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虎魂 第117章

《虎魂》第117章

作者:年志勇 字数:3058 书籍:虎魂

  安城县实行统制配给,成年人每月6公斤高粱米,少年4公斤,幼儿2公斤。对普通城镇居民来说,吃糠咽菜都是幸福生活,饿到忍无可忍之际,惟有吃“满洲馒头”,靠橡子面充饥。贫民百姓身穿更生布衣服,这种衣服只能穿十天半个月的,不能淋雨水更不能洗,一见水衣服就散花了,无论怎样,乡下还是要比城里好混些。为了活命,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在山林遭到破坏之后,日本人开始封山育林,新种植的人工林禁人出入。虽如此,乡下人还是可以捉到小鱼小山雀什么的,各种各样的昆虫成了美味佳肴,形形色色的虫子被烧着吃烤着吃煎着吃煮着吃,蚂蚱、蟋蟀甚至蟑螂,野蚕以及蛘蜡罐儿,享用一切可以捕捉的高蛋白。秋天时,老虎窝的男女老少出动,去河边湿地采撷草籽儿。柳津河沿岸的低洼地带,密密匝匝地生长着水稗草,草儿的顶端挺立着籽穗儿,在秋风里摆动,样子与麦子很类似。水稗草的草籽连鸟儿和小鸡都不屑一顾,如今却珍贵无比。各家各户收集草籽,大袋小袋地运回家,用磨碾碎,筛去粗糠皮,掺进苞米面里当粮食吃。长期吃野菜树叶,人们浑身浮肿,老远一看很胖很丰满的样子。

  橡子是柞树的果实,柞树满山遍野地生长,秋天来临时,微黄带绿的橡子从枝头坠落,铺满了山野。小孩子喜欢将橡子用线穿起来,像佛珠一样挂在脖子上。橡子是美丽的,宛若一枚枚纽扣光洁温润,又仿佛晶莹翠绿的玛瑙。当它作为食物时,便粗砺狰狞得难以描述。橡子面蒸出的窝头,红淤淤的铁锈色,涩得卡在嗓子眼儿难以下咽,要伸长脖子使劲吞咽。掺了高粱米面的橡子面叫“混合面”,实在难以下咽,就掺上野菜土豆去吃。难吃的总比没有强,吃“混合面”有危险,吃多了便有丧命之虞。橡子面很正规地被做成各种面食的形状,有人甚至还会将其细加工成凉粉,红晕晕又颤巍巍的食品。饥饿的嘴巴艰难地将橡子食品吞噬掉,腹部充溢着饱满而温暖的感受,有人会缅怀起油炸糕之类的美味,足想到精神恍惚。橡子面极难极难消化,就和吃泥土差不多,简直是胃肠中的一次旅行,这旅行以困难开始,以痛不欲生的排便为终。大便干燥,遗下带血,解手时常拼出淋漓冷汗,橡子面憋死人的消息根本就算不上啥新闻。

  赵家大院的景况远不如昔,也难保证每餐吃到粮食。课本上说日本是满洲的姐姐,日占的朝鲜也是满洲的姐姐,满洲作为妹妹的妹妹,地位之低下显而易见。满洲人只配吃粗粮,粳米白面猪肉不是满洲人所能受用的。可如今普通日本人吃粳米也要掺上高粱小米等杂粮,粳米更加珍贵,长于种植旱稻的朝鲜族有少量配给,而满洲人绝对不许吃白米的。有人在报纸上撰文说满洲人的肠道不适合消化粳米,言下之意是满洲人吃粳米属于资源浪费。满洲人吃粳米就是经济犯罪。有位倒霉的商人乘火车,不巧感冒发烧,呕吐物里出现了粳米饭粒,被乘警抓了现行,送进了思想矫正院。小张铁匠的媳妇怀了孩子,想白米粥想的厉害,小张铁匠便下屯去舅舅家借了一把粳米,稀罕巴碴地装在口袋里,口袋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紧紧掖在棉袄怀里头。时近傍晚,老远就望见了甘署长立在城东门洞,在老虎窝,甘暄的身影谁人见了不心惊肉跳?小张铁匠吓得直哆嗦,手里悄悄解开小口袋,边走边将粳米偷偷漏到地里,这一刻他想脚下要是雪地就好了,白雪能掩盖掉白米,可是佝偻的身影简直是欲盖弥彰。甘暄快步迎了出来,拿刀鞘抵住了他的胸脯,小张铁匠紧张得满头冒汗。

  第三十九章(2)

  “站住!”甘署长瞪着眼,说:“你咋鬼鬼祟祟的呢?”

  “粳米,啊不粳米。”小-张铁匠不打自招,“俺媳妇……”

  署长咧嘴笑了:“就你那熊样,还想吃粳米?”

  小张铁匠更加害怕了,脑壳点得像啄米虫,“我不吃,我不吃”。

  甘暄伸手拽出了小口袋,厉声道:“你他妈的还不快滚?!”

