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第36章

  庆龄在上海就是同何香凝保持联系、配合工作的。

  在广州,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周恩来是成员之一)的报告认为,廖的被刺是国民党右派的一次恐怖行动,并怀疑受到香港英方的煽动和资助。这也是一个讽号,显示出国民党右派尽管乐于借助群众运动的力量来推进北伐,却对群众运动又怕又恨。他们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以阻止劳动群众和他们的真正的支持者分享任何权力。

  宋庆龄在给廖夫人何香凝的唁电中说,“惊闻仲恺先生哀耗,元良遽丧,吾党损失甚巨,实深痛切……但先生为党牺牲,精神尚在,吾辈宜勉承先志……务希各同志扶助本党,积极进行,万勿因此挫折。”①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在广州,参加廖仲恺追悼大会和葬礼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贫民等共达15万人,会后并举行了游行。这是从5个月前孙中山逝世以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群众行动,人们在对一位领导人的哀悼中表示了继承遗志的决心。这也是国民党左派(包括共产党人)对右派的一次明显反击。

  ①博格引用多萝西·奥查德着《中国如何用抵制作为政治武器》,载《美国政治及社会科学院学报》,1930年11月,第260页。

  宋庆龄在那封唁电中曾说到“本拟赴粤亲致祭奠,椎因事所羁,不克如愿”。实际上,她不但事忙,而且身体也不好,有空时就到她母亲处休息一下。她还没有从孙中山逝世的沉重打击和压力下完全恢复过来,而与此事有关的工作还得继续去做——她多次去南京视察拟议中的中山陵陵址,尽管新的政治任务接踵而来。

  她还不顾病体,应邀赶赴北京参加6月30日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反帝群众大会,以纪念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中死难烈士。她直接从火车站赶到会场,登上大会主席台,同大会主持人和一些特邀外宾(包括来自印度、日本、朝鲜、土耳其和德国的解放战士和进步人士)站在一起。但她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不能亲自讲话,只能委托妇女领柏刘清扬(共产党人)代她向到会群众表示歉意。据目击者回忆,她当天身着花边素服,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她的到场具有重大意义,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群众运动的浪潮正在全国高涨。但各地的形势都十分复杂和充满矛盾。

  (四)广州: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在1925年上半年,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广州在政治上是一座灯塔,但在军事上仍很不安全,革命政府所能真正控制的只是广东省的一小部分——从广州到湘粤边境韶关沿铁路线两旁的一条狭长地带。

  在东面,广州仍经常处于以惠州为巢穴的陈炯明部队的威胁之下。陈部虽屡次战败,但训练和装备较好,除就地征税筹饷外,还得到香港英方和广州某些富户的资助。包括广州“商团”(被称作“纸老虎勺残部和乡镇地主武装“民团”在内的非正规部队为它提供了兵员补充。

  在西面,广西的军阀并不甘心于被逐出广州,仍在垂涎广州的丰厚税收。

  在北面,部署着北洋军阀的军队。

  在南面,隐伏着来自香港的外国干涉的经常威胁。一些列强的军舰就碇泊在广州的内河,随时准备开炮和派遣陆战队登陆。

  即使那些被认为“忠诚”的部队,也各有不同的打算。例如,在广州的滇军是为了榨取军饷——也只为了这个原因才愿意出力气防卫这座南方首都的。但那也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仍想着从对手那里把云南省夺回来(他们是被对手赶出云南的),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会远走高飞。对于革命理想、对于其他方面的作战(比如北伐),他们一概没有兴趣。

  这些部队和其他“联盟”的部队都随时可能倒戈——谁给他们好处多,他们就倒向谁。1925年5、6月间,名义上统率全部革命军的滇系军阀杨希阂就是这样。他同桂系军阀刘震衰勾结,发动叛乱,占领了广州部分地区(包括许多公共建筑物)。但到6月中旬,叛乱就被粉碎,杨、刘逃窜。这要归功于以黄埔军校为基础建立的新军的高昂士气和作战效率,也要归功于省港罢工工人,他们英勇地断绝了叛军的铁路运输。

