的工作时间。这都算是fulltime(全职)的。Team Assistant(助理)一般签20小时或更少,因为公司觉得这样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工作来说已经足够完成。最短的就是兼职的了,有一周工作10小时的;还有更少的就是临时的了。你可以选择一天工作12小时,剩下几天做份兼职或者享受人生;也可以每天来工作两小时。上下班也不用打卡。考勤用电话,上班时在个人的分机上按一个键,下班时再按一下,中间就记录下工作的时间。很少有人在9点钟前上班。很多同事在一层楼面工作三年了也互相不认识,因为大家总是先来后到,工作时间参错不齐。

  华人像蒲公英一样散布世界各地,靠着勤劳生根发芽。听朋友说起出差去到德国的慕尼黑,夏末时已经颇有凉意。这个城市与森林互相交错,开了一段车程以后以为已经出了城,进入了森林;没想到转过森林又是一片城区。个子高高的导游李先生大概年过四十五,颇为骄傲地跟客人讲起自己在城郊的一栋两层的房子。李先生原来在国内是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到德国已经十多年,孩子都上高中了。在有40%-50%的人租房住的慕尼黑,李先生已经当上了房东,小洋楼一层自住、一层出租。现在慕尼黑市区的一套小公寓或近郊一套稍大的房子至少也要35万欧元(最近行情是1欧元差不多等于10元人民币),远郊的再便宜一点。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一般员工收入不过一月两千五到三千欧元,主管职位有四千欧元,在整个欧洲算比较高的了。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落地生根,有家有业。克己置产,为家人谋福利让他们有满足感。李先生每周在一家公司上一定小时数的班,这家公司为他开据有固定工作的证明;同时还兼做导游。据说他最多时同时打着三四份工。

  可是多数德国人更乐于享受生活,每年去意大利度半个月或一个月的假期。家里除了水管还有接啤酒的管子,许多德国人真是拿啤酒当水喝。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欧洲人颇为“能屈能伸”。Mikeal是瑞典人,学通信的博士。他原来工作的通信公司不景气。现在Mikeal每天仪表整洁、心情愉快地开旅游大车,他很高兴“这份工作更加稳定”。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以前多是来观光的,现在来工作的也不少。林立的英语培训学校里都挤满了打临时工的老外。以前遇到过一个来自加拿大的老师,大概以前在国内也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做过许多种工作,也去过很多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他说自己有一段时间以乞讨为生,而且觉得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北京的一个英语学校里工作了两三个月以后,他攒够了钱,就买了一辆摩托车,说要一直开到印度去游历。

  香港这个地方

  每个地方的人生活真是大不同。可以拿最近的香港为例。

  到香港的酒店,你会一下子被华丽精致的感觉击中。繁华、夜夜笙歌、来来往往的精彩人物、忙碌,一切让你舍不得停下来。“只要在这个星球,约在哪里都可以”,在香港地铁站里曾挂着这样的大幅广告语。这是一种很有勇气而且开朗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看来,世界很小。华人聚居的新加坡、加拿大甚至澳大利亚,已经来往得再熟悉不过,同时还可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游走欧美。香港人其实是很理想的中国人的状态,中西合璧——传统的东西保留得那么好;西方的东西如果好,就直接拿来用,但并不觉得洋人有多么了不起,“中环的门缝里扫一扫就有一大堆”,没看见香港电影里总是拿洋人开涮吗。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必须非常smart(聪敏),那么会过得很好。没有人会照顾你,如果适应了行色匆匆的环境,那么也会觉得很好。

  若有人问“香港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他的答案:自由港,中国人心目中的外国、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东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描述的“姑妈的屋子”也可以用来形容香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地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现在的香港,高科技的建筑耸立于古老的庙宇之间,西化得这么厉害,可老传统哪儿也没这里保持得那么多。

  香港独有“丝袜奶茶”。在香港喝咖啡,永远加了太多的奶与糖,让人感叹“确是在中国呀!”“饮茶”时吃广式点心,就想起周润发曾扯着嗓子唱:“叉烧包呀叉烧包……”

  前港督府、汇丰银行总行所在的中环是昂贵的代名词。亦舒笔下“高贵的中环名店”是绝不打折的,摆卖着世界顶尖级的名牌,只伺候那些最有品位和实力的客人。旺角、油麻地一带有很多的露天市场,古旧的街道,在晚上逛去,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香港故事”。卖的东西都是真真假假的各式“古董”、外国人喜欢的宽大的丝绸袍子、还是各种印有香港字样的T恤衫、纪念品。在著名的浅水湾海滩附近的赤柱,古老街道上摆卖的“中国东西”真是比任何地方都要丰富,更“像中国”。西方人也许以为这就是东方、这就是中国了;而中国人也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属于过去记忆:色泽富丽的鸟形漆器、檀木箱子、玉簪、软缎的小荷包……一些离岛上如大澳渔港还保留有传统的水上棚屋,十分趣怪。村里古老的房舍里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在海边用许多大缸做虾酱,生活节奏十分缓慢,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无间道》里出现的大屿山青铜佛像的确非常壮观,汽车还隔得很远,绕着山路,经过碧湖,就看见远处山峦之间我佛端坐莲花,如生天地之间,心中充满了景仰之情。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露天青铜佛祖坐像。站在佛祖端坐的一瓣莲花的阴影下,已觉安然受到了庇佑。上面是纯净的蓝天,下面是浩瀚的大海,隐约可见几处小岛,颇有“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况味。

  在香港可以去一些老街里看粤语大戏,戏院门口赫然摆着好些捧角儿的花牌,“角儿”们叫“新剑郎、陈好逑、赛麒麟、林宝珠……”,诸如此类的名字。后台供着神龛,烧着香,好像仍在《胭脂扣》的年代。

  街角,一个颤巍巍的老头儿也开个“两替”店,给游客换人民币和港币,赚一点差价。每天有大量的大陆游客在香港街头的诸多“两替”店换钱,不用担心假钞。可是这些“两替”店的汇率并不一样,相隔五步远的两家店可能会有一两个点的差额,工作日与周末的汇率又不一样,甚至上午下午汇率也在变化。你能从最末端感受到快速的经济脉动。开店的老头儿已经那么老了,可是还挺“门儿清”。想想战乱年代,只是手帕里包着两小条黄金,其他再无长物,夫妻俩拖儿带女来到这陌生的地方,没有房子、也没有朋友关系,还不是挣扎着活下来。后来买房子置地,还把生意做得很大。这种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值得学习。到老了也要自坚自强。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培养一种趣味

  伟大的灵魂也曾隐藏在平凡琐碎的生活当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