  小张铁匠如遇大赦,一溜烟儿地跑了。

  转眼就是中秋节,甘暄胳膊肘倚在桌子上发呆,他忽然想起了锁在卷柜里的米口袋。难得清闲,甘署长却觉得有些怅然,冷不丁闲下来,叫他不自在了整整一下午。作为乐意负责的“满洲国”警官,他不习惯于无所事事,但是中秋节里,他想歇息歇息了。看着天色将晚,甘暄便想回家,见四下无人,便偷着将粳米倒进猪腰子形状的饭盒里,粳米落进饭盒发出轻微的声响,这声响让甘暄备感紧张。粳米是罚没物,理应上缴才是,但是甘暄舍不得。在搁了半年之后,决意将粳米带回家给老婆吃。离开警察署时,甘暄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不和日本指导官打招呼。甘暄认为越小心越容易惹麻烦,还是不说为妙。出了大门,才想起马兰回娘家了,便转身向东街走去。

  月亮如一团正在凝结的冰凌,将寒意洒满饥馑中的满洲大地。赵家大院的闲杂人被打发了,大人们努力忍住咳嗽,凑着耳朵说话,声音压得很低。三儿媳连玉青抱起孩子,将奶头塞进了婴儿的嘴里,生怕小儿哭闹。白米香喷喷的气息氤氲开来,这气息飘忽而辽远,令人痴迷勾人魂魄。韩氏不声不响地在灶坑口烧火,她身穿蓝底白碎花夹袄,土绿色的裤子,衣服洗得有些褪色,显得很陈旧。她坐于小板凳上,呼哒呼哒地拉着风匣,炉火映红了女人有些松弛的面孔。灶房门窗禁闭,气氛肃穆,让赵家老幼心怀敬畏,大家垂手默立,看金氏小心翼翼地将粳米饭盛进饭盆里,呼吸变得沉重。这时有人在敲大门,声音显得格外突兀,空气仿佛凝固了。片刻,甘暄听出来是日本人在叫门,确切说是用拳头擂门板,语气急促:“甘君的,甘君的。”甘暄的脸色煞白,不由分说地将一盆粳米饭倒进泔水桶里。

  老虎窝新来的日本指导官叫土部正义,他接替前任鹫野次郎。甘暄与日本人共事多年,却不晓得日本人也过中秋节,而且参照中国的农历。日本人称中秋为“月圆节”,每年有两次,即农历八月十五和九月十五,这两天家家都要吃栗子和葡萄,用当年收获的新米制作月饼,用瓜果米团等供奉月神。月圆之时,老虎窝警察署指导官土部正义形单影只,他取出珍藏的清酒“菊正宗”,端详良久。圆月皎洁,清光冷冷,土部正义忽然有哭的念头,乡愁在拍击心扉,激溅起朵朵浪花,这真是无法派遣的寂寞啊。土部正义想找人说几句话,老虎窝小街有七八百口人,思来想去的只能去找甘暄。土部急不可耐,一路小跑来赵家大院,他要请甘署长喝酒。土部正义压根儿就没进院的意思,笑容可掬地在门外等待甘暄。甘暄的焦虑飞到爪洼国去了,亲热地挽着指导官的胳膊走远了。赵家老幼虚惊一场,恢复镇静的赵金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泔水里捞出饭坨,而后反复用清水冲洗,捧到鼻子下闻味,老女人背驼得很厉害,眼眶里隐隐闪动泪光。赵前手里的拐杖敲了敲地面,说:“什么鬼年月啊。”

  土部正义的伤感,让甘暄颇有所共鸣。现今各乡村警察署做指导官的日本人多为“在乡军人”,即退役军人重新应招,此类人员年龄偏大,且拖家带口。不过也有少数年轻人系入伍体检不合格者,抱着来淘金的念头来满洲国的,刚刚被调离的鹫野就属此类情况。其实论薪俸待遇,日本军官警官的收入很优厚的,除了薪俸以外,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国外劳作津贴”,一个日本尉官的收入要高于满系中校的工资。清酒也醉人,三杯酒下肚,土部正义的目光模糊起来。酒后出真言,难得日本人透露心思。甘暄得知,土部正义的老家在千叶县,两个孩子都留在本土,男孩正在读士官学校,女孩在念中学,老婆身体多病。他每月薪水四百余元满洲国币,至少要省下三百元寄回老家。

  十几年来,甘暄头一次发觉日本人的脆弱。日本人的彬彬有礼往往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习惯,当日本人不再骄横时,竟然猥琐得难以形容。甘暄知道,即使朝夕相处,也和日本人难做朋友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极少外露,而土部正义算是个例外。流露出真情实感的土部正义,变得婆婆妈妈的了,思乡的情绪已将他牢牢包裹起来,说着说着就哽咽了,委屈得简直像个孩子。此刻,他不再是堂堂的日本指导官了,不可一世与他毫无瓜葛,他失声痛哭,鼻涕眼泪流的老长老长。甘暄无语,一边吸烟一边观察他。土部正义黑黑瘦瘦的,一副邋遢落魄的样子,衬衣袖口磨得泛白,领子乌黑,警服的衣襟开线起毛,马裤已经十分陈旧。很显然,眼前的日本人把制服津贴也寄回去了,克俭如此,岂有仪容体面可言?惊奇感过去之后,剩下只有深深的厌烦。在漫天的秋霜里,甘署长心里猛打一个寒颤,后背上的寒毛耸立起来,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凄凉笼罩心头。

  这时,有位小警士匆匆走进来,报告说李云龙他爹死了。甘暄没好气,说死就死了呗,有啥可大惊小怪的?小警士陪着笑,说:“署长,明天还不得随份礼儿?”

  第三十九章(3)

  安城县被四平省命名为模范县,因政绩突出,县长闫连壁获“和平建国”勋章。闫连壁一直和日本副县长的关系不错,副县长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任,而他一干就是三年多。在现任副县长中村眼里,闫连壁为人周全,谨慎能干,加上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因此深为信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