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李鸿章 第24章

《李鸿章》第24章

作者:高阳 字数:2842 书籍:李鸿章

  醒来神情清爽,醉意全消,正好与孙子卿、刘不才去商谈正事。

  ***约略讲完前半段的经过,朱大器才提到他在泰和馆独酌之时,所筹划好的办法。

  “我在想,如今最保险的一条路是海道,难得金山卫亦是海口;我们为啥不用沙船?”

  这真叫顿开茅塞,孙子卿和刘不才不约而同地失声赞叹:“有道理!”

  “只为上海跟金山卫太近,没有想到大海,只在内河上动脑筋,反而钻入牛角尖了。”

  朱大器说:“走海道又快、又省事。我们只要一条沙船,郁老大不能不帮这个忙吧?”

  孙子卿对海上的情形,比较熟悉,细想一想,用沙船亦不是没有困难,不过困难是可预见的,也是可以克服的。自己估量一下,总有七分把握,便不肯说什么为难的话,扫了朱大器的兴致,点点头大包大揽地答道:“这方面归我来办。”

  “原是要请你出面。我已经在泰和馆定了一桌席,后天中午在你这里开,该请些什么人?你决定。”

  “请客是一定要请的。不过,小叔叔,我想还是我跟你两个人出面,刘三叔是陪客。客人呢,郁家父子、郁家老大的帮手万福全。此外还要请老杨,不过老杨是有功名的,请在一起,对郁老大不便,只好另外请了。”

  “老杨”是指“大记”的老板杨坊。他现在的“功名”是“记名道”,会同华尔管带“常胜军”,如果请客有他,自然该奉为首座,这一来委屈了郁馥山,即所谓“不便”。朱大器了解孙子卿的用意,但不了解了为何要请杨坊?

  因此他开口动问:“老杨?跟这件事有没有关系?”

  “当然有。”孙子卿说,“要打通他这一关,郁老大的沙船才肯出海。这件事牵涉到英国跟法国的海军,我想拜托老杨打个招呼。事情我有把握,请放心好了。”

  “那我就不管了。”朱大器转脸对刘不才说:“跟陈世发打的交道,本来没有十分把握,做到哪里算哪里,所以有些话也不能说得太实在。现在不同了,我们可以拿事情跟陈世发敲定。他要的军火,我们可以包运到,请他到时候在海口接,这是我们这方面对他的义务。”

  陈世发的义务呢?拿来一箱字画古书抵作枪价,自不待言,再有一项,就奇书网电子书是“以枪换人”了。

  “三爷,你不妨老实跟他说,运枪的路子是从我这里得来的。我有家眷在嘉兴,请他想办法接到金山卫来,洋枪卸岸,人就上船,在他不是惠而不费?”

  “好极了!”孙子卿大赞:“小叔叔做事,真正爽快而精明,这样一条船办好两件大事,干净痛快,确实好打算!”

  刘不才也大为兴奋,拍胸脯担保,一定可以说服陈世发如言照办,同时表示,需要提早动身,因为跟陈世发说定了,还要赶到嘉兴去接朱家眷属。

  朱大器认为不争在这一两天,过了后天再走,也还不迟,而刘不才不以为然,除了接眷以外,还怕去迟了夜长梦多,陈世发那里会有什么意料不到的变化。

  他的想法也不错,但难处是沙船究竟能不能派出去,到底还在未定之天。到此地步,关键落在孙子卿身上,只待他一言而决。

  “郁老大的沙船,一定有的,就算我们的面子不够,只要请五哥出来说一声,郁老大也一定要卖帐。不过沙船出去要不出毛病……”

  “老孙,”刘不才异常关切地问,“你说,会出啥毛病?如果会出毛病,大器这走马换将的一计,岂不是完全落空?”

  “刘三叔,你不要心急,我话还没有完。”孙子卿转脸对朱大器说了实话:“我要请老杨吃饭,打他的招呼,就是为此。

  最近的局势,大有变化,恐怕你们还不大明白,等我讲给你们听。“

  原来从恭亲王当政以后,英法两国对中国的态度,大不相同。一方面因为宫廷政变成功,肃顺、端华、载垣这所谓“三凶”被诛,政局已经稳定;另外一方面也看出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斗权之争迭起,不成气候。为了维持在华利益,而且恭亲王又肯和睦相处,那么,支持官军,打击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最符合他们本国利益的打算。

  因此,英法海军会同美国公使蒲安臣,决定武力保护上海、宁波的租界。上海方面除了设立“中外会防公所”以外,开了年更由英国海军提督何伯提议,主张英法军队合作,肃清嘉定、青浦、松江的太平军,交给华尔的洋枪队去守。这个提议虽无下文,但英法军队帮助常胜军大败太平军的慕王谭绍光于浦东的高桥,却是事实。同时,英国外相已谘请海军大臣,正式下达命令给何伯,防守上海及其他有条约关系的口岸,不准让太平军占领;并以军舰保护长江的英国轮船。

  “要当心的就在这里,英国军舰现在经常在吴淞口外巡逻,如果认为沙船可疑,自然就要拦住检查;上船一看,全是洋枪,还不扣船?”

