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化宋 第316章 你想要的

《化宋》第316章 你想要的

作者:九州月下 字数:2828 书籍:化宋

  大越国人的离开,并没有带来丝毫的影响。

  他们订购的那三套设备包括训练培养的工匠,立刻便落到了另外的州府,当地大户和官府都没想到会遇到这种天降大饼,还私下里悄悄摆了皇钞,祭拜感谢陛下保佑。

  赵士程既然从那些订单上看出不对,便也让人问责了廉州的知府。

  但随即,他发现了一点问题。

  整个岭南的官吏,都是不太优秀的那批——倒也不是说真的不优秀,但自古以来,岭南之地的官吏都是犯官,准确地说,是在朝廷里犯错后,贬斥到那里的。

  中原的官吏,生活在温带的普通人,被派到岭南那种的热带亚热带去,在这种缺医少药的年代,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按官府给的记录,岭南的官吏死亡率非常高,死亡原因绝大多是因为疾病。

  这样的情况下,就基本不要指望这些人苏轼那样到哪都能“此心安处是家乡”做出一番成就了,能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不摆烂就不错了。

  因此,赵士程需要提高岭南官吏的地位,最简单办法就是多提拔那里的官吏,不能让他们以为自己是被流放边疆,将来还是有前程的。

  这可是个顶复杂的工作。

  但却绝对不能少,将来广州必然会成为整个南洋的海运中枢,拥有了足够的政治经济地位,才能拥有镇住南洋一干小国的能力。

  如果小国们不服……

  赵士程看了一眼地图,要知道越南等地曾经从秦朝开始就是中原的国土,只是在五代十国的乱局里才脱离出去,如今已经有些家底的他,是可以考虑把那片土地收回来的。

  不过,现在他要解决的,不是已经基本平定的外患,是越来越麻烦的内部问题。

  因为,每一次的工业发展,都不会全是好的一面。

  机器的每一次轰鸣,高炉的每一次点火,燃烧的,不只是黑金血液,还有凡人的血肉。

  -

  十月,江南的双季稻米收割,他们十条船编为一纲,沿着大运河,送到了繁华的汴京城。

  大船来到城外时,引来许多小孩们的围观。

  每纲船为首的拖船上,都冒着滚滚白烟,拖船两侧有两个巨大的水轮,哄哄的机器鸣响中,船轮缓缓转动,掀起一长串的水花,拖动着身后十艘吃水甚深的粮船。

  “哇,快看,大轮船来了!”有小孩子伸出脏脏的手指,大声喊着。

  “大轮船可厉害了,能拖好多的东西!”

  “听说大轮船是活的,要吃东西!那里的人会给船里喂石碳吃,大船就会自己动起来!”一名小孩子挥着手,比划着铲煤的动作。

  “我娘亲说,要是晚上不早点睡,大轮船就会过来吃小孩子!”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孩立刻补充自己听到见闻。

  “那是吓你的!”一个略高大的小孩骄傲地道,“我叔叔就在大轮船上喂石碳,他可是神霄院的士子,就你,连船都上不了,还想被吃?”

  “那你上去过吗?”小孩们立刻便汇聚起了一个中心。

  “我、我虽然没上去过,但是叔叔给我说过了,在船上每个月有十贯的月钱呢,每天都有肉吃,”小孩骄傲地道,“我以后也要去开大船!”

  其他小孩子也讨论起来:“我要去当大官!”

  “我要去当大将军,像岳将军、李将军那样!就能分到一套内城的大屋子!”

  “我要去做织坊的管事,有穿不完衣服。”

  他们讨论着未来,直到一个小孩子突然问道:“授衣假要过了,你们的课业做完了么?”

  瞬间,原本激烈的讨论安静下来,热闹的气氛也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提问的孩子遭到

  了周围小伙伴的剧烈批评。

  ……

  天渐渐黑下来,京城的东郊三十开外,白氏正陪着慈恩所的管事姑娘考察新的学舍。

  这片地方并不安宁,所以李姑娘带了三个高大的帮随。

  在东郊,因为土地便宜,有一处镇子便成了工坊的聚集地。

  而大宋京城人口十分地多,许多城郭户因为各种问题破产后,便会举家迁出,在东郊寻一处便宜的宅子,暂时安家。

  这十来年京城物价平稳,十年生育,人口便又增加了许多,生活不易,他们在京城东郊找活,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贫民窟。

  来这里的还有附近的州县前来讨生活的人,他们没有没有多的钱入住的正常的房子,便大多在郊外用木头和草盖一个窝棚,有的人情况好转一些后,便会想办法离开这里,但也有人长年得不到改善,便就这样住下来了。