  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支具有政治思想的新军虽然年轻而且人数不多,却能最后击败陈炯明这支主要的反革命军队。10月间,在第二次东征中,革命军攻克了被陈炯明吹嘘为“固若金汤”的惠州城。在这次战斗中,黄埔军校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共产党员,表现出高度的信心、勇气、纪律性和军事技术。苏联顾问的军事才能也对胜利的获得作出了贡献。黄埔学员们在这些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学习得很有成绩,有的不但参加拟订作战方案,并参与战斗。但真正的新事物是,打垮陈炯明的胜利是因革命军同群众运动(省港大罢工的工人和彭湃领导的农民)相结合而取得的。

  这一胜利完成了一项长期未能完成的任务,即在广东省内清除所有军阀杂牌部队(为数达20万人)、使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成为全省唯一的武装力量。它还明白无误地显示出,国民革命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支新型军队,在人民的支持下,肯定能够扫荡国内任何地方的军阀部队。

  但是,按照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新的问题也随着胜利而出现了。

  群众运动既为革命增加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也在革命的高层领导中扩大了裂痕。有些国民党人只是口头上赞成群众运动,而在实际上则对群众运动怕得要死。二个顽固势力的核心在策划着进行抵制和反击。

  而当新的国民革命军在胜利中显示出它的效能时,在国民党和军队内部就展开了控制这一有力工具的斗争——这场斗争后来以蒋介石的上升为其特征。

  在国民党的政局中,以刺廖案为标志的右派对权力的攘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也有反映——这就是“戴季陶主义”。戴是孙中山的一个长期追随者,在政治倾向上时左时右。这时,他写了两本小册子,鼓吹放弃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为那些反对工农具有独立地位——更不用说领导地位——一的人说话,坚持认为工农必须绝对从属于为财富最多的阶级所统治的“民族”和“国家”。像不久前因墨索里尼得势而在欧洲出现的法西斯分子一样,他特别反对任何在被压迫被剥削群众中展开阶级斗争的想法,尽管他自己在向这些群众进行这样的斗争。自然,他不同意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要他们尽快退出;他也反对同苏联建立反帝联盟,而赞成同帝国主义妥协。实际上,“戴季陶主义”是要瓦解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所宣布的纲领。

  在组织上,戴的领导地位到1925年底为“西山会议派”所取代。所谓“西山会议”是一些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郊孙中山灵梓暂厝地举行的一次会议。他们后来又在上海设立了“中央党部”及若干地方的支部。

  但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因为得到了五卅运动后革命高潮的支持及最后打垮陈炯明的胜利,有力量作出重大的反应,它将“西山会议派”若干头面人物开除出党,并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重申和发展“一大”通过的方针政策。

  (五)国民党“二大”:政坛首次表现

  就在这时,宋庆龄从上海回到广州,以她的声望和言论来加强左派的力量。在码头上欢迎她的除“二大”代表和党政要人外,还有群众的队伍(主要是省港罢工委员会和妇女团体),共约20万人。刚刚遇刺的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以悲痛心情继续战斗,她用拥抱和鲜花来迎接庆龄,使政治的含义和私人情谊融而为一。

  第二天,即1926年1月8日,宋庆龄出席“二大”,并应邀发表演说。她说:

  “我这次回到广东来,觉得有一件事是非常安慰的,因为此间一切政治军事都很有进步,而且比先生(指孙中山)在的时候弄得更好,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安慰,而且也安慰了先生在天之灵。”她这样说无疑是指当时国民党左派赢得了新的主导地位。

  她接着谴责右派违背孙中山的遗训,号召革命党人“团结坚固,不要受人家的挑拨”。她呼吁贯彻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她告诉代表们“先生主义的成功与不成功,全仗诸君的努力。”①

  ①《宋庆龄选集》,第12页。

  1月9日,她和何香凝、邓颖超一起被推为国民党“二大”妇女运动报告审查委员会成员。

  1月16日,宋庆龄以压倒多数票(在有效票总数249张中得245张)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地取得的政治上高层职位。新的中执委委员36人中包括另两位真正的左派何香凝和邓演达,还有7位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等);在候补执委24人中,也有7位共产党人(毛泽东、邓颖超等)。林伯渠当选为农民部长,谭平山(当时是共产党员)为组织部长,宋庆龄为妇女部长(由何香凝代理),毛泽东为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

  但是,由于汪精卫(国民党左派名义上的领袖和政府首脑)和陈独秀(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的动摇,本来在国民党中央机构中将大为削弱的右派,通过妥协这扇“后门”仍然钻了进来。右派理论家戴季陶和几个幸免于被开除的“西山会议派”都被选进中执委,而在另一个高级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左派处于少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