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第1章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作者:潘能伯格

  译者:李秋零、思薇

  申明:本书由文学库(Www.WenXueK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 1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潘能伯格 著 李秋零 思薇 译

  -- 2

  总 序

  百余年来,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在欧洲自然科学的知识观影响下逐渐形成和扩展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形态. 一种实证知识性的思想原则和与之相应的知识学方法构成了现代学术的品质. 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现代社会中的设置和扩建,为现代学术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 因此,从知识学原则和学术建制两方面看,现代学术都与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态有性质上的不同.现代学术(人文——社会科学)

  的首要任务是,以知识学的原则和方法检审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和社会,尽可能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地反省人类的意识理念和生活样态. 在这种学术形态中,基督教神学自身作为一门传统思想学术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年来,汉语的现代学术建设已初具形态和规模,无论是欧美现代学术典籍的翻译还是汉语思想学术的研究本身,已呈积极发展之势.基督教文化不仅是欧美思想文化的传统并迄今仍是其基本结构要素,亦已成为汉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现代学术的角度,研究基督教的思想和社会之历史和现实,是汉语学术界的一项任务. 在汉语现代学术的百年发展史中,对基督教思想和社会的学术研究,实际最显单薄.

  -- 3

  本文库致力建设基督教文化研究的学术领域,主要译介欧美现代学术(19世纪末以来)

  中基督教文化研究具有学术份量的典籍,亦刊行汉语学者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俾益于发展中的汉语人文——社会科学以至思想文化.文库的编译工作由我国人文学者从事,邀聘海内外资深学者为编译学术顾问. 现代学术的发展很快,新概念迭出,译述之难,事者皆知.文库编、译者诚愿学术界同仁不吝指教,共臻学术.

  刘小枫博士194年10月于南京

  -- 4

  目 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1前 言………………………………………………………………1…

  第三版前言…………………………………………………潘…能伯格第一章 对世界开放和对上帝开放………………………………1…

  第二章 以想象克服此在…………………………………………1…4第三章 保障取代了信赖吗………………………………………2…7第四章 超越死亡的希望…………………………………………3…9第五章 人的唯我性与使命………………………………………5…1第六章 时间、永恒、审判…………………………………………6…5第七章 社会中的个人……………………………………………7…9第八章 以爱成全法………………………………………………9…1第九章 社会过程………………………………………………1…05第十章 传统与革命……………………………………………1…18第十一章 作为历史的人………………………………………1…30

  -- 5

  中译本前言

  潘能伯格(WolfhartPanenberg,1928— )

  是当代德语新教神学界中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其神学思想的自我定位可从他与其他神学思路相异的立场中见出:基督徒的自由理念无需宗教权威的庇护,基督神学亦无需由学术之外的权威性的预先规定提供庇护,因此,潘氏拒绝卡尔. 巴特(KarlBarth)

  提出的神学以“上帝之言”

  为依据的原则;基督教的救恩史经验对基督神学有决定性意义,是基督信仰的基本思想性学术资源,因此,潘氏拒绝布尔特曼学派(Bult-manschule)

  的传言神学(Kerygma—Theologie)

  注重当前生存经验的思路;基督神学的学术品质必须是知识理性的、历史评注的(historisch—kritisch)

  ,应抑制信仰权威性的论说,因此,潘氏讲究基督神学之论说的理性品质,与云格尔(E.Jüngel)

  和莫尔特曼(J。

  Moltman)

  的带信仰情感的神学论说样式判然有别.当代基督神学的基本处境是,如何对现代思想和社会的问题性作出反应.潘能伯格的神学进路依循着两项思想原则:神学必须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构,不应退返到启蒙思

  -- 6

  2 人是什么

  想时代以前的状态;在多元文化—思想处境中,神学应走向一种综合性的建构,承担整合裂散的思想—知识状况的任务.这两项思想原则并非意味着基督神学将放弃自己的独特身份,基督神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构以及整合多元的思想—知识状况,当以基督信仰的历史性经验为思想资源,因为,上帝的启示是一个历史的行动过程.作为GerhardvonRad的学生,潘能伯格注重“启示即历史”

  的旧约神学思想,在哲学上,潘氏从黑格尔(Hegel)

  的历史主义理性哲学的综合建构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的亲合性. 以救恩史的历史经验为资源,以泛历史主义的理性哲学的综合建构为框架,潘氏力图为融构传统的保守主义神学思想与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想,为融构罗马天主教思想之理性主义传统与新教思想之信仰主义传统,为融构基督神学的论说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论说,建立一个综合的、分析性的基础. 借此学术方略,潘能伯格的基督神学思想就不仅欲超越宗派—教派立场,而且欲超越神学的自在的封闭样式,使基督思想和信仰的普世性的、理性的理解成为可能.在融构基督神学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潘能伯格撰述了两部篇幅颇大著作:《科学理论与神学》(Wis-senAschaftstheorieundTheologie,1973)

  和《从神学看人类学》(AnthropologieintheologischerPerspektive,1983)

  ,从神学角度相当深入细致地讨论了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堪称基督神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典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带有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的特质,涉及语文学、生物学、史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

  -- 7

  中译本前言 3

  科要素,以人类学作为基督神学的对话者,实际可达到使神学参与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对话之效,以显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限度和科学思想在学术域中的合理性. 潘能伯格的这一学术方向表明:基督神学家应当而且能够参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化的问题讨论,而非肤浅地评议或简单化的批评(这只会让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蔑视神学家的职分)。

  本书可视为《从神学看人类学》一书的简本,其理性知识化的论说样式和丰富的人类学知识素养,值得汉语神学界引为自鉴.本书的尝试印证了韦伯的论断:基督神学的现代型学术转化,并非必然以牺牲信仰为代价.

