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虎魂 第82章

《虎魂》第82章

作者:年志勇 字数:3000 书籍:虎魂

  赵前的心头漫涌沧桑之感,他想起了开荒的日子,想起了当年的王德发,五脏六腑有种被撕裂的痛楚。

  “穷不生根,富不落地。”赵金氏的话很客观,完全是旁观者的口气,时光把女人磨砺得越来越理性了。

  “那大闺女咋办?”这显然不是赵前白天的口吻。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咱能咋办?”金氏实话实说。

  气氛十分压抑,两个人交颈相拥着,手掌都停留在对方身上,肉体的接触显得有些怪异,彼此的内心都被蛀蚀成了空洞。过了好久,男人才哑哑地说:“俺想起那年的刚八门了。”

  “哦?”金氏猛地打了个寒噤:“当年玫瑰出嫁时,他来了,还说……”

  “停!你别说了。”丈夫粗暴地推了老婆一下,打断了她的回忆。“你想着告诉咱闺女,留点儿心眼儿,不能都叫大猫败坏了。”

  “行,这话是得当妈的去说。”金氏应允道。

  天已经很晚了,男人感觉身上很累很乏,从来没有过的疲惫的感觉攫住了他,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去思考自己以外的事情了。男人转回屋,灯还亮着,见韩氏躺着发愣,没好气地说:“你瞎寻思个屁?睡吧。”

  赵前闭上眼很快就睡着了,可是他却睡得不够踏实,老觉得耳边有蜜蜂或者苍蝇什么的在嗡嗡打转。后半夜醒来,发现赵韩氏的脊背一动一动的,借着漏进炕上的月光,他发现女人在哭泣。看着女人光斑陆离的肩头耸动,赵前重现粗鲁,捅了捅韩氏,低吼:“半夜三更的作啥妖?要哭,等俺死了再哭!”

  第二十七章(1)

  《光华》报馆遭到了查封,社长金首志被逮捕。九·一八后的《光华报》没有了起码的顾忌,矛头直接对准国民政府。言辞激烈大胆,经常叫当局难堪。平津有关机构盯上金首志由来已久,调查结果显示,他不仅肆意讥讽时政,而且与激进的《生活周刊》来往密切。《光华报》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与宋哲元将军的默许有很大关系。宋哲元统领第二十九军与日本“天津军”同驻一处,抵触和敌对意识也很强,摩擦颇多。一定程度上,以抗日为基本主张的《光华报》道出了二十九军的心声。但是长城抗战之后,宋哲元对《光华报》的态度有

  了180度的大转弯。《光华报》对喜峰口之战多有评点,使得二十九军首脑大为光火。越是兵慌马乱,当权者越忌讳言论。抨击塘沽停战协定成了导火索,政府方面强调说“和平未到绝望关头,不轻言放弃和平”,《光华报》却大唱反调,撰文说:顺从日人一字不改之协议实乃奇闻,媾和之举丧权辱国。东瀛骄横,步步蚕食,华北将成为“满洲国”第二,中原无宁日,中国无宁日,云云。给金社长带来麻烦的是杂文《闲话皇帝》,日本人一口咬定说该文“亵渎天皇,有碍邦交”,正式向国民政府交涉。华北当局早就对金首志恨之入骨,正愁没有把柄呢,一声令下,查抄报馆。

  金首志被带走的消息传来,胡秋月正在给女儿哺乳,她浑身一震,但还是撑着让孩子吃完了奶。秋月很注意仪表,很少在外人面前给孩子喂奶,即便喂了也要侧过身去,这一次也不例外,她没有忘记将撩起的衣裳扯下来。胡秋月镇静得异乎寻常,对于这一天早有思想准备。平日里,只要丈夫在家,家中就不乏高谈阔论者,胡秋月听得心惊肉跳。女人深为担心,免不得在枕头边上劝几句。金首志听了不高兴,说:“我的事情你别管。”男人在外面忙什么她不知道,只知道他常常去北平天津张家口,哪里热闹就去哪里。走上十天半个月的事情常有,女人的心一天到晚地悬在了半空。小别胜新婚,丈夫回来时亲热还来不及呢,秋月不想叫唠叨坏了情致,只好把担忧深埋起来。这半年,男人更是忙得没个头绪,秋月的牵挂日甚一日。她的奶水不足,女儿夜里总是哭闹。黑暗里,女人坐起来,咿咿呀呀地哄着怀里的孩子,一边想着心事,直想到迷迷糊糊:还是娘说的对呀,跟了首志这样的男人,一辈子就别想安稳。一晃七八年过去了,胡秋月许多次核对母亲的预言。真是怕啥来啥,厄运毫无预兆地降临了。事到如今,慌又有什么用?一个妇道人家能有什么好办法?自古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胡秋月首先想到了钱,毫不迟疑地变卖了首饰,央人聘请了律师。金首志的朋友很多,社会各阶层的都有,时常来人接济。平日往来密切的吴金贵不见了踪影,但他托人捎来了三百块大洋,说留着做官司用。家中变故使铁磊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超乎年纪地懂事。铁磊稚气地说:“妈妈你别怕,有我在呢。”秋月一把搂过儿子,禁不住热泪长流。

