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处世与礼仪 第336章

《处世与礼仪》第336章

作者:佚名 字数:3066 书籍:处世与礼仪

  因此,只有在竞争中自立、自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能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没有竞争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

  但是,个人的竞争性要能够正常发挥,同时必须发展群体意识,积极与他人协作、互助。竞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力求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和合作精神。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鼓励和支持,情绪安慰及紧张后的娱乐,在交际和协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着人们强烈的协作愿望和行动。

  从另一方面看,个体的竞争也必须以促进群体的协作为条件。如果竞争妨害群体的协作,削弱或破坏群体的发展,这样的竞争不但不能促进个体完善、社会发展,而且必然成为社会腐败、个体堕落的因素。因为个体只有以正当的目的、正当的手段,以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才能有利于群体的联合与协作,那种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争胜斗强,就是常言所指的“害群之马”。

  这种又竞争又协作的人生状态能否实现?理想的模式固然难说。但在经验生活中,这样的典型还是有的。一般来说,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个体与群体并重、竞争与协作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日本人,不仅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竞争取胜的精神,而且同时又非常注重集体意识,善于合作与协调。

  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现与自我克制统一的性格。美国历史学家埃德温·赖肖尔赞扬日本人无疑比多数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体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团体生活中形成了这方面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强调指出,日本人具有浓厚的个人意识,在把个人从属于集体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仍然保持着强烈的个性意识,顽强地表现自己,积极奋斗,干劲十足。

  据说,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这话显然是说中国人有个人竞争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于集体协作,去发挥协作和整体的力量。这话有偏颇,也有道理。

  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是墨守陈规,不敢改革;一个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乐,不求进取。要树立起竞争观念,就必须破除知足常乐的旧观念。所谓“知足常乐”,就是满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乐。这种处世态度,并不只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种保守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中国春秋时代的老子宣传“无为而治”,提倡“知足”、“知止”、“无欲”、“不争”。他认为人生在世如能满足自己的所得,如此不争,不但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和愉快,而且还可以免遭屈辱和灾祸,即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只有知足知止,无欲不争,才能长乐久安。显然,这是一种保守的、消极的人生哲学。

  首先,知足者的知足,不论是夜郎自大还是甘居中游,都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它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进步的内在要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生也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不知足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学习、劳动和工作中,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总是看到不足、以成绩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积极进取,就会不断达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得到安乐和幸福、生活的经验证明,“乐”不在于“知足”,而在于“不知足”;

  知足者常忧,不知足者常乐,这才是人生的逻辑。

  其次,“知足常乐”这种处世哲学的背后,隐藏的是狭隘的利己主义打算。它所追求的快乐,是个人“知足”之乐。这样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对生活的不满、妒嫉,甚至对人生失望。因为这种追求和满足的只是一个“自我”,如果这个“自我”不能满足,那么仅有的一点得意和快乐就会转化为痛苦。

  当然,指出“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的狭隘和片面,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讲知足。知足还是不知足,要看具体情况。在一定意义上,“知足”也可以使我们今昔对比,更加珍惜今天的进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质享乐欲望的不知足而贪婪和堕落。但是,决不能离开自强、进步谈知足。对于“不知足”也要作具体分析,并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种好高骛远、贪得无厌的不知足,同消极的自私的“知足”一样,也会破坏正常的、积极的竞争和协作。

  在人生过程中,正确地对待竞争,必须注意同他人的联合和协作,在联合与协作过程中,既要有“改为天下先”的勇气,又要注意把个人的作用同群体的力量结合起来。要竞争,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要在竞争中取胜,要克服轻慢心理,要看到竞争者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既不要大意,也不要惧怕强手而怯步;要有不畏强手,绝不示弱的精神和拼劲。当然,不示弱,也要根据实际对比力量,不能盲目自信,盲目轻慢对手,以致作毫无把握的竞争。人生的积极竞争,是在共同幸福,进步前提下的友好竞争。这种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竞赛,既要有求胜、成功的强烈愿望,又要搞好协作、协调、以正当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竞争,以利于共同进步和共同事业的发展。

