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第247章

  原东北民主联军各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东北军区,下属原东满、西满、南满和北满各军区及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则是由原民主联军九个步兵纵队、一个炮兵司令部和十余个独立师组成的机动作战部队。

  新改称的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由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高岗、吕正操、周保中、萧劲光任副司令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武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部队称谓的改变,它标志着这支战略武装力量,经历了两年多的浴血奋战,踏上了光明与胜利的坦途。然而,在即将展开的与东北国民党军事集团作最后决战之前,这支力量还面临着许多陌生的问题。为此,东北野战军的主要领导人,在冬季作战结束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部队的巩固与建设上。1948年3 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总部在哈尔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师以上干部会议、野战军参谋工作会议、野战军后勤工作会议和先期召开的野战军政治工作会议等,对野战军的巩固、发展及任务作了部署与研究。

  4 月11日,在东北野战军军事工作会议上,林彪正式提出了部队建设的“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方针。指出:我们所处的形势已经转变了,从被动转到主动,从防御转到进攻,从分散转到打成一片。我们的任务从前是怎样把根据地搞起来站住脚,现在则是怎样解放全东北。这种客观

  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就应引起我们各方面的变化。……军队的转变,由分散的作战到集中的作战,由不正规转到正规作战,并且由运动战转到攻坚战。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将成为今后的斗争形式。

  会议上,罗荣桓作了关于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专题报告。罗荣桓与林彪,从红军时代的一军团到抗战时期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直是搭档,彼此在各方面都比较了解与信任。他们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与魅力,但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林彪专务作战。其余事情一概不管。在双城,倒坐木椅,双肘伏在椅背上,面对满壁的军用地图,一坐半天,是他每日的功课。林彪在作战上算度很精,而对别的事,却很少过问,甚至身边的警卫擦枪走了火,子弹射向屋顶,这位总司令仍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罗荣桓深知林彪的这一特点,并称之为“林总的重点主义”给予充分的谅解,主动承担了政治工作,训练、动员、后勤等领导工作。特别是当彭真离开东北局后,罗荣桓还担当起了党的领导工作。在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成长壮大,逐步走向正规化的路途中,罗荣桓付出了极大心血。

  在罗荣桓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在部队政治教育中普遍开展诉苦运动的训令,并于1947年8 月6 日《东北日报》发表了《部队教育的方向》的社论,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诉苦运动是部队教育工作一个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创造。这种群众性的诉苦证明,罪恶决不是单个地或偶然地发生的。大家来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样的痛苦,都同样受冻受饿受辱挨打,这证明普天之下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的人,一种是受人压迫的人。

  前一种人经过各种线索的追寻,都归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就是他们的头子。后一种人经过各种事实证明,都归到共产党这里,共产党为人民办事,是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领袖。

  要报仇雪恨,只有和共产党一起,大家联合起来打倒蒋介石。

  经过推广和引导,诉苦运动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中大规模开展起来。

  同年9 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修改并向全军批转了这一政治工作经验,于是,一场以“诉苦三查”(诉旧社会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核心的新式整军运动,在全国各战场的解放军部队中展开。

  1948年3 月7 日,毛泽东在《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指出: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

  的确,在黑土地上,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敢于称“无敌”了。因为,在强大有力政治工作鼓舞之下,东北野战军不仅越战越勇,而且是愈打愈大。

  到1948年7 月,在罗荣桓的亲自组织下,东北人民解放军先后编组了二线兵团37万人,有力地保障了野战部队的兵员。

  为了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林彪亲自主持了东北野战军的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深入总结两年多来的作战经验,系统地提出若干军

  事原则。他认为:“胜利不仅是靠一时的指挥,而且靠事前事后的准备和建设。”运用战例,“特别注意用经验来教育的办法,战后检讨、战前讨论、想办法、好的坏的战例都要让大家知道。从经验中学习,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方向”。

  这些战争实践,经过林彪罗荣桓等指挥员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军事原则是什么呢!林彪、罗荣桓及其他将领们在以往的作战中也多次强调过,主要是:“一点两面”的作战原则。这是在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的过程中,林彪总结了“沙岭战斗”、“秀水河子战斗”正反两个战例的经验教训之后首先提出的。这点前面已有叙述。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这是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的原则。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退,这是三种基本不同的情况。如果敌人守,就应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而我方准备好了再打敌人则会跑掉,而不准备就打又没有把握时,则应该将敌人围起来,等待我方准备好了再打;如果遇到敌人撤退,则要猛追,不要等待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追上了便是胜利。“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的原则,纠正了不少指挥员“打莽撞仗”

  的陋习,使情况的判断、处理和指挥决策更具科学性。

  “四组一队”的原则。

  随着战略进攻的展开,大规模的攻坚战频繁发生,于是,针对攻坚、“啃骨头”的作战原则便在战斗中应运而生。

  所谓四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等。组织四组一队,其核心是强调攻坚作战的分工合作,是对战斗的科学组织。此外,还有诸如“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战术”等等,这些产生于黑土地而又用之于黑土地的军事作战原则,使共产党的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土八路”

  转变为正规兵团,越打越精,越战越强。

  为实现大兵团、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指挥机关的建设和改进,东北野战军分别召开了参谋工作会议、政治工作会议、后勤工作会议,提高领率机关的科学工作效率。

  从春末到夏末,东北野战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练兵运动。

  针对下一步攻势作战的目标,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提出“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长春,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战略据点之一,敌人在此设置重兵,以牵制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力量。因此,东北野战军决心拔掉这颗钉子。

  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攻坚战战前练兵。阵地和工事,都是按长春布防情况设置的,部队按“四组一队”编配。白天,练射击、刺杀、投弹、冲锋、翻院墙、爬城;晚上,练夜行军和村落、街道攻防战斗。村头地尾,到处都挖掩体、交通壕,人人练捆炸药包、安雷管,接导火索。坡土地庙、烂房子、破与坎都成了“地堡”,爆炸的响声此起彼伏。怎样穿墙打洞、土墙怎么炸、石墙怎样掏,反复研究、演练。一些刚刚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部队,得从头练起;一些打过硬仗却战绩不佳的部队,则重新补课,加紧练习。

  林彪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罗荣桓说:加强训练就是战斗力!在大练兵的高潮中,东北野战军又组建了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三个步兵纵队及炮兵纵队、铁道纵队。

  炮兵,是现代大兵团作战的主要火力骨干和歼敌手段。1947年夏季攻势

  之前,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部队就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转入战略进攻后,炮兵建设进入全面发展和提高阶段。在秋季和冬季攻势中,民主联军的炮兵边打边练,以战争为课堂,使自己迅速成长,进一步提高了火力突击的准确性和步炮协作水平。1948年8 月,为了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作战的需要,东北野战军在炮兵司令部之下,成立了炮兵纵队。此时的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已经拥有:三个榴弹炮团、二个摩托化重炮团、一个重迫击炮团、二个摩托化高炮团等八个团的实力,成为一支令国民党军为之胆寒的打击力量。

  到举世闻名的辽沈决战之前,东北野战军已经拥有了12个步兵纵队、1 个炮兵纵队、1 个铁道纵队,共70余万人的实力,沿着大兵团、正规化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五、战锦方为大问题蒋介石固守锦州之谜。南下北宁线之争。范汉杰惊诧:“共军来者不善!”卫立煌疑惑:“难道共军攻势提前了?”林彪犹豫:“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