  “啊,我懂了,你早不说!”朱大器点点头说:“在郁老大,一条船是小事,追究起来,安上他一个资敌的罪名,那就倾家荡产有余。这件事,我们要好好商量,不可以害人。”

  “就是这话,”孙子卿说:“我已经打算过了;这要托老杨,看有什么办法,能不让英国军舰检查?”

  “如果是自己人,当然就不必检查。我想,是不是可以弄一面常胜军的旗子挂起来,英国军舰一见,就不会找麻烦了。”

  “对,这倒是个办法。”孙子卿说:“我相信跟老杨一定商量得通。”

  孙家每天中午要开两桌饭,主、客杂坐,有时朱姑奶奶也毫不在乎地夹在一大群男人中间,这天她忘记交代,专为刘不才另开一桌,此时想起再关照时,刘不才怕耽误功夫,坚持不愿,只得作罢。

  这两桌人,“吃闲饭”的居多,由于男女主人慷慨好客,所以菜肴丰富,而且备酒。酒杯在手,少不得有些闲话,其中有一个是孙子卿的广东同乡,相貌生得既怪且丑,凸额、塌鼻、阔口、炸腮,大家叫他“马骝仔”;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此人的绰号,名副其实。

  马骝仔酒量好,谈锋健,谈的是太平天国的近况。据他自己说,几个月前去过一趟“天京”,因为他跟萧家骥一样,在英国轮船上,当管事,这条船在金陵下关泊了半个月,他也进过好几次城,耳闻目击,有许多内幕是外人所不知道的。

  其中有两件事,刘不才最感兴趣。

  一件是谈“天王”学道的教师,是个英国人,早年在广西传教的牧师罗孝全。他在前年秋天,方始由上海经苏州到“天京”,洪秀全大表欢迎,封为“天义”,这是六等“世爵”中的第一等。

  罗孝全不但封爵,还授了官,官拜外务大臣,辅佐“干王”洪仁?,就住在干王府中。洪仁?原来也是基督教徒,当过教会的职司,还教过西洋教士的中文,跟罗孝全本应该相处得很好,哪知不然!去年十二月为了一件小事,两人大起冲突,罗孝全的性命几乎不保,后来是逃到英国军舰上,方始脱难。

  同时又有个英国牧师福禄华,用中译的姓,称为花牧师,特地到“天京”去考察教务,认为洪秀全的宗教信仰,与基督教的教义,大不相符。回到上海与罗孝全谈起来,两人的看法相同,花牧师便在英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太平基督教不合正道论”。罗孝全起而以文字响应,痛诋“天朝”人物,又说太平军妨碍商务,蹂躏地方,既不为中国人所欢迎,亦伤外国人在华的利益。

  再一件是谈石达开。他自从内讧出亡,预备远征四川,自立基业,由安庆渡江,经建德入江西,一路为官军追击,于是由江西到福建,复由长汀回赣南,经湖南入广西,咸丰九年九月,在桂西庆远府停了下来,所部分驻附近各县。其地土瘠民贫,粮食不足,一下子来了十几万人,百姓大起恐慌,而饥兵乏食,士气不振,同时又觉得石达开屡战屡败,宗旨不明,不像是个能够成王称霸的英雄,所以部下纷纷开小差,石达开亦无力阻止。那种情况,仿佛当年刘邦封了汉王,经栈道入南郑以后的光景,只是石达开不如刘邦有萧何,又有韩信,命运就不大相同了。

  在庆远住了八个月,新任广西巡抚刘长佑,率领蒋益沣的湘军,开始进攻,石达开站不住脚,由广西一退云南,再退西康,部下只剩得一万多人,势穷力蹙,已无能作为。这两件事,在刘不才非常有用,可以用来策反陈世发。

  因此旁人听过丢开,刘不才却很仔细地问了好些话,不厌其详地打听这两件事的细节,直待马骝仔词穷,方始罢手。

  这一下不免耽误了功夫,所以一离了饭桌,顾不得休息,便忙着动身。坐的船是孙子卿所安排,极其可靠,由小王送他上船,分手之前约好,十天之后,沙船出海,小王一定亲自到金山卫送信联络。

  ***就在刘不才离去不久,吴煦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朱大器,说有“紧要公事商洽”,请他即刻“惠临一叙”。

  这封信来得很突兀。因为朱大器与吴煦虽是小同乡,但只有私人的过从,从无公事上的交涉,而况还是“紧要公事”!心里估量着是否跟孙子卿与杨坊所谈的事有关?如果猜测不错,最好先等孙子卿回来谈一谈,免得接不上头。

  因此,他自己便不出面,请朱姑奶奶派人跟送信的人答话,说他此刻不在孙家,大概傍晚可回,一回来就会将吴煦的信交给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