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的人学 第20章

《我的人学》第20章

作者:池田大作 字数:2984 书籍:我的人学

  使我下定决心要对战争这个"人间恶"进行斗争,将自己的一生按自己的意愿支配下去。我完全了解这是个极其困难的、遥远的道路。但我深愿我也能成为为发现"生命价值"而活下去的一个人。

  这就是说,我决心从卑近的日常生活出发,在每天的现实生活当中按照自己认为满意的信念,发现、创造人生的途径,沿着不为任何外界干扰所动的、满足的人生道路走下去。

  一生为贫者之友

  在《新·平家物语》中,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没有特定的主人公。吉川先生说:"我是想写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时间的推移'。"清盛、赖朝、义经、义仲这些人物,都难说他们是整体故事的主人公。

  但是全书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这就是阿部麻鸟和他的妻子阿蓬。他们从清盛的青年时期直到源赖朝死去的半个世纪当中一直活着,是目睹了这一时期一切事件的一个庶民。这一对夫妇,可以说是隐藏在这部作品背后的主人公。

  阿部麻鸟最初是作为上皇的"看庭院的人",开始人生道路的,不久,他想到要为他人服务,便开始自学医术,他的愿望是,"住在陋巷中,与贫者为友,一生平凡地活下去"。麻鸟后来得到名师的指点,医术大进,专去拯救那些病苦的穷人。在庶民之间,他威望很高,名声大振,平清盛及其他公卿们也常请他治病。

  他还做过源义经的随军医生。在做随军医生时,他对伤者,不问其是源氏这边的人还是平氏那边的人,都不加区别地一律给予精心治疗。

  看来,作者似乎把理想的人生道路放在麻鸟这个人物身上。这个人物明明具有名医的才能,却一直与庶民为伍。他丝毫没有取悦于公卿贵族,获取名声、地位和财富的想法。他只按他的信念行事。这点招致了他的妻子阿蓬的一些不满,向他发出埋怨。对于阿蓬来说,不顾家庭、淡泊寡欲的、老好人的丈夫,当然使她不太满意。

  麻鸟对于妻子的埋怨或牢骚,根本当成耳旁风。他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要为百姓们的平安尽力。的确是如此,除了在民众之中,是不会看到人类社会的真实的影像或实相的。

  而且如果忽视民众这一现实,那就不可能说明任何历史。

  但是,人往往忘掉民众这一大海,不,甚至背向民众去追求自身的荣华富贵。还不止此,还有许许多多的权势者力图牺牲民众、以民众为工具来满足他们一己的野心。而且如从民众这个海洋看来,这一小部分的权势者或英雄不过是大海中小小的一点浪花式的人物,而现存的许多历史,却神乎其神地将他们当成历史的主角来大肆描述。

  看来,吉川英治先生在这部《新·平家物语》中,并没有只从高踞权力宝座者的视角来描写,而是力图从当时确凿无疑的时代和社会的呼吸者——庶民、民众的角度,重新生动地写出人类社会的前进道路。在这里现实的生活者——民众的目光,才是能够写出一切的、最澄澈的、最公平的、最确切的"观察的眼睛"。从这里使我们深深感到这里边蕴含着吉川先生基于自身波澜起伏的人生体验而得出的信念。

  从这种意义说,麻鸟的信念也可以说就是吉川先生本人对人生的高洁的信念;同时,也可以说,这是著者通过整个作品想要向读者说明:在那种以平凡的庶民终老一生,只以百姓安稳为念的麻鸟的生活道路当中,存在着处于无常之世、而能与"常住"接近的、人的普遍价值。

  与此同时,还可以感到,麻鸟并不只是否定那像朝露一般转瞬即行消失的"殿上的价值"①,而是在追求"作为'地下人'②的生活价值"上,有着他的主张:有在现实中活下去、活下去,彻底地活下去,才能获得作为"人"的人生的证明。

  在当时,与荣华富贵及争权夺利划清界限,追求真实人生之路的人,一般都出家遁世,然而麻鸟却扎根于现实,绝不企图逃避现实。

  ①"殿上的价值"——"殿上"指公卿贵族、身份特别高贵的人。②地下人——指一般庶民。

  当出现社会矛盾或社会混乱时,人们采取置之不理或采取逃避的态度是容易的。由自己去切断与社会的联系,构筑一个自我满足的世界,也是可能的。但是,麻鸟是在现实世界当中,在有妻子,和为孩子的前途操心的情况下,一方面苦恼着,一方面作为精力旺盛的生活人,坚强地生活着。在这种情况下,他照管了京都中的数十名弃儿,在荒芜的京都,动员人们去种田地,自己也率先在田间劳动。如果离开现实,逃避现实,那么即使追求任何理想,那毕竟也不过只能是一场梦想而已。如果不是每天浸透汗水与泥土,继续走自己理想的路,那么任何建树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麻鸟说:

