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夜幕下的哈尔滨 第13章

《夜幕下的哈尔滨》第13章

作者:陈玙 字数:3049 书籍:夜幕下的哈尔滨

  现在罗世诚显然是要拿这把剑作为他会武术的见证。使王一民奇怪的是:这个第一次走进他屋里的罗世诚,是怎么知道这墙上挂着宝剑的呢?从这把剑又联想到这两个学生竟然找到了他的住处,这是从谁口中打听到的?想到这里他就对面现狐疑之色的罗世诚点点头,笑着说:“看起来你们下的功夫还不小呢,不但对我跟踪、盯梢,还打听到我的住处,连我屋子里的摆设都探听出来了。”

  反应灵敏的肖光义听到这里连忙摇头摆手说:“哎呀,王老师,您可别冤枉我们,跟踪确实跟了,这也是您逼出来的,您在学校里不肯跟我们谈嘛。至于其他情况,我们从来也没下功夫去打听,是罗世诚听人说的。”

  王一民的眼光移到罗世诚的脸上,这双锐利的目光像要穿透罗世诚的心。罗世诚狐疑的眼光没了,脸又涨红起来,他猛然往起一站,激动地说:“王老师,您的住处我早就知道了,但是我知道您不大愿意让人到这里来……不到不得已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这样做的。”

  “今天我们俩把您跟没了。”肖光义接着说,“想和您谈谈的心情又特别迫切,所以经我们俩再三研究,才找上门来。”

  “我知道我们来了以后,您一定会问我们听谁说的。”罗世诚说到这里更加激动地把手按在前胸上说,“请王老师相信我们两人,我们把您看成是我们的恩师,像慈父一样的恩师。我们不会做任何不利于您的事情,我们猜想您可能是那抗日最坚决的共产党,我们盼望您是,那样我们就和您更亲了,因为我们是……”

  “因为我们是热爱祖国的青年!”肖光义赶忙接过来说。因为他想起他们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时候的誓言:不许向任何人泄露团的机密。当他们还没有最后证实王一民是共产党员的时候,怎么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呢,哪怕是救过自己性命的人也不行啊。

  罗世诚由于过分的激动,和对敬爱的老师的无限信任,险些把不应该说的话说出去。经肖光义又一点他明白了,忙点点头说:“对,因为我们热爱祖国,痛恨日寇。我们知道您的心和我们是一样的,当您给我们高声朗诵杜甫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著名诗句的时候,我们看见您的眼睛是湿润的,从那时候起,我就准备把心交给您了。在‘纪念碑’前,您的突然出现,使我们感到非常惊奇,过后我和肖光义俩曾经反复研究:您是无意中遇上的吗?是‘路遇不平,拔刀相助’吗?怎么会那样巧?又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是后半夜,已经半夜一点多了。”肖光义急忙纠正他说,“您怎么会在后半夜出来闲逛呢?”

  王一民听到这里微微一笑说:“你们不要忘了,那里是火车站。我要去接一位客人,从我住的这个地方到火车站不是要经过‘纪念碑’吗?”

  “您可以作这种解释,可是巧得太不能让人相信了。”肖光义说。

  “您不愿意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我们也不多问了。”罗世诚又用手按着前胸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不能公开告诉人的事情。例如我是怎么知道您这住处的?甚至屋里原先挂口宝剑我都知道。我明白老师一定急于想了解是谁告诉我的,但是我诚恳地向王老师说:我现在还不能说,我不想当任何人说。”

  “这是真的。”肖光义忙证实说,“他当我也没说。他有好多事都不愿当人说。我和他这么好,可是连他家住在哪里都不知道。他家在本市,却在学校住宿,从来也不让我上他家去。”

  “哦,是这样啊?”王一民注视着罗世诚。

  罗世诚的脸阴沉下来了,他点点头说:“对,我不愿让人到我家去,我也不想说明原因。但是,请王老师相信我和我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个老画匠,一生贫苦,没做过一件坏事,和中国所有的善良老百姓一样,他对日本侵略者也是极端仇恨的。”

  王一民从罗世诚那深沉的眼睛和诚挚的感情中感到了他的真诚。他深深地点了点头以后,就转了话题。他向两个学生讲了他对时局的看法,指出日本侵略者必败的前景。但他着重讲了斗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嘱咐他们一定要戒骄戒躁,百倍警惕,不能件之所至,任意而为。他批评了他们对他的跟踪。他仍然没有讲他的政治身份,只是说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他们已经结成了战斗的友谊。

  肖光义和罗世诚又像在课堂上听他们的王老师讲课一样,认真地听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课本,没有讲义,也不能记笔记,只能记在心里,深深地记在心里。

  9

  塞上萧原本姓萧不姓塞,因为生长在长城以外的塞北,就把发表作品时候的笔名写为塞上萧,表面的意思就是在塞上有这么个姓萧的,实际含意当然比这还要深刻些。这名字乍听起来有些别嘴,可是作品发表多了,叫开了,反倒把真名真姓挤没了。有些著名作家不都是这样吗?有多少人能记得高尔基原名叫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呢。外国名字一长串不好记,中国名字只两三个字,总算好记吧。但不是也有人不知道鲁迅叫周树人,茅盾叫沈雁冰,老舍叫舒舍子吗?

