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37节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37节

作者:木兰竹 字数:3517 书籍: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就像是小麦成为华夏主粮,是在唐时经济发展,石磨在村庄普及后;水稻空前发展,是南宋时经济中心转移后;清朝人口空前爆炸的时候,农人没有选择用这三大神器替代传统主粮,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乾隆时官员曾经试过在南方山地推广红薯,但农人并不买账;同时,乾隆朝时北方官员尝试着禁止农人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因为会造成水土流失,但农人也并不买账。

  朝廷的推广没有让红薯面积增加,禁止也没有让玉米面积减少。一片地该种什么,朝廷说了不算,穿越者来了也不好使,农人自有自己的智慧。

  就是在民国时期,按理说这时候农人应该自发提高救荒高产的作物,但红薯、土豆、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不过百分之五。

  建国后玉米、红薯、土豆的种植面积空前提高,是因为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让传统主粮产量暴增,满足了人民的需求之后,传统主粮种植面积才缩小,有其他作物种植的余地。

  朱襄等农学专家和历史专家都多次强调,清朝的人口爆炸原因,外来作物确实起到了些许作用,但作用微弱,主要还是华夏劳动人民的功劳。

  某些经济学专家将借由民间反感清朝统治者,将华夏人口奇迹归结于外来的作物,功劳都拱手让给外因,本质上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理论衍生。

  事实是,无论以前还是将来,无论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养活华夏人民的都是华夏人民自己,不是什么外来作物机械降神。

  朱襄会为了土豆的到来落泪,除了土豆补充了目前华夏救荒作物的空白之外,还因为土豆和玉米能成为主粮。华夏多了一种主粮作物,意义十分重大。

  红薯便与南瓜一样,纯粹是救荒作物了。

  当然,红薯对这个时代的作用仍旧是巨大的。高产的救荒作物,有一种算一种,都能救活无数的人。

  盛世农人种什么无所谓,待饥荒的时候,多一种救荒作物,就能活无数饥民。

  红薯与南秦也很般配。

  红薯喜温,后世红薯的主要产地就在南方丘陵。李牧一直看着南越那一片地,但产出不如投入,所以只去百越逛一圈,没有真的攻城略地。

  有了红薯就不一样了。

  红薯、土豆、南瓜和大豆能在山间零碎土地种植,产量很高,能够满足山民日常需求。这样山民就会倾向于定居,在山间山下建立城镇。

  山民定居之后,秦国无论是攻打还是收税都容易许多,能将百越纳入管辖。

  所有蛮夷之地都是在开发之后才能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开荒的第一要务是开垦,然后才是教化。

  朱襄决定把城里李牧花园的花草全拔了,育种红薯。待红薯育种成功之后,就把红薯移植在南秦山地。

  黔中郡和南郡包含了后世江西地区。江西水热条件好,就是多丘陵,传统作物耕种不易。

  他虽然推广了梯田,但开垦梯田也需要看地质条件,大部分丘陵能开垦出的田地很细碎。

  现在这些细碎田地里种下了土豆和大豆,庶民的房前屋后搭上了南瓜藤,现在可以多加一种红薯了。

  可以入口的粮食,种类越多,才让人越安心啊。

  朱襄做好规划之后,心里涌起复杂的感情。

  有悲哀,有嘲讽,令人唏嘘不已。

  平阳君赵豹看着赵国饥荒,所希望的救荒粮食,却最适合如今的南秦之地。

  不过这唏嘘转瞬即逝。

  原本如平阳君赵豹等赵国宗室,以及朱襄接触过的许多士人,他们其实从未低头看过真正的庶民。

  因朱襄出现,他们的视线看到朱襄的时候,也看到了朱襄身边的庶民。

  是以痛苦,是以怀抱奢望,凝结成了朱襄系统中的馈赠。

  现在赵人吃不到红薯,但迟早会吃到的。

  就如棉花。现在肯定已经有赵人已经穿上了棉布。

  “良人,且洗洗脸,别难过了。”雪姬将温水端来了。

  朱襄洗完脸后,道:“我要斋戒一旬,以送故人。”