  按理,这里应该污水横生,道路狭小,难以下脚。

  不过,被朝廷十分重视的“硝田管理所”可不会放过这种地方,凡是能产“人硝”的他们都不会放过,乱倒污水会给重罚,而这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公厕,要不是有人看管,厕所必然会被人占着当房子住。

  “就建这里吧,”李姑娘来到一处低矮的棚区,“这里是工坊必经之路,取水也要经过此地,送孩子过来也方便些。”

  白氏也赞同:“是如此,能建好,便是一件大善事。”

  京城的工坊太多,许多的妇人平日也会寻些活计,会将孩子们寄存在街坊中的某些妇人院里看管,但这种地方并不安全,常常有小孩子越狱出去玩,当然也就会出现各种意外。

  年初的时候,京城出了一个大案,有一个妇人以“帮着看管小孩”的名义,在收钱之后,带着七八个孩子消失无踪,若是以前,贫民区的少掉一些孩子,也不会闹得多大。

  但如今京城的报纸行业发达,被一个颇有名气的小报追踪报道,引来热议,这事瞬间大了,闹上了开封府。

  虽然后来破案了,但找回来时,这些孩子都被乞丐帮买去,做了采生摘割的行当,救回来时大多已经已经肢体残缺,一辈子算是毁了。

  皇帝为此惊怒,不但严办了罪犯,还掀起了一番“从严打击帮派恶霸”的行动,整整半年的时间,京城的大小帮派几乎都被从上到下撸了一遍,引得无数人拍手称快。

  随后,陛下专门从国库中拨款,要求慈恩所在贫民较多的地方,建立一些小学,这里每个孩子只要很少钱就能入学,也不要求教什么特别深的知识,把十岁以下孩子放在这里,让父母能抽出一点空闲就好——十岁以上孩子在家里已经算半个劳力,不会送到学校的。

  这半年来,他们已经建立了三所学校,如今正在准备第四所。

  李姑娘又看了远方的冒着白烟工坊,微微皱眉:“听说新开那家工坊,工钱又是抵着陛下定的底线开的,还要工人付一份饭钱,这不是钻着空子扣人家的工钱吗?”

  白氏轻轻叹息:“没法子,这织户如今是越来越多了,布价贱了,前些天,一家工坊关门了,有一个妇人带着孩子跳了蔡河。”

  京城人太多了,没有土地,又没有活干时,是真的会饿死的。

  她们慈恩所偶尔会施粥,但一口薄粥又怎么抵得过一份稳定的、能赚钱的活计。

  “那些卖布的,就不能卖去高丽交趾么,”李姑娘抱怨了一句,“布价贱了,人又买不起,工坊又不能停,停了就没活。”

  “陛下不是已经公布新法了么?”白氏安慰道,“可以机器和货物做抵押,从钱庄里贷些款子出来,而且还收购了新布,做为一份俸禄折算给诸位朝官。”

  不只如此,因为京城的人口太多,工坊太集中,陛下还专门

  从各地收拢布价信息,免了布匹的过桥税,有效地把这次麻烦给平息下去。

  因为这事,朝廷吵成一片,过桥税是大宋的工商收入大头,税官在桥头,只要是货物过去就收税,虽然只是免了布匹一项,但这头一开,以陛下的心思,说不定便又会想着减免什么税收呢?

  李姑娘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她掌管慈恩所久了,习惯所至,总是看不惯人受苦。

  她叹息一声,道:“还是先看看要拆哪些棚子吧。”

  几人考察了周围的棚户,问题不大,棚户中的几口人家都愿意收钱搬走,不过他们没有地契,需要官府重新过来丈量土地。

  忙碌大半天后,天已经全黑了。

  李凝靠在车窗上,托着下巴,看着远处许多工坊点起了灯火,让这蔡河两岸,像是有无数星辰落下。

  其实也还好,官家是一位好皇帝,虽然心狠了些、小气了些、要求高了些,可在他治下,天下已经好些年没闹饥荒了,以前荒宗在位时,几乎每年都有一地要闹灾,不是江南就是西北,要么就是河北、京东。

  听说黄河容易决堤的河道处退还了许多田地,河北路的很多人都迁去了两湖开垦,发放种子和两年的口粮做安家费,这样花费,以前朝廷怎么可能拿出来?

  京城的织坊在经历过一次麻烦后,按官家指导,不再比拼低价,而是开始寻找不同的印花染色、织造方法,还有人开始改进机器,看能不能让成本再低一些。

  大宋的变化真的好大啊。

  听爷爷说,他那前半辈子的五十年,变化都没有官家当政这六年来的大。

  要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李凝遮住唇,轻轻打了个哈欠,又忍不住贪婪地看了一眼官道,这时,一辆由两匹挽马拖曳的铁轮车从钢铁铸成的道路上经过,后方还多拖了三个车厢,明明是很沉的货物,两匹大马却是游刃有余的模样。

  多美的天下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