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方圆兵法 第31章

《方圆兵法》第31章

作者:伍心铭编著 字数:3030 书籍:方圆兵法

  和砷却说:“陛下您身为一国之主,每日都要为国家大事费心劳神,得不到一点休息,如果我还天天说些烦心事,那您这皇帝做得还有什么乐趣呢?”乾隆耳根子一软,便饶了和坤。

  爱美人更爱江山

  如果一朝富贵,那么所处的环境就会迥然不同了。刘邦曾经是个三尺布衣,穷得很。等他打败项羽,自己做了皇帝,身在万万人之上。境遇就阔绰多了。不但有人侍候着自己的衣食起居,而且还会有许多天下美女争相献色,只想能讨得他的欢心便别无所求了。打了半辈子的仗,如今美女上门,怎么能不怦然心动,享乐一番呢?这也不为过。但是如果从此成性,乐此不疲,荒废朝政,那就是大大的失误了。各朝备代的末期之国,多半是和国君的贪图酒色脱不了关系的。

  金钱和美女,男人都垂涎三尺,为政的男人更可以轻松获取。但是,万事都讲究一个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如果贪心太盛,对金钱和美女总是如饥似渴,那么不但不会从中吸取从政的动力,还会分散消解你的意志力和活力,使你变得头脑迟钝简单,缺乏进取心和创造力,慢慢失掉自己眼前的荣誉和地位。既廉洁,又寡欲,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一辈子做好事的人

  吴玉章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始终都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中国人民自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终保持着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

  吴玉章常常说:我时时觉得对国家、社会贡献得太少,不敢不力求进步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高标准地要求,而自己的生活却是低标准的。他在大革命时期用的一条毛毯、一个装文件的小皮箱,以及延安时期组织上发的一件粗呢衣服和一件皮袄,一直用到去世时。他接待外宾穿的一件大衣,也是早在大革命时期添置的,解放后翻改又穿上。平时接待客人,需要衣着整齐一点,一回到家,他总是只穿旧衣服。他的内衣、袜子都是补丁加补丁,使用了多年。一条毛巾使用无法再用了,还舍不得换新的。饮食更是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有饭吃就行了。

  建国后,吴玉章一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按规定每月发给他办公费和科研费,他都坚决退回。他曾专门告诉科学院秘书长,以后停发他的科研费,理由是“我不需要”。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只收取一次稿费,转载的稿费一律不收。就是所收稿费,也总是用来抚养烈士子女,或接济有困难的同志。合作化后,北京郊区的一个生产队急需抽水机,吴玉章得知后,马上自己花钱买了抽水机送去,以表示自己对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支持。至于外宾送的礼品,不论大小,都一律交公。他解释说:这不是送给我的,而是因为我在这个岗位上。他就是这样始终坚持廉洁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庆祝吴老六十寿辰时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人民,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我们的吴玉章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这正是对吴玉章同志人品风格的最好评价。这个评价成为高尚道德标准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为了推翻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了中华民族的和平与人民的自由,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与敌人做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与敌人的战斗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发挥古代兵法精髓的战术,给与敌人沉重的打击。每次战斗胜利之后,他的愿望就是能够吃上一碗红烧肉。但是,即便是这一碗红烧肉,他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身边的人:我的这种生活是不是太奢侈了?旁边的人经常是一边摇头,一边暗暗落泪。就是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毫不贪心,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才使我们战胜了一切敌人,并使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廉生威俭生信

  廉。即是清白高洁,不贪心。屈原在《楚辞》中说:“吁嗟默默合,谁知吾之廉贞?”廉,俭约,便宜。《淮南子》中说:“夫得其得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用廉来评价人,含正直、清廉、公平之意。古代为官的人,有少数能够认识到,廉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品质,它还可以演化出一种作风,养成一种风气,成为一种统御方法。古语云:吏不畏否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明,廉则威。统御者从自身做起,自身清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必然提高统御效率。正因为廉有如此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才把廉作为好官的主要标准。《三国志·李通传》中记载,司马懿曾提出:“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勘,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把清廉当作为官的首要条件。南宋吕祖廉在《杀莱昂大史别集》中又提出:“当官之洁惟有三事:日清、曰慎、曰勤。”还是清廉在先。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的确有些为政者以清廉、公正、无私为本,以廉生威,拨乱反正,造福一方,赢得人民信赖的。历史上的包拯就是其中之一。

