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录 第40章

《思想录》第40章

作者:帕斯卡尔 字数:2344 书籍:思想录

  ①“恰好相反”指越是可悲,就证明我们站得越高。

  ②“有人”指蒙田。蒙田《文集》第2卷第1章:“我们如此柔顺表现出来的这种变化和矛盾,就使得有些人想像着我们具有两个灵魂,又使得另一些人想像着我们具有两种能力,每一种各以其自己的方式在跟随着我们并推动着我们,一种是推向善,另一种是推向恶;如此截然的歧异是不会调和在一个单一的主体之内的。”

  -- 214

  思 想 录702

  32—18A (419)589—450

  我不能容许人依赖自己,或者依赖别人,为的是好使他们既没有依靠又没有安宁……。

  30—245A (420)259—201

  如果他抬高自己,我就贬低他;如果他贬低自己,我就抬高他;并且永远和他对立,直到他理解自己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怪物为止。

  3—39(421)593—441

  我要同等地既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赞美人类的人,也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谴责人类的人,还要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自寻其乐的人;我只能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

  693—306(42)487—439

  最好是由于徒劳无功地寻求真正的美好而感到疲惫,从而好向救主伸出手去。

  31—234A (423)774—440

  对立性。 在已经证明了人的卑贱和伟大之后——现在。。。。。。。。。。。。。。。。。。

  就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爱自己身上的卑贱吧。让他鄙视自己吧,因为这种能力是空虚的;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鄙视这种天赋的能力。让他恨自己吧,让他爱

  -- 215

  802思 想 录

  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却根本没有获得真理,无论是永恒的真理,还是满意的真理。

  因此,我要引人渴望寻找真理并准备摆脱感情而追随真理(只要他能发见真理)

  ,既然他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怎样地为感情所蒙蔽;我要让他恨自身中的欲念,——欲念本身就限定了他,——以便欲念不致于使他盲目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在他做出选择之后也不致于妨碍他。

  437—248(424)747—486

  所有这些对立,看来仿佛是最使我远离对宗教的认识的,却是最足以把我引向真正宗教的东西。

  -- 216

  第 七 编

  370—300(425)590—447

  第二部。 论人没有信仰就不能认识真正的美好,也。。。。。。。。。。。。。。。。。。。。

  不能认识正义。——人人都寻求幸福,这一点是没有例外的;。。。。。。

  无论他们所采用的手段是怎样的不同,但他们全都趋向这个目标。使得某些人走上战争的,以及使得另一些人没有走上战争的,乃是同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双方都有的,但各伴以不同的观点。意志除了朝向这个目的而外,就决不会向前迈出最微小的一步。这就是所有的人,乃至于那些上吊自杀的人的全部行为的动机。

  可是过了那么悠久的岁月之后,却从不曾有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到达过人人都在不断瞩望着的那一点。

  人人都在尤怨:君主、臣民,贵族、平民,老人、青年,强者、弱者,智者、愚者,健康人、病人,不分国度,不分时代,不分年龄和境遇。

  一场如此悠久、如此持续而又如此一致的验证,应该是很可以令我们信服,我们是无力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美好的了;然而先例并没有教导我们什么。从来都不会有那么完

  -- 217

  012思 想 录

  全的相似,乃至于竟不存在某些细微的分歧;因此之故,我们就期望着我们的期望在这种场合之下将不致于象是在别的场合那样受欺骗。从而,既然当前永远都满足不了我们,经验①便捉弄我们,并引导我们从不幸到不幸,直到构成它那永恒峰顶的死亡为止。

  然则,这种渴求以及这种无能向我们大声宣告的又是什么呢?——假如不是说人类曾经一度有过一种真正的幸福,而现在人类却对它仅只保留着完全空洞的标志和痕迹,人类在徒劳无益地力求能以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来填充它,要从并不存在的事物之中寻求他所不能得之于现存事物的那种支持。然而这一切都是做不到的,因为无限的深渊只能是被一种无限的、不变的对象所填充,也就是说只能被上帝本身所填充。

  惟有上帝才是人类真正的美好;而自从人类离弃了上帝以后,那就成了一件稀罕的事了;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上帝的地位:星辰、天空、大地、原素、植物、白菜、韭菜、动物、昆虫、牛犊、蛇蝮、病热、疫疠、战争、饥馑、罪行、浪荡、乱伦。

  而且自从人类丧失了真正的美好以来,一切对他们就都可能显得是同等地美好,甚至于他们自身的毁灭②,尽管这是那样地违背上帝、违背理智而又违背整个的自然。

  有人求之于权威,另有人求之于好奇心或求之于科学,又有

  ①此处“经验”

  (expérience)一词,波。罗雅尔本作“希望”

  (espérance)。

  布伦士维格认为“希望”一词字面上较通顺,却并不符合作者原意,因为经验才是真正的教训。

  ②指自杀,斯多噶派认为人可以自杀。

  -- 218

  思 想 录112

  人求之于肉欲。

  还有人事实上已经是更接近它了,他们以为人人都在渴求着的那种普遍的美好,必然不应该只存在于任何个别的事物;个别的事物只能为一个人所独享,若是分享时,则它使它的享有者由于缺少了自己所没有的那部分而感受到的痛苦,将更有甚于它由于带给它的享有者的那部分欢愉而使之感受到的满足。他们认识到真正的美好应当是那种为所有的人都能同时享有的美好,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使人嫉妒,也没有人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丧失它。而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愿望既然对人是天赋的,——因为它必然是人人都有的,并且是不可能没有的,——所以他们就由此结论说①……。

  368—301A (426)780—43

  真正的本性既经丧失,一切就都变成了它的本性;正如真正的美好既经丧失,一切就都变成了它的真正的美好。

  275—312(427)450—443

  人类并不知道要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他们显然是走入了歧途,从自己真正的地位上跌下来而再也找不到它。他们到处满怀不安地而又毫无结果地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寻找它。

  ①据布伦士维格解说:权威、好奇心与肉欲三者在本质上均属于个人,唯有理性的思想系以普遍的美好为其对象,它只在于内心的自由,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同等地获得它而不必伤害或嫉妒别人。

  -- 219

  212思 想 录

  7—456(428)798—442

  如果以自然来证明上帝乃是脆弱性的一种标志①,那就不该轻视圣书;如果认识到这些相反性乃是力量的一种标志,那就应该尊重圣书。

  369—101(429)615—448

  人类的卑贱,竟至于向禽兽屈服,竟至于崇拜禽兽。

  483—309,437(430)570—487

  为波。罗②(在已经解说过不可理解性之后再开始)

  ——。。。。。。。。。。。。。。。。

  人类的伟大与可悲是那样地显而易见,所以真正的宗教就必然要教导我们:人类既有着某种伟大的大原则,同时又有着一种可悲的大原则。因而它就必须为我们说明这些可惊可异的相反性的原因。

  为了使人幸福,它就必须向人们揭示:上帝是存在的;我们有爱上帝的义务;我们真正的福祉就存在于上帝之中,而我们惟一的罪过就是脱离上帝;它应该承认我们是被黑暗所充满着的,黑暗妨碍了我们去认识上帝和热爱上帝;这样我们的义务就迫使我们要爱上帝,而我们的欲念却使我们背弃上帝,我们被不正义所充满着。它必须能向我们说明,我们

  ①可参看以上有关“一个隐蔽的上帝”各段。

  ②“为波。罗”读作“为波。罗雅尔而作”。本段系帕斯卡尔为参加波。罗雅尔的一次会议而写的论纲。

  -- 220

  思 想 录312

  之所以要对上帝并对我们自己的美好做出这种反对的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