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第77章

  -- 382

  87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想的——并且曾说出以思想作为它们之间的联系。

  由于我们分享了它们,它们就变得是为我们的了。这里我们有了这个观念:精神、灵魂,它们本身就是这些元素的统一和这些元素的同一的整体①,——灵魂自身,按土的原则与土相关联,按水的原则与水相关联,按爱的原则与爱相关联。

  ②当我们见火时,这个火就在我们之中,客观的火是为这个火而存在的,诸如此类。

  我们已经说过,在这些实在的环节的关系方面,他把火放在一边,而把其他三个作为对立物放在另一边。他也提到这些元素的过程,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去把握它;特出的是他把它们的统一表象为一种化合。在这个综合的化合中——这是一种没有概念的表面的关系,一部分是相关的存在,一部分是不相关的存在——现在必然出现这个矛盾,一方面建立诸元素的统一,另一方面同样要建立它们的分离:这种化合不是普遍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中诸元素作为环节而存在,在它们的殊异性自身中直接为一,并且在它们的统一中直接相异;而是这两个环节——统一与殊异性——陷于彼此分离外在③。联合与分离是完全不确定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引证道:(一)

  “它并不是一种性质,而只是

  ①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第一卷,第二章。

  ②塞克斯都:“反数学家”

  ,第一卷,第三○三节;第七卷,第一二一节。

  ③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第一卷,第四章。

  -- 383

  一 恩培多克勒973

  混合与分离。它只是被人称作性质。“

  ①那就是说,组成某物(它由它的元素和部分组成)

  的那种东西,我们还不能叫做性质,而叫做这些元素、部分的确定的统一;例如:一种动物的性质是其常住的基本的特性、它的类、它的普遍性——是一种单纯的东西。

  但是恩培多克勒扬弃了这种意义的性质。

  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东西都是简单元素的化合;因此它就不是普遍、简单、自在的真理——并不像当我们叫它做性质时所要表示的东西②。

  亚里士多德所谓性质,是指某种按自我目的而自己运动的东西;——自然在近代这个观念已经消失了。

  (二)

  因为诸元素如此简单地是自在之物,所以真正讲来,在它们中就不能有过程;因为在过程中它们仅仅是变灭的环节,而不是自在之物。如果是这样孤立自在,那末它们就是不变异的,换句话说,它们不能组成为一〔或一物〕;因为在一中恰恰扬弃了它们的存在(或它们的自在存在)。但是,这种一又恰恰为恩培多克勒所建立:事物由诸元素组成;——。。

  这里同时建立了诸元素的统一。亚里士多德正确地说道③。。:“恩培多克勒和自己并和现象界矛盾。

  因为有时他主张没有一种元素是导源于他物的,而是一切他物均导源于诸元素;但同时他“又通过友谊”让它们变成一个全体“

  ,通过斗争“再从此一中分裂”。

  “所以由于一定的差别与性质,这个变成水,

  ①亚里士多德:“论生灭”

  ,第一卷,第一章。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残篇,第一卷,第一○五——一○八页(施图尔兹本,第五一七页)。

  ②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第三章。

  ③亚里士多德:“论生灭”

  ,第一卷,第一章。

  -- 384

  08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另一个变成火,等等。如果现在把这些一定的差别抽去(这些差别是可以抽去的,因为它们是发生的即非自在的)

  :则显然是水产生自土,反之亦然“。

  因为诸元素所由产生的东西就其统一性说恰恰是水;而从此统一性中所产生的土就是从水中产生的。就这样说来,一不是一,而是水加土加空气加火;但这是不应有的,只有一存在。因为它们变为一,那末它们的特殊性——水因此特殊性而为水——就不是自在的,但这和主张它们是绝对的元素或者是自在的,是矛盾的。它们不是自在的;这就是说,它们是在过渡为他物;“因此恩培多克勒究竟是以一还是以多为本质,这点是不清楚的。”