  包拯一生清廉俭朴。史书上说包拯后来虽然做了大官,地位很高,但穿的衣服,用的器具,吃的东西,都和他作布衣平民时没有什么两样。他被任命为陕西转道使后,本来应该穿上绘有新等级标志的“章眼”上任,以示尊荣。而他可倒好,穿着原来的衣服就赴任去了。宋仁宗听后,十分赞赏,特地差人骑快马去追包拯,把三品图致的章服赐给包拯。端州盛产砚石,早在隋唐之际端砚就久负盛名。历任官员在向朝廷交纳砚台时都要借机勒索,额外增加数量,加重人民负担,结果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一改旧习,命砚工按进贡数量制作,自己一块不留,此举深受百姓欢迎。包拯离任时,砚工特地精制了一方好砚送给他作为纪念,他婉言谢绝,“不待一砚归”。包拯一生所为正如自己所言:“清心为治本,直道身谋。一晚年时,为教育后代,留下遗训说:“后世子孙世宦有犯赃滥者,不得归放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以清正廉明为本,逐渐形成巨大威势。史书记载说:“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难,好比黄河清,童稚好人,亦知其名,呼日,一包待制”。当时的京师所在地开封府有传语说包拯好比阳间的阎罗,谁想买通关节,走走“后门”,以长徇私情,搞点“不正之风”,那谁的官也就甭想再当了。他七次上奏皇上,要求严惩酷交王逵,终达目的;他敢于弹劾皇帝的后妃,也敢于指责官位煊赫的国戚。宋仁宗的叔岳父张尧住身为宰相,搞得民困国穷,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要搬掉这个祸害,一而再,再而三,上奏弹劾,迫使宋仁宗免去张的要职。包拯所做的一切,自然赢得人民的敬意。来神宗时,西羌有一个将领于龙呵归附宋朝,他京师朝见皇上时,要求皇帝赐给他包拯的姓。开封府署旁有一块题名碑,凡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都在碑上刻下姓名和任职时间。包公曾任开封府尹一年多,也刻了上去。南宋时周密曾说开封府尹题名碑上的包拯二字:“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是因为人民喜爱他,凡是到此地来的人,为表达敬慕之情,都愿用手指抚摸包拯二字所造成的。现在这块碑石还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为官的都清政廉明,不贪心,那么整个国家的政治也就搞上去了,经济实力也强盛了。盛唐时国力强盛,回族来朝,盛况空前,靠的就是一个“廉”字。在现代社会,这个道理仍然有用,而且作用更大,甚至连西方的从政者也取悉此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立国必须廉政”。李光耀本人带头廉政,住房和汽车都是自己掏钱买的。他有许多政敌反对他,攻击他,但没有一个说他贪污、腐化。政府中有……名部长,是新加坡政界的元老之一,与李光耀有很深的私交。当人们揭发这名部长有贪污嫌疑,他找到李,希望李能保护他。李光耀却说:我要保护你,我这个党就站不住了。最后,这名部长在上法庭之前自杀了。李光耀就是靠着廉洁赢得了威信和民心,使新加坡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亚州四小龙之一。

  领导人的学问

  有成就的领导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们无论受到什么刺激,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而不产生冲动行为。必要时能节制自己的需要,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的各种消极情绪,表现出高度的忍耐性、纪律性、组织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出忍让克己。法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须能如歌德所说,知道控制自己。”

  《论语》中说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的。这个原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领导者应该牢牢记住的。因为领导者的影响力会起到带动或懈怠部下的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