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代汉语 第155章

《古代汉语》第155章

作者:王力 字数:2274 书籍:古代汉语

  [9]缥(piǎo),青白色的帛。缥囊,指青白色帛做的书袋。

  [10]飞文染翰,形容才思敏捷,书写快速。翰,笔。染翰,用笔蘸墨。

  [11]缃,浅黄色的帛。帙(zhì),书套。缃帙,用浅黄色帛做的书套。

  [12]自非,若非。略,删略。芜秽,指不好的文章。

  [13]清英,指好的文章。

  [14]要想两方面兼顾,多半是很难的了。功,事。兼功,等于说两方面(芜秽、清英)兼顾。太半,等于说多半。

  若夫姬公之籍[1],孔父之书[2],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3],孝敬之准式[4],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5]?老、庄之作,管、孟之流[6],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7]。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8],谋夫之话,辨士之端[9],冰释泉涌[10],金相玉振[11]。所谓坐狙丘,议稷下[12],仲连之却秦军[13],食其之下齐国[14],留侯之发八难[15],曲逆之吐六奇[16],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17],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18],而事异篇章[19],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20],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21],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22],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23],故与夫篇什[24],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25],都为三十卷[26],名曰《文选》云耳。

  【注释】

  [1]姬公,指周公旦。

  [2]孔父,指孔子。鲁哀公诔孔子,称孔子为"尼父"。姬公之籍,孔父之书,泛指儒家尊奉的经典。

  [3]鬼神争奥,上文"与"直贯到这句,是说与鬼神竞赛奥妙。

  [4]准,同准,准则。式,法式。

  [5]这是说,经典是不可以选录其中的一部分的。重,加。芟(shān)夷,除草,这里指删削。

  [6]老庄之作,管孟之流,泛指诸子之书。

  [7]撰,编纂。诸,之。

  [8]抗直,这里指高抗不屈、正直无私的话。

  [9]辨,通辩。端,指舌端,实指言论。《韩诗外传》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10]冰释泉涌,形容言辞滔滔不绝。

  [11]相,质。振,发声。玉振,喻声调铿锵。金相玉振,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美。《诗经·大雅·棫朴》:"金玉其相。"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参看本册1139页注〔16〕。

  [12]狙丘、稷,都是齐国的山名。稷下,稷山之下。曹植《与杨德祖书》李善注引《鲁连子》:"齐之辩者曰田巴,辩于狙丘而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索隐》引虞喜说:"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

  [13]见《战国策·赵策》,参看第一册114-123页。

  [14]食其(yìjī),姓郦,陈留高阳(在今河南杞县西)人。楚汉相争时,他说齐王田广归汉,下齐七十余城(见《史记·郦生陆贾传》)。

  [15]留侯,指张良。难(nàn),辩驳。汉高祖用郦食其之计,想封六国之后来削弱楚权。张良连发八难来拦阻,这才作罢(见《史记·留侯世家》)。

  [16]曲逆,指陈平,平封曲逆侯。《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17]概,梗概,大略。坟籍,《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这里泛指典籍。

  [18]简牍,泛指书籍。古代没有纸时,写在竹上的叫简,写在版上的叫牍。

  [19]事,指以上所说贤人、忠臣、谋夫、辩士之辞。篇章,指文学作品。

  [20]系年之书,亦指史书。杜预《左传序》:"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四季),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

  [21]方,比。篇翰,也指文学作品。

  [22]赞论,指"史论",是对某一史实加以评论,提出作者看法的文字。综缉,综合联缀。辞采、文华,都指华美的辞藻。序述,指"史述赞",是对历史人物加以重点扼要的叙述,于叙述之中,寓褒贬之意。赞论和序述都是史书里的一部分。错比,错杂比次,亦即组织。

  [23]事,指"史述赞"中的事实。沈思,深刻地构思。义,指"史论"中的道理。翰藻,指文学辞藻。这里互文见义,即"事"与"义"都是出于沈思、归乎翰藻的。

  [24]与夫,等于说与。篇什,《诗经》的雅颂十篇为什,后人泛称诗篇为篇什。

  [25]圣代,指梁代。

  [26]都,总共。

  凡次文之体[1],各以汇聚[2]。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3];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注释】

  [1]次,编次,排列。

  [2]汇,等于说类。《文选》把文体分为三十七类: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

  [3]《文选》中赋分十五类,诗分二十三类。

  庾信

  庾信(公元513-581),字子山,南朝梁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起初在梁任抄撰学士、东宫学士等官,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出使西魏,被强留在长安(西魏国都),并在强迫下做了官。北周代魏后,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他虽位望通显,但由于梁元帝被西魏杀死,梁朝快要灭亡了,自己却屈身仕敌,内心里产生矛盾,因此常常怀念故土,自伤身世。后来陈与北周通好,曾请求北周让他回到南朝,但没有成功。

  庾信前期在梁朝做抄撰学士时,为迎合帝王的口味,与徐陵等人作了许多绮艳靡丽的宫体诗和骈体文,世称"徐庾体"。后期由于生活境遇的改变,创作面貌也随之而有所转变。这期的作品里,充满着故土之思和对自己身世的感伤。艺术上也更趋于成熟,风格苍劲悲凉,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就是指他后期的作品而言。有《庾子山集》传世,清代倪璠为它作过注。

  哀江南赋序[1]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2],大盗移国[3],金陵瓦解[4]。余乃窜身荒谷[5],公私涂炭[6]。华阳奔命[7],有去无归。中兴道销[8],穷于甲戌[9]。三日哭于都亭[10],三年囚于别馆[11]。天道周星[12],物极不反[13]。传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14];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5]。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着书,咸能自序[16]。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17];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8]。信年始二毛[19],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20]。燕歌远别,悲不自胜[21];楚老相逢,泣将何及[22]!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23];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4]。下亭漂泊[25],高桥羁旅[26]。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27]。追为此赋,聊以记言[28],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29]。

  【注释】

  [1]《哀江南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有名的长赋,内容以自己的遭遇为线索,叙述梁朝的兴亡和人民遭遇的痛苦,抒发了他内心的悲哀。"哀江南"出于《楚辞·招魂》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梁武帝建都建业(今南京),元帝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县),都在江南,所以借用成语作为赋名。本篇是赋前面的序,概括了赋的全篇大意,并说明作赋的动机。这篇序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庾信的骈体文,实集六朝之大成,而《哀江南赋序》更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2]粤,句首语气词。以,介词,在这里相当于"于"。戊辰之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建亥之月,阴历十月。

  [3]大盗,指侯景。侯景原先在魏做官,后降梁。太清二年八月反,先攻进金陵(即建业),又攻陷台城(梁的宫城),梁武帝被逼饿死。立简文帝。后又逼简文帝禅位于豫章王萧栋而杀简文帝。不久,又废萧栋,自立为帝。移国,等于说篡国。

  [4]瓦解,比喻崩溃。

  [5]窜,逃匿。荒谷,春秋楚地名。《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谷。"这里借指江陵。

  [6]公私,公室和私门。涂,泥。炭,炭火。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涂炭,指陷入污泥炭火之中,比喻陷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7]华阳,指西魏。《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据胡渭考证,华阳在今陕西商县(见《禹贡锥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