  塞上萧是个年纪尚轻的作家,当然不能和这些名震寰宇的大师相比。成就不能比,事理却相通。不但生人不知他姓萧,连原先称他为小萧的熟人也改称他为老塞了。从小萧到老塞,经历了多少人世间的变迁哪!

  塞上萧的家是吉林市有名的大资本家。人们一听资本家这个词儿,很自然就联想到洋奴。买办,穿西服,坐流线型小汽车,甚至下馆子都得吃西洋大菜,生活完全是欧化的资产阶级——布尔乔亚了。资产阶级比起封建地主来当然是一洋一土。可是且慢,拿这把尺子去衡量上海的资本家还差不多,东北的资本家就大不相同了,尤其是塞上萧他家这资本家,竟“土”得和封建地主差不多。且看他家开的那些五花八门的买卖吧:油房、烧锅、当铺、绸缎庄……买卖开的可真不少,竟没有一个能和现代化联系起来。这些买卖的原始雏形大概在春秋战国那时候就可以找到。他家这买卖古老,人也古老。塞上萧从私塾到中学都得穿长袍马褂,戴红帽疙瘩的小帽头。就和那日酋玉旨雄一下火车时候的那副打扮一模一样。现代日本官僚穿上中国老式服装,使人觉得非驴非马;十几岁幼小儿童,穿上大人先生的衣服,更显得滑稽可笑。而且塞上萧又不是个老实孩子,顽皮劲一上来,竟忘了这身不能乱跑乱动的“礼服”。有时弄得衣服大襟扯开线,有时红帽疙瘩被同学揪下来了。他家本想把他打扮成个体面的少爷,他却经常弄成个瘪三样。家里老一辈的一研究,认为这都是少不更事,没有娶妻生子的缘故,于是,就在他十二岁那一年,给他定了亲。十六岁刚一过,塞上萧的父母就张罗着给他娶亲。

  娶亲的仪式完全是老式的,而娶来的这个媳妇和这仪式也完全一致,搭配得非常协调,就像从苏州园林那圆圆的月亮门里走出来一个古装女人一样。这位新娘不但梳着油光光的疙瘩髻,插着亮晶晶的碧玉簪,而且在鲜红的裙子下边还露出两只像锥子一样的尖尖小脚。这脚小得真真有三寸那么大。脚越小,流下的疼痛泪水越多。这姑娘为裹这双小脚已经流了一缸泪,而在以后那凄凉的日子里,流下的泪水一缸也装不尽呢。

  那时满清政府已被推翻,民国已告成立,裹小脚的女孩子已经逐渐少了,尤其在东北的吉林。吉林是满族人聚居的地方,满族女人是不缠足的。汉族人在满族这个健康风俗的影响下,缠足的本不多,有那缠上的也马马虎虎,像鲇鱼一样,刚有个尖头,是象征性的“小脚”。民国一成立,一些人又都放开了,变成“民装改造”。这样一来,剩下的小脚就很少了,尤其像塞上萧媳妇这样小而又小的小脚,全吉林也难找出一份。从这也可以看出,塞上萧家封建到什么程度,无怪乎连一处新兴的买卖都不开设呢。

  塞上萧的婚姻完全是父母包办的。定亲时他还不大明白,结婚时也朦朦胧胧。他媳妇虽然脚小,脸盘可不小。宽敞的脸上,长对大眼睛、大鼻子、厚嘴唇、大耳朵。她十八岁,发育的已经比较成熟,所以整个人是比较胖大的。而比她小两岁的塞上萧却长得又瘦又小,十六岁的男孩子正是发育的时候。这一胖一瘦,一大一小的小夫妻显得那么不像夫妻。但是塞上萧的父母对这胖大的儿媳妇可很满意,他们认为这是副非常富态的福相。而且在这高大身材的衬托下,脚就显得更加小。这也正是塞上萧的父母觉得最漂亮之处。漂亮可是漂亮,却带来一个很大的缺陷,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头重脚轻。站在那里,总保持不住平衡,脚得不住地移动,就像踩着一副高跷一样。

  塞上萧结婚这一年,正念中学二年。他开蒙念书并不晚,但是头四年念的都是私塾,光念五经四书了,对算术、自然、地理、历史等一点没学。尤其算术,连阿拉伯数字都不认识。到五年头上,由于大势所趋,他父亲这顽固堡垒被时代潮流冲击得守不住那些经书了,才无可奈何地送他上了官学,按年头一排,他被送进了高小一年级。往课堂一坐,学国文他觉得太浅,学算术却像鸭子听雷,一窍不通。他父亲为他专门请了一位教算术的家庭教师,但是不行,人家都学小数点了,他才认1 、2 、3 、4 ……累死也撵不上啊!于是只好降级了,从高小一年,一直降到小学三年,这才算勉强跟上课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