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科技新贵 第772章 亏损越多越好

《重生之科技新贵》第772章 亏损越多越好

作者:奶味小布丁 字数:3147 书籍:重生之科技新贵

  去年万城基业相比前年迎来了更大的扩张,人员数量从当初的一千多万人,直接膨胀了6000多万人。

  人员的膨胀不仅仅是人数上的膨胀,也是整个产业体系的膨胀,如果没有业务的支撑,也不可能需要如此多的人员。

  因此管理上的压力,不是膨胀四五倍那么简单,这对于刚刚接手万城基业的郭冬梅来说,压力要远大于当初郭东生的压力。

  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实现投资规模10万亿元,去年年初给了4.6万亿元,加上中途太极集团给了2万亿元,初始投资资金为6.6万亿元。

  按理说投资规模最大应该为6.6万亿元,之所以超出这个数字,全因他们是全产业链经营,资金大部分是在内部运转。

  流失到外面的资金,主要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土地购买费用、土地使用税已经各种手续费用。

  第一大消耗就是钢铁原材料全部来自外购,水泥只有少部分来自外购,大部分都是自家工厂生产,砂石一部分来自外购,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砂石场。

  第二大消耗就是土地购买费用,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众多的城市土地价格也在开始上涨,购买土地成本比之前要高不少,不过总体还是可控。

  理由很简单,全国虽然也有众多房地产企业,但是真正具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只有万城基业一家,其他房地产公司严重依赖银行信贷。

  虽然政府推出了住房改革指导意见,但是想要形成具体措施,还需要一段时间,银行对地产行业的信贷相对比较保守。

  而且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也跟着快速增长,但是房价上涨更快,百姓想要全款买房需要多年的积蓄才可以。

  但是之前全国普遍薪酬较低,积蓄跟不上房价的上涨,在银行信贷对个人房贷没有放开之前,很少有个人能全款购买房产。

  别看万城基业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实际上建成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并不算特别多,毕竟他们真正涉足房地产才两年时间。

  房地产开发从拿地到建成,是需要时间周期,万城基业由于是全产业链经营,让周期变得更加自主可控,但最快也要一年多的时间。

  如果将绿化、周边环境全部弄好,可能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让大家看到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

  商业地产就更加复杂了,像他们正在建设的陆家嘴金融城,已经建设两年了,还在施工当中,想要投入使用,估计还要建设两年左右。

  万城基业还是在没有和银行有信贷牵扯的情况下做到的,换作其他房地产商,整个建设周期至少需要两年多,甚至三年以上。

  所以现在形成了一个怪现象,市场对房子的需求很大,不一定就是要买房,租房同样很困难,因为有大量的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

  但是城市却没有足够的现房供应,导致住房显得越发紧张,万城基业旗下如此庞大的人员,大部分其实都住在工棚里面,不然住房会更加紧张。

  房地产公司自然看到了市场需求,只是他们根本就没法快速入场,为了能够吃到这块肉,很多内地房地产企业开始推出预售制。

  预售制其实在94年就被引入,只是在广东沿海地区比较流行,还没有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流,影响并不大。

  现在开始向内地扩散,大家开始有样学样,预售制度的好处就是解决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难题,坏处就是消费者买到货不对板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还算是好的,如果出现卷款跑人的事情,买房者将会血本无归,现在相关制度还没有那么完善,问题肯定层出不穷。

  而且在没有放开银行个人放贷之前,能够全款买房的人也不多,导致预售制并没有前世那么火热。

  更何况万城基业作为最大的房地产商,依然坚持现房,但是也不反对其他房地产商采用预售的方式来开发。

  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多事,房地产企业背后的关系都很复杂,没点关系的人根本就没法做这个行当。

  万城基业还要在全国各地经营,为这种事情无故得罪人没有必要,他们只需要专注自己的业务就行,只要不侵犯自己的利益,他们爱咋地就咋地。

  至于他们自己要现房销售,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预售制对其他房地产商效果显著,因为他们体量不大,但是对万城基业而言,却是无关紧要。

  正如上面所说,居民具备全款买房的人并不多,就算这些人全部买万城基业的房子,实际资金也不大,几百亿元和上千亿元的资金,真的无关痛痒。

  第二个就是推行叶子书的以租赁为主的经营策略,现房销售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因为等到有现房之后,一两年时间就过去了。