  金首志的案子轰动平津,一时议论纷纷。别看平时文人相轻,到了紧要关头,心气还是很齐的,他们大声疾呼,上下奔走。唐山各界还组织了“光华事件后援会”,声援营救,当局不能不有所顾忌。挨到秋天的时候,光华报诽谤一案开庭了。金首志出庭时,人显得消瘦,脸色愈加苍白,但风度还在,气质不倒。他面带微笑,向亲友颔首致意,还特地冲妻子挤了挤眼睛。面对此情此景,胡秋月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她内心一再叮嘱自己镇静,目光一接触,所有的努力都坍塌了,她哽咽难抑。见丈夫穿着圆口步鞋,生怕他着凉,忍不住上前按了按鞋子,她的举动遭到法官的呵斥。庭审十分程式化,一共七项指控,无非是诽谤友邦君主、诋毁政府、宣传赤共云云,如果不是和当事人有关,听众简直要昏昏欲睡了。金首志是不愠不火的,在律师辩护的当口,他甚至有暇四下旁顾。重金聘来的大律师,到底口才出众,声称:金首志乃一介布衣,无党无争,无派无系,只求中国之坚强,其忠可鉴,其爱可嘉,实无过错。轮到金首志陈述时,他沉痛责问:“爱国何罪?真理何罪?言者无罪!既然你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果非要说的话,首志只想说:我们法律被日本人强奸了,我不相信中华民国还有什么法律!”金首志的这番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旁听的报人连声喝彩。法官们不得不高喊肃静肃静,还警告金首志说:“请注意,你的表现决定审判的结果”。庭审持续了两天,经过合议,首席法官有气力地宣布:判处金首志监禁二年。

  靠着朋友的疏通,金首志提前一年出狱。走出监狱大门的金首志,难掩颓唐之色,他已无立足之地,无处安身了。内线人转来的消息说,日本“天津军”对他恨之入骨,打算给他颜色看看。金首志思忖,日本人肯定知道了他的身世,平津唐日本爪牙遍布,去了定是死路一条。三十六计走为上,悄悄举家出走。

  火车缓缓起动了,难忘的城市渐渐驶离视线。胡秋月并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临窗而坐时,却不禁悲从中来,眸子里透出凄苦迷离的神色。一个人离开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必然要留恋,而留恋不过是一块玻璃,无论怎么擦拭,都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光泽。许多往事争先恐后涌入心间,理不清那些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其实她什么也没有想念,没有想念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件事情,只是想让回忆在一瞬间把自己淹没。记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伤感的,都需要尘封,留给岁月,以便地老天荒。胡秋月安慰过丈夫,却无法安慰自己。也许是命中注定,嫁给金首志就等于失去了轻松的人生,和他一起生活就是选择了颠沛流离。对着天边朗朗的明月,她曾温柔地依偎在他的怀中,也曾希望他只不过是一介凡夫,能与她一起过着男耕女织、清风叩柴扉的平淡日子。但是她比任何人都明白,那不过是个梦想,可望不可及的奢望。

  第二十七章(2)

  关外是“满洲国”的属地,月台上戒备森严,随处可见手牵狼狗持枪荷弹的宪兵。山海关车站设置关卡,旅客出入都要严加盘查。金首志发现,进关的“满洲”旅客排起了长队,不分男女老少,胳膊一律被刀划开口子,再涂抹上紫色药水。金首志备觉奇怪,连问为什么,无人吭声。直到出了车站,才搞清这是“留记号”:如果往返的间隔短,胳膊上的伤疤明显,就说明不是探亲而是“走私”,将予以罚没。金首志叹息连连,换车去了锦州。

  金首志一家得到了老部下陈鉴修的热情款待,他们在那里小住了几天。此人开有一爿洋车行,白白胖胖的,一看就知日子过得宽裕。陈鉴修原是骑兵旅的营长,有一年私贩烟土事发,理应受到军法惩处,因金首志的庇护,得以死里逃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自然要殷勤侍奉。锦州的风声紧得厉害,动不动就搜捕抓人,显然非久留之地。部下颇为难,吞吞吐吐地说:“旅长,锦州是虎狼之窝啊。”金首志是聪明人,早瞧出了眉眼高低,就说:“鉴修老弟,我得走了。”陈掌柜的过意不去,就将金首志一家转移到锦西老家去,说是躲一段时间再说。陈家老宅气度不凡,上房里摆的是红木桌椅青花瓷器,阔气得叫人眼晕。陈鉴修的父亲是锦西有名的财主,有车有马有地,宽宅大院,接纳他们一家不在话下。不过,在财主家度日并不轻松,见老财主一脸冰霜,金首志心里不踏实,决计要走人。

  金首志想到了夹皮沟,想到了严秀姑。一年前经多方打探,得知威镇关东七十载的严边外一家已经破败了。据说是严家的后代因投资铁路破产,金矿和土地都抵押给日本“满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