  雪姬温婉道:“好,我陪你。”

  朱襄的衣服本就素净,但雪姬还是找来一身麻衣。

  虽不至于为平阳君披麻戴孝,但把丝绸衣服或棉布衣服换做素净麻衣,也算是朱襄和雪姬的一份心意。

  在朱襄和雪姬为平阳君哀悼的时候,赵国都城乱起来了。

  在原本历史中,赵王会晚四年才去世。

  这一世虽然没有了邯郸之围,但赵王的内心更加煎熬,身体便一直不太好。

  赵王在继位的时候就立了太子。因没有邯郸之围,那太子没有死在惊恐交加中。赵国上下都以为将来会是这位太子继位。

  但或许冥冥中真的有什么是注定的,那位太子明明已经长成,却在今年病逝了。

  赵王也是因此才大受打击,病重辞世。

  除了太子之外,赵王膝下还有两位公子。赵王最喜爱春平君。

  战国现在的封君都已经差不多改成“侯”了,就像是应侯和应君在史料中称呼并用一样,民间传统称“君”,但实际封号是“侯”,春平君即春平侯。

  朱襄和李牧在官方记载的正式封爵,也是“长平侯”和“武成侯”。

  碰巧的是,朱襄前世的历史中,也有一位著名的外戚“长平侯”,名为卫青。可惜朱襄不知道卫青的封号,否则一定会道一句“好巧”。

  赵太子还活着的时候,他的太子之位很稳固。赵王一直希望春平侯能像平原君辅佐赵惠文王一样辅佐太子,所以在公元前251年,也就是前年的时候,因赵豹时常清醒时常糊涂而离开了相国之位,春平侯出任赵国相国。

  但春平侯并不讨赵国宗室和赵王近侍郎中喜欢。

  春平侯确实有才华,也受赵王宠爱,所以性格较为矜持骄傲。他年少时与平原君和平阳君走得近,不喜欢在赵王身边阿谀奉承的人。

  赵国出兵楚国边境,帮楚国调停的时候,为避免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朝堂提议向秦国派遣质子,顺便修复和秦国的关系。

  他们说,秦王子楚曾是秦国派往赵国的质子,在赵国生活得并不好,他一定深恨赵国。如果赵国不派遣质子去秦国,向秦王子楚表达善意和臣服,秦王子楚恐怕会为自己和挚友朱襄报仇。

  这不是无稽之谈。

  当年秦昭襄王就为了给应侯范雎出气,把魏国、赵国都折腾了一遍。长平君之于秦王子楚,恐怕比应侯范雎更甚。

  赵王十分恐惧秦国,被说动了。

  这质子人选,太子肯定不能去,因为赵王的身体时好时坏,太子随时都准备着继位。赵王只能在春平侯和幼子赵偃中选择。

  赵王本是属意赵偃当质子,但赵偃的老师是赵王宠信的郎中郭开。赵王身边的郎中都站在赵偃身边。

  再者赵王对春平侯的宠爱,让太子深深忌惮。

  虽然赵王让春平侯当相国,是希望春平侯成为下一个平原君。但太子却不是赵惠文王,没有赵惠文王那样的容人之量,不信任春平侯。

  何况赵惠文王也是自己当了国君之后才重用平原君,而不是赵武灵王重用平原君,这完全不一样。

  太子还未继位,让另一位赵公子当相国,谁看着都觉得荒唐。

  可惜赵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平原君已经去世,平阳君也老糊涂了,无人阻止。

  赵国有识之士也希望春平侯暂时离开邯郸,等赵太子继位之后再回来。

  赵国已经经不起一次内乱。只有春平侯离开邯郸,赵太子的地位才更稳固。待春平侯从秦国当完质子归来时,赵太子也才会大度地重用这位弟弟。

  赵王被说服了,含泪送春平侯离开邯郸,前往咸阳。

  谁曾知,春平侯刚离开邯郸不久,赵太子就患疾病暴毙;赵王大受打击,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同时赵豹也受此打击,跟随赵王而去;赵王后早在前些年就已经去世。

