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得指出,采用这个手段是以敌人犯了重大的、决定性的、少有的错误。。。。。。。。。。
为前提的。因此,奇袭这个手段并不能在天平上为进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码。
在一定地点配置优势兵力造成出敌不意,这又同战术上的情况非常相似。如果防御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战区的若干接近地上,那么进攻者显然就有以全部兵力打击敌人军队的一部分的有利条件。
从标洛先生那里学到战略的人不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正好略去了全A部(标洛的)战略118。但是,标洛先生谈的尽是不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不是我们的过错。一个商店学徒在浏览过全部算术书的目录之后,既没有看到三率法,也没有看到五率法,可能同样会感到诧异。而标洛先生的见解,却连三率法和五率法这样的实际规则都不如。但我们在这里作这个比喻,不是为了说明它是否有实际用处。
-- 136
231战争论 第二卷
但是,新的防御艺术已采用了另一种行动方法,这就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了与此不同的防御原则。只要防御者没有被敌人利用未设防的道路奔向重要的仓库(或补给站)和未作准备的要塞或首都的顾虑,他就没有任何理由分割自己的兵力,即使防御者存在这种顾虑,他也应该到进攻者选定的道路上去迎击敌人,否则他就会失去退路。因为,如果进攻者选择的不是防御者所在的道路而是另一条道路,防御者也可以在几天以后用全部兵力在进攻者选择的道路上找到敌人。
在大多数场合,防御者甚至可以确信他一定会荣幸地受到进攻者的拜访。而且,如果进攻者不得不分割兵力前进(因为给养关系,分割兵力往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防御者显然还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以自己的全部兵力打击敌人军队的一部分。
在战略范围,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涉及到战区的背后和侧面,因此,它们的性质就大大改变了。
(1)火力夹击不存在了,因为从战区的一端不可能射击到另一端;(2)被迂回者对于失去退路的恐惧小得多了,因为在战略范围内,空间不象在战术范围那样容易被人封锁;(3)在战略范围,由于空间较大,内线(即较短的路线)的效果增大,这对抵抗多面攻击极为有利;(4)交通线非常脆弱是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说交通线一被切断影响就很大。
在战略范围内,由于空间较大,通常只有掌握主动的一方,即进攻的一方才能进行包围(即多面攻击)
;防御者不能
-- 137
战争论 第二卷331
象在战术范围那样,在行动过程中对包围者进行反包围,因为他的军队的配置既不可能有与此相应的纵深,也不可能那样隐蔽。当然这都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但是,既然包围不能带来什么利益,那么,尽管进行包围是容易的,这对进攻者又有什么好处呢?因此,如果不是因为包围攻击对交通线还有些影响的话,在战略范围也许根本就不会把它作为一个能导致胜利的因素了。不过,这个因素在最初的时刻,即在进攻者和防御者开始接触,但还保持原来的部署的时候,很少能起很大的作用。在战局进程中,当进攻者在敌国国土上逐渐成了防御者,这个因素才起很大的作用。这时,新的防御者的交通线变得脆弱了,原来的防御者就能够作为进攻者来利用这个弱点了。但是,这种进攻的优越性总的说来不能算作是进攻本身的优越性,因为它实际上是从防御本身的较高关系中产生的①,谁还不明白这一点呢!
第四个因素,即战区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一方。
当。。。。。。。
进攻的军队发起了一次战局,他们当然也就离开了自己的战区,并因此受到削弱,也就是说,他们把要塞和各种仓库留在后方了。他们需要通过的作战地区越大,他们受到的削弱就越厉害(因为要行军和派出守备部队)
,而防御者的军队则仍然保持着同各方面的联系,这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会受到什么削弱,而且离自己的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较近。
①意思可能是说,这种优越性是在防御转为进攻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不是单纯的进攻造成的。——译者
-- 138
431战争论 第二卷
第五个因素,即民众的支持,这并不是在每一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为有的防御战局可能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进行的,但是这一因素终究是从防御的概念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防御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此外,这里所说的民众支持主要是(但并不完全是)
指民军①和民众武装的作用,同时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较小,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都比较近,补充和补给来源比较丰富等情况。
1812年的战局使我们象通过放大镜一样清楚地看出第三个和第四个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渡过涅曼河的是五十万人,而参加博罗迪诺会战的只有十二万人,到达莫斯科的就更少了。
我们可以说,这次巨大的战局的效果很大,俄国人即使不继而进行反攻,也可以在长时期内不致遭到新的侵犯。当然,除瑞典以外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同俄国的情况相似,但是这个因素仍然是起作用的,只不过是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罢了。
对第四个和第五个因素还需要作一点说明,有利于防御的这两个因素在真正的防御中,也就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防御中才能发挥作用,当在敌国国土上进行防御,而且防御同进攻行动交织在一起时,它们的作用就会有所减弱。当我们考虑到这一情况时,我们将会发现这两个因素大致象上述第三个因素一样,又会对进攻产生一种新的不利。因为,正如防御不是单纯由抵御因素构成的一样,进攻也不是完全由积
①参见注96。——译者
-- 139
战争论 第二卷531
极因素构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导致媾和的进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终。
既然在进攻中出现的一切防御因素都由于具有进攻的性质,也就是由于它们是属于进攻的而受到削弱,那就不能不认为这一点是进攻的普遍弱点。
这并不是无谓的诡辩,相反地,一切进攻的主要弱点正在这里,因此在制定一切战略进攻计划时必须一开始就特别注意这一点,也就是特别注意进攻后接踵而来的防御。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战局计划》①一篇中详细研究。
巨大的精神力量,有时象真正的酵素似的渗透在战争的各个要素中,因而在一定的情况下统帅能够利用它们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应该认为,防御者同进攻者一样,也拥有这些精神力量;尽管有些精神力量,如造成敌军的混乱和恐惧,在进攻中起的作用特别显著,但它们通常只在决定性打击以后才出现,因而,对决定性打击本身很少能起重大作用。
至此,我们认为已充分论证了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
战形式这一论点。但是,还剩下一个一直没有谈到的小因素。。。
需要提一下,这就是勇气,即军队由于意识到自己是进攻者而感到自己占有优势的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它很快就会湮没在军队由于胜利或失败、由于指挥官的才干或无能而产生的更普遍更强烈的感情中。
①指第八篇《战争计划》。作者在第七篇的附录《关于胜利的顶点》一文中就论述了这一问题。——译者
-- 140
631战争论 第二卷
第四章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这两个概念,这两种在进攻和防御中使用军队的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出现,以致不知不觉地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它们分别是进攻和防御所固有的形式。但是,稍加思索就可以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此,我们想尽早地研究一下,一劳永逸地得出明确的概念,以便今后进一步考察进攻和防御的关系时可以完全撇开它们,免得经常受到它们所造成的似乎是有利或有弊的假象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这里把它们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象提炼酒精似地把它们的概念抽出来,至于这些概念在实际中的作用,则留待以后再作研究。
无论在战术范围还是在战略范围,人们都可以想象防御者是处于等待状态的,也就是说,是处于驻止状态的;而进攻者则是运动的,而且是针对着防御者这种驻止状态进行运动的。
从这一点就必然得出结论:只要进攻者一直在运动,防御者一直保持驻止状态,那就只有进攻者可以随意进行包围和合围。
进攻者可以根据利弊得失决定是否采取向心进攻,这应该看作是进攻的普遍优点。然而,进攻者只是在战术范围才有这种选择自由,在战略范围并不总是有这种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