  他把实在之物当作诸元素的一种化合来观察,但关于它们的起源,他又以为万物是由于友谊与仇恨而发源于一。一般说来这是综合的表象能力的本性;这种时而执着统一性、时而又执着复杂性,而不能把这两个思想聚在一起的情形,正是通常缺乏思想性的情形;——一被扬弃了,因而不是一。。。

  这就是恩培多克勤的主要思想。恩培多克勒的诗人气质甚于一定的哲学家气质;关于他,我们并无大的兴趣。恩培多克勒的综合,是作为相互关系的一种补充而属于赫拉克利特的。赫拉克利特的思辨理念(作为过程)一般说来是有实在性的;但是个别的环节并不一一是概念——并没有实在性。

  恩培多克勒关于综合的概念至今还有影响。

  二 留基波与德谟克里特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更令人有兴趣些;他们继续了爱利

  -- 385

  二 留基波与德谟克里特183

  亚学派。这两位哲学家是属于同一哲学系统的;说到他们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应当把他们一起提出来,加以考察。留基波较年长。

  德谟克里特是留基波的学生和朋友①;他完成了留基波所开始的工作;但是在这些工作中到底那些是属于他的,则很难分辨——在历史上是不能指明的。

  在恩培多克勒那里,我们见到特殊性这个原理——分离的原理——的出现。差异性被提到意识前面,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这些原理一方面有着物理存在的特征,诚然另一方面也有着观念存在的特征,但其形式还不是思想的形式。

  反之在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那里,我们发现了更为观念化的原理——原子与虚空;思想的范畴更进一步地深入客观界——这就是关于物体的形而上学的开始;或者说,纯粹概念获得了物体性的意义,思想过渡到对象的形式。这个学说就全体而论是不成熟的,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关于留基波的生活情况②。。。。我们完全无所知,甚至他生于何处也不知道。有些人说他是爱利亚人,另外一些人说他是阿布德拉人(因为他和德谟克里特在一起过;阿布德拉在爱琴海岸的色雷斯)

  ,一说是梅罗人(梅罗是离伯罗奔尼撒海岸不远的一个海岛)

  ,或者如辛普里丘所说甚至是米利都人③。

  关于他曾听过芝诺讲学,是芝诺的朋友这一说法较为确定;似乎他和芝诺以及赫拉克利特几乎是同时的。[奇+书+网]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第一卷,第四章。

  ②“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九卷,第三十节。

  ③参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第七页。

  -- 386

  28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留基波是那个受到恶评的原子论系统的建立者,在近代。。。

  这个系统得到复兴,被认作理性地研究自然的原理。就这个系统本身而论,当然它是贫乏的,在其中找不出多少东西。

  但是留基波的伟大功绩在于他区分了物体的普遍性质和感觉性质,如在普通物理学中所说明的。从思辨的意义上说,普遍的性质是指他把物体凭藉概念加以规定,或实际上把物体的本质加以普遍的规定;留基波不是用肤浅的方式而是以思辨的方式来理解存在的特性。

  如果说物体有这种普遍的特性,例如形态、不可入性、重量,那末人们就以为这不确定的观念——物体——是本质,物体的本质是与这些特性不同的某种东西。但是从思辨的意义上说,本质正是这普遍的特性;换句话说,普遍的特性是本质的抽象内容和它的实在性。对于物体本身说,它的本质永远是纯粹的个别性——这就是本质的特性。但是物体是对立物的统一,而此统一——作为这些宾词的统一——组成了物体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些谓语是普遍性的本质——普遍的概念是本质,或普遍的概念是自在的东西。

  让我们回想一下,在爱利亚派的哲学里,“有”与“非有”是对立的,只有“有”存在,“非有”是不存在的;一切消极的东西都出现在“非有”这一边,如运动、变化、思想等:——这些规定都被扬弃了,因为只有“有”存在。

  “有”

  还不是正在回复到自身的和已回复到自身的统一,如赫拉克利特的运动和“普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