  刘小枫194年10月8日于香港

  -- 8

  前 言

  本书共十一讲,是由我于1959年至1960年在乌珀塔尔、1961年在乌珀塔尔和美因茨所作的神学人类学演讲整理而成的,就其方法和结果来说,涉及到从神学审理当代各种人类学. 这些演讲中的一些题目曾被整理和改编为北德意志广播电台(NDR)

  的一个系列广播,在1961年至1962年之间的冬天里已经播放过了,在这里,我没有对这些演讲作任何的改变. 书后所附注释,也是必须要做的极其简短的注释,说明了正文中或者批判性地,或者赞同性地提到的一些作品. 另外,还对那些引人入门的文献作了一些提示.

  -- 9

  第三版前言

  为了更清楚地突出与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关系,为了更确切地规定神学观点与人“对世界的开放性”

  的行为人类学解释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我的考察方式的方法论前提变得更易于理解,这次新版扩展了一些注释部分.

  潘能伯格1967年10月于美因茨

  -- 10

  第一章 对世界开放和对上帝开放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学时代. 一门关于人的广泛的科学是当代思想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大批科学研究部门为此联合起来. 在这个问题上,正是这门科学特殊的艰巨性,使它经常意外地触及到其他一些研究. 生物学家和神学家在关于人的问题上都达到了相近的认识,部分地也找到了某种共同的语言.由于形成了一种对人的广泛的新见解,专业化的方法显然有助于克服它们自身的四分五裂.今天,研究人的各门科学必须以最恰当的方式,普遍有意识地夺取形而上学在以前许多个世纪中所占有的位置. 在这里,体现出人们的意识自近代所经历的深刻转变:人不愿意再适应世界和自然的秩序,而是想统治世界. 与此相反,形而上学自从在古希腊哲学中发端以来,就确定了人在宇宙中、在一切存在物的整体的秩序中的地位.通过把人理解为小宇宙,这种立场找到了它的典型表述:人被视为小型世界;因为他分有了宇宙的一切层次,既分有了物体的存在,也分有了灵魂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在这种观点后来,这里蕴含着人在一切存在物中的特殊性.在此,人完全是从世界出发而被理解的,所以,

  -- 11

  2人是什么

  人被规定为在自身的此在中反映着世界的结构. 这种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宗教史上的原始时代.然而,它确是因古希腊的形而上学而特别明朗化的. 在今天,人是小宇宙的古老见解,就像古代的宇宙影像自身一样,就像天域围绕地球旋转的观念一样,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变得很陌生了. 如果今天有人想一劳永逸地确定某种关于包罗万象和永恒不变的宇宙秩序的影像,显然是毫无意义的.甚至确立这样一个目标就已经同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工作方法相违背.今天,世界的影像只不过是自然的模型罢了.人在对自然进行技术控制的时候,既设计这种模型,又抛弃这种模型. 世界对于人不再是家园,而只是他的塑造活动的材料. 这种努力的成果在以前的世纪中是不可想象的,它表明,在这些努力中起作用的生活态度至少是部分地符合现实的.

  考虑到这种局势,考虑到人在世界面前的构造自由,今天,提出“人自身究竟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就显得特别迫切. 对于稳定的秩序,或者是宇宙的秩序,或者是所谓反映宇宙的社会秩序,人类失去了过去的依靠. 从帕斯卡尔(BlaisePascal)

  直到当代,近代精神历史的特征都表现为对现代人的无限制自述了无微不至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状况:只有人自身的抉择才能决定人究竟是谁或者是什么.话说得如此尖锐,存在主义的命题未免太抽象了. 当一个人作出创造性的抉择时,这些抉择都会涉及到他的处境的生物学条件和社会学—历史学条件,涉及到自身的生存史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精神.这也完全适合于某人在排斥他所遇到的一切时,他所作出的批

  -- 12

  第一章 对世界开放和对上帝开放3

  判性抉择. 但事实上,“人是什么”

  这个问题,今天再也不能从世界出发得到回答,而是回到人自身. 因此,关于人的科学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性.

  在人类学中,近代所揭示的、人独有的超出和超越自己的此在的一切现存规则而提出问题和向前推进的自由,叫做“对世界开放”

  ①. 这一表述用一个词说明了使人成为人、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以及使人从根本上高于人之外的自然界的那种基本特征. 正确地理解,这一表述的结果,当然并不在于片面地从外在于人的自然出发描绘人的特性. 那么,“对世界开放”

  指的是什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无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