  而一两年之后,经济发展体量更大,百姓收入更多,导致房子的价格上涨更厉害,以前买得起的人,会变得买不起了。

  这样大家都只能选择租赁住房,除非原本城里就有大面积房屋,通过置换的方式获得住房,想要买,很难很难,因为资金积累时间不够。

  这样农村进城的人和城里人的起跑线就不会很大,不会形成依托房地产而产生的剥削问题,这是叶子书非常在意的地方。

  当然,这个想法他是不会对外说的,如果被其他人听到,肯定要喷他,而且也动了很多人的奶酪,肯定要找他麻烦。

  而经过这么一番操作,很多事情就显得非常自然,一切都是市场行为,没有任何认为控制的痕迹,将万城基业完全摘出来了。

  这种措施也只是针对大城市,普通县城和小城市不在此列,因为不存在利用房地产作为剥削工具的问题,因为这些城市不存在人地矛盾。

  第三大消耗才是人工费用,光是发放薪水去年就消耗了1.5万亿元资金,这笔钱基本上出去了就很难回来,因为这笔钱想要回到手里,要么买他们的房子,要么租他们房子。

  还有土地使用税,只是目前每平方米的土地使用税并不高,哪怕是万城基业拿的土地很多,税费总量和投资总量相比,占比依然很低。

  当然,各种建筑设备的成本也很高,只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还是回到自己手里。

  所以他们用产业链赚的钱,用来继续支持房地产开发,形成了几轮循环,导致他们的实际投资要远超过当初给的资金。

  只是这么几轮下来,万城基业手里的可用资金就所剩不多,经过几轮循环,大部分资金都外溢出去了。

  如此疯狂的投资下,成果也是非常显著,在建和已建的建筑面积高达70多亿平方米,其中商业地产总占比在8%左右。

  如果按照每人40平方米的住房要求来计算,目前的项目可以容纳1.68亿人居住,只是目前进城的人员数量远超过这个数字。

  所以接下来几年,万城基业依然需要疯狂建设住房,全国现在有12亿人,按照最低要求60%的城镇化率计算,城市需要容纳7.2亿人。

  按照平均住宅面积40平方米计算,需要建设288亿平方米住宅面积,实际上还有很高的空余率,就按照最低5%计算,需要建设300多亿平方米。

  加上商业地产面积,叶子书认为万城基业未来5年依然需要按照去年那种高强度建设,才能基本满足要求。

  甚至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建设力度,因为城市化速度可能比他想象要快得多,不能因为住房问题将这个进程给打断。

  只是现在各方面成本都在提升,想要维持这样的建设力度,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上涨最快的就是材料和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其实上涨还没有那么明显。

  去年他们结余资金只有2000亿元,只够维持一个月左右的基本运营,去年净亏损高达6.4万亿元,总亏损更大,达到了7.4万亿元。

  看到如此巨额的亏损,如果外人看了,估计心脏病都要犯,可是叶子书,以及万城基业却对此不是很在意。

  他们在意的是钱能不能合理花出去,只要是合理花出去了,就是成功,未来总能收回这些投资,这点几乎100%确定。

  经过过去一年的疯狂扩张,他们的产业链基本上已经成熟,特别是后端支持链条,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扩产。

  如果不够的话,从外面购买,因为扩产之后,要不了多久就可能面临市场萎缩的情况,维持目前的水平是最好的选择。???..Com

  如果国内无法提供需要的东西,那就进口,赚了如此多的外汇,重要花出去,不可能真的只买老M的国债,那是最无奈的选择。

  预防产能过剩,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哪怕真的过剩了,也不能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需要考虑相对平稳的过渡方式。

  实际上产能过剩,最大的危机是用工人数的减少,导致失业率上升,只要解决了人员过剩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大。

  至于设备和产业过剩,更不用担心,直接卖给其他需要的国家就行,二手的更便宜,还是很受很多国家喜爱。

  当然,也可以扩大对外基建投资来消化产能,前期如果人员无法安排妥当,可以使用这种办法,至少就业能够保住。

  等到慢慢消化了从业人员过剩问题之后,再将这些业务逐渐淘汰掉,只保留一小部分用于维护的产能就可以。

  其实万城基业需要考虑人员安排问题,不是从整个产业过剩才考虑,而是现在就要做人员安排,以便将旗下员工长久留在城市。

  也就是说,需要给旗下员工找能够长久在城市生存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总是转战各个城市去干活。

  等到活干完了,这些人如果没有其他城市谋生手段和途径的话,就只能回到老家种地了,而农村不需要那么多种地的人。

  由于城市化速度更快,等到他们回乡的时候,还正处于年轻力壮的时候,回乡养老也不可能,总之会处于很尴尬的局面。

  这个问题,他需要拿出来在年会上专门讨论,必须要提前做好规划,有序引导员工转型,为员工谋取持久发展的机会。

  ------题外话------

  求订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