  "在这种时候,除了一心一意、振奋精神、能劳动的劳动、扶助弱者、彼此互助以等好日子的到来之外,更无其他活下去的办法。""虽说是饥荒年月,有智慧,有双手的人,怎么能坐以待毙呢?"("俱棃伽罗之卷")

  这里边可以使人感受到那种自己既要拼命活下去,也要使别人活下去的人的精神。对他来说,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行动。因此,在他的话语里人们发现了勇气,跟在他的后面。

  这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和人们同样作为生活者饱尝过辛酸、在苦恼中生活过的人。

  人,说到底,是不会跟权威走的,而是要跟在一个真正的"人"的后边的。作为一个人的品格,诚实、真挚,以及由这些产生出来的激发别人的力量和唤起别人的共鸣,才是吸引他人的力量。

  麻鸟——这个在现实的激流中一步也不退避、站在人群当中,和民众在一起,永远和贫苦的朋友承受着同样的苦难,沿着自己的人生行路正正堂堂、一无悔恨地走下去的麻鸟——我认为这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生应该走的道路,我愿为之热烈鼓掌。

  以平等的"眼色"看人

  麻鸟曾经作为"看庭院的人"服侍过崇德上皇。崇德上皇以谋反的罪名,被流放到赞岐去以后,麻鸟想起了过去上皇曾经对他说过"真希望在月明之夜听你吹一次横笛"的话,于是渡海去见上皇。他还给平清盛治过病,也为源氏的大将源义经出过力。而对于无名的百姓,则更是不辞劳苦。

  他的行为是不能用世间的既成观念来框住的。当然他并不惧怕权势和权威,也不适用亲"平家"或亲"源氏"这样的框框。同时,他的行为也不受"权势者对民众"这一类公式化的束缚。

  麻鸟对妻子阿蓬是这样说的:

  "富人或穷人,源氏或平家,从医生的眼里看来,都不过是平等的人。……不必讲其他,就是咱们这个小家庭,夫妻或孩子们之间,既不分什么源氏,也不分什么平家,我们只不过是一心想每天这样和和睦睦、高高兴兴地过日子的一家人罢了("三界之卷")。

  他从不理会什么官位,什么立场,他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他不和任何势力站在一起。如果勉强地说的话,可以说他是对每个人都亲近的"人派",和所有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站在一起。不管对方是谁,对于那些痛苦的人、苦恼着的人,或希望他帮助的人,他都绝不袖手旁观,而是以极大的诚心诚意来对待。

  这真是再清楚不过的立场,是作为人的心之所安的行为。

  我也早就作为一个佛法者,以"人党"作为我的信条,对于这种立场我是完全赞成的。因为我相信:作为一切事物的前提,必须首先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存在放在优先地位加以考虑,然后再来从事各项工作。——只有这样的"尊重人主义"才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但是,这种尽人皆知的、似乎也可以说是"自明之理"的道理,一旦作为现实问题,人们却很难从这一出发点去采取行动,仍然要困在现实的羁绊当中。人离开了人本身,结果往往要按照自己所属的小集团的利益或立场,或按照意识形态,分成壁垒。有时以某一方为善、而以另一方为恶。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去看人的真实,而往往是用他们所处的社会内部加给他们的框框,也就是说,是用某种现成的虚构,来识别"人"。尤其是当时代、整个社会,都陷于派与派之间的对抗与纠纷的时候,这种趋势就更加严重。

  阿部麻鸟眼睛中所映出的时代,不消说是源平抗争、全国分裂为二的时代。在这样形势当中,作者使麻鸟不偏向源平任何一方,而且超越源平之争,大胆地使麻鸟采取以人为出发点的行动,这可以说是作者吉川先生通过太平洋战争,作为文人不断经历了思想上的斗争与苦恼之后的视角。而且这种视角,可以说,多半是与佛法中所说的"中道"一脉相通吧。

  佛法所说的"中道"立场,并不是中间的或折衷的东西。

  这是对事物坚持二者择一的看法或逻辑,所采取的批判立场;

  不是从已有的逻辑、观念、范畴来看待事物,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独自的行动原理——即从整体的或个别的、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付诸行动的原理。

  为了说明"中道",这里有个有名的比喻,即"毒箭的喻话"。一个人被射了一只毒箭,人们会怎样行动呢?——恐怕是先要把一切事物都放下,去拔那只毒箭的吧。对这种事,假如不弄清他的身份、他的思想、他的立场,就不采取行动,那么那个人肯定会立即死掉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