  也许你知道S·胡洛克这个人,他是美国第一流的音乐经纪人。他跟艺术家们打了二十年的交道:查里亚宾、伊莎都拉·邓肯、拔夫洛华,这些都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家。胡洛克先生告诉卡耐基:“我跟那些明星们接触所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同情,同情。对他们那种孤癖、固执、暴躁,甚至有些不通情理的怪脾气同样需要同情。”

  他曾经担任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查理亚宾的经纪人达三年之久。这位男低音风靡大都会歌剧院,但他的脾气很怪,象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孩子;用胡洛克先生的话说:“常常令人头痛。”

  有一回,查理亚宾在要上台演唱的那天中午,突然打电话给胡洛克。他说:“我的喉咙不舒服,象一块生的碎牛肉,今晚不能上台演唱了。”胡洛克先生这下可急坏了,但是,他没有同他争吵。他知道这样做只会把事情弄僵。于是,他马上赶到查理亚宾的旅馆,一见面就表现得十分同情。“怎么啦,可怜的朋友?”他很忧伤地说:“你的感觉怎么样?如果你不能演唱,我想应该把这场演唱会取消。这只不过使你损失一两千元而已,但是跟你的名誉比较起来,这算不了什么。”

  这时,查理亚宾叹口气说:“五点钟你再来一趟吧。也许那时候我的嗓子会好一点。”

  下午五点钟,胡洛克先生又赶到他的旅馆,仍旧是一副十分同情的姿态。他再度坚持取消演唱。查理亚宾又叹了口气,他要胡洛克过一会再去看看他,也许那时他会更好一些。

  七点三十分,这位男低音终于表示同意登台演唱了。因为他得到了同情,他不能使胡洛克难堪。

  胡洛克对卡耐基说:“在那种情况下,同情他,是使他走上舞台的唯一方法。”

  人们需要同情。同情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感情基础。

  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那不算什么;如果你拥有一颗富于同情的心,那你就会获得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

  因此,如果你想让别人接受佻的思想,和你更好地合作,不要忘了这一信条:对别人的想法和希望表示同情。

  谈判不仅仅是参与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而且是智慧和耐性的竞赛。签订任何一个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磨出来的。办任何事都需要耐心,谈判作为一门复杂系统的工程,更需要忍耐。

  日本有不少人是世界上著名的谈判专家,被称为谈判高手。他们谈判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耐心,对许多问题绝不会立即作答。有一次,日本一家航空公司就引进法国飞机的问题与法国的飞机制造厂商进行谈判。为让日方了解产品的性能,法国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各种资料一应俱全。谈判一开始,急于求成的法方代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翻译忙得满头大汗。日本人埋头做笔记,仔细聆听,一言不发。法方最后问道:“你们觉得怎样?”日本代表有礼貌地回答说:“我们不明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法方代表焦急地问道。日方代表仍然以微笑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法方代表看到一切都要前功尽弃,付之东流,沮丧地说:“那么……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日方提出:“你们可以把全部资料再为我们重新解释一遍吗?”法方不得已,又重复一遍。这样反复几次的结果,日本人把价格压到了最低点。日方抓住法方代表急于达成协议的弱点,以“不明白”为借口,施以拖延战术,迫使对方主动把价格压下来。

  所以,一项谈判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成。除了命名用谈判技巧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任何公平可行的时间去理解它,适应其中必然包含的新事物新概念。当我们摒弃旧有的东西接受新鲜事物时,会有很大阻力,所以要最后接受新鲜事物,必须给别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理解。

  没有耐心是办不成事的,更不用说办大事。在谈判中,具有耐心,善于使用拖延战术,将使你在谈判之中占据主动,然后在适当时机答应对方一项条件,则更容易达成协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