  这下子邯郸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赵王没有留下谁继位的遗言。有的卿大夫认为,现在只有公子偃在邯郸,自然是公子偃继位;有的卿大夫认为,赵王让春平侯当相国,很明显是除太子之外就最重视春平侯,且春平侯更有才华,让春平侯继位更为合适。

  于是赵王的遗体被留在宫室中无人理睬,赵国的卿大夫们一边吵架,一边派出人去找刚离开邯郸没多久的春平侯。

  想让公子偃继位的人自然是去刺杀春平侯;支持春平侯的人则去保护春平侯,护送春平侯回邯郸继承王位。

  平阳君的家人此时冷眼旁观着,以丧礼为借口,置身事外。

  平原君的家人早就已经回到了封地,不问政事。

  这时候没有平原君和平阳君力挽狂澜,也没有蔺相如和廉颇护着赵国内政外战。

  燕王喜在继位之后,一直对赵王遣廉颇攻燕,导致君父悲愤而逝一事耿耿于怀。他一直派细作盯着邯郸,希望能找到报仇的机会。

  当赵太子病逝时,赵王病倒的时候,细作就将消息快马加鞭传到了燕国。

  燕王喜大喜,立刻派剧辛仓促攻打赵国。

  燕国国内反对的人很多。他们认为燕国被廉颇屠过之后,国力还未恢复。而且现在燕国和赵国算是盟友,正在调停楚国的内乱。看看远方虎视眈眈的秦国,燕国怎么能背弃盟约,攻打赵国呢?

  但燕王喜搬出父仇,反对的卿大夫便无法阻止燕王喜了。

  涉及“孝”一字,他们阻止燕王喜为父报仇,就是让燕王喜不孝。有这个开战的借口,背弃盟约也没什么了。

  接下来就只看燕国能不能趁此机会啃下赵国一块肉。若燕国此战能胜,一切都没问题。

  剧辛是燕昭王的宠臣,原本是一位很厉害的将领。但燕昭王去世后,他被新王排挤,已经很多年没有用过兵,现在已经快七十岁了。

  但他名声犹在,燕国上下都对他很有信心。

  此时赵国又已经没有名将,燕国就算仓促出兵,应该胜算也较大吧?

  燕国出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邯郸城。

  有外患当前,邯郸城争权夺利的人立刻就冷静下来。

  为了出兵抵御燕国大军,赵国现在必须要有一位赵王。春平侯还未回来,那就只能让公子偃当赵王了。

  于是赵国一触即发的内乱,在燕国大军压境的刺激下消弭,公子偃登基为赵王。

  春平侯其实已经快回到邯郸城了。当他听到公子偃继位的消息后,立刻调转马车,往秦国逃去。

  赵王偃一继位,就面临无将可用的大危机。

  这时,有人举荐了一位老将,庞煖。

  庞煖是赵武灵王的重臣。赵武灵王被饿死后,如许多只认可赵武灵王的人才一样,庞煖也离开了赵国朝堂,隐居民间。

  原本庞煖隐居楚国,现在已经回到了邯郸。虽然庞煖已经年近八十,也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但他有不少兵家著作,只从著作上来看,他是一位能领兵的人才。

  现在赵王无将可用,不如试试这位老将。

  赵王偃虽对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很没有信心,但他也只能病急乱投医,召见庞煖。

  庞煖精神矍铄,舌绽莲花,立刻就获得了赵王偃的好感。

  于是赵王偃拜庞煖为将,迎击燕国。

  凑巧的是,庞煖和剧辛年轻时是一对好友,曾同在赵武灵王麾下为官。

  剧辛被燕昭王的求贤令吸引,去了燕昭王麾下为官,燕昭王去世后被冷藏至今;庞煖在赵武灵王死后离开赵国,也隐居至今。

  他们都是青年时成名,之后便沉寂至今,到了白发苍苍时被君王看重,拜为大将,率兵出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