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深圳不说爱 第12章

《深圳不说爱》第12章

作者:晓昱 字数:3006 书籍:深圳不说爱

  生死是如此无常,只怕很多事来不及做了。

  不要再对那个爱你的女人说,等我两年,把所有的事做完,就好好爱你;不要再对父母说工作太忙,今年就不回家看他们了;不要再对自己说,等我赚够了多少钱,我再来享受生活;也不要一再推迟向友人的忏悔,更不要再像那位网友向自己的恩师深深地追悔……

  一切,只怕来不及。

  以为我们有长长的一生,一切都来得及,其实,我们有的只是现在,这一刻。

  电梯里的浮世绘

  几天前,赴一饭局。席间有一个刚到深圳工作不到一周的北京姑娘,话题自然在北京与深圳两地展开。不知怎么后来饭局演变成了深圳人对北京的批判会,从气候到服务,最后居然连电梯也没放过。

  北京的电梯独具一格。有些民宅的电梯一角是这样的,一张迷你小桌,一个装有浓茶的大玻璃瓶,一个永远织着毛衣的看电梯大妈。北京电梯的角色显然更加多元化,有时更像是

  街坊邻里的新闻办公室,大妈是集采编播于一体的新闻工作者,谁谁生了,谁谁吵架了都可以从这里听到。如果你是该楼住户,大妈是除了你家人以外最了解你的人,你的作息规律、饮食习惯都尽收她的眼底,就连某天那个被你领回家的异性也没逃过她鹰一般的眼睛。而做为一名访客的滋味也不好受,像我这样打扮得花枝展招的女子,大妈看我的眼神总是意味深长的。我一直搞不懂北京的电梯,专人管理,是电梯性能有问题,还是北京人觉悟有问题,或者只是给下岗工人一个再就业的机会?

  在北京这样的情景你一定不会陌生,临近十二点,人们在酒吧或牌桌上玩兴正酣时,有人神色紧张频频看表,然后歉疚地说,对不起,我得先撤了,否则赶不上电梯了,仓惶离去。因为俺们伟大首都的电梯到点是要“睡觉”的。一次,我们开车送一赶电梯的哥们回家,此人一路念叨着,还有十分钟了,五分钟……电梯要关了,我可住十五楼啊。开车的朋友一路飞驰,连红灯也不等,只见一黑影直冲车头,众人一片惊呼。得,那晚,哥们确实没爬楼,大家都在医院呆着。

  还听说过一件发生在北京电梯里的“惨剧”,话说某出版社领导在电梯里遇见一靓女,文人自古多风流嘛,于是忍不住多瞟几眼,结果被人痛打一顿,尤其针对那双不安分的眼睛。奇Qīsuū.сom书

  把北京的电梯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研究样本没有歧视之意,只是因为它的典型性。不过,即使自由开放如深圳,电梯的气氛也总是有些许尴尬。人们所有的情绪在踏进电梯的那一刻全部收起,脸上要么没表情,要么就是一种表情——漠然。如果你问电梯里人们通常会把眼光放在哪里,十个人可能有九个回答,第一是变化的数字,第二就是自己的脚或别人的脚。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人们突然失去了直视的勇气,失去了对生活的轻松。而在国外旅行的日子里,在电梯里与陌生人相遇,无论男女老少,他们总会冲你微笑,跟你Say hello,Lady first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所有在另一空间里平常的东西在电梯里却变得微妙起来。一次,一位清瘦的摄影师和我等电梯,正历数胖男人的种种不是,电梯门打开。摄影师继续大放厥词:“胖男人就像热带鱼一样,只知道不停地交配,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电梯里只有三个女孩,她们的脸唰地红了,再也不肯把眼光从脚尖抬起来。

  我一直幻想着在电梯里有某种浪漫不期而遇,而越来越多的电梯经历告诉我,在中国,它还只在电影和小说里。

  篇三:城市的上半身

  爱恨交加标签时代

  在我们的生活里标签无处不在。我不知道人家国外怎样,除了对那个叫福塞尔的人印象比较深,至少本国喜欢划分阵营的习惯有些年头了。那些阶级斗争年代的事不说了,说些轻松的。比如电影,导演现在好像已经到第七代了,演员好看的叫偶像派,反之叫实力派。比如经济,也有海归派和本土派。比如生活有小资和BOBO……

  在生活里,你也随时会因为某些言论被贴标签,上次写了篇《嫁个有钱人》,不过是想

  讲讲人应当真实面对自己对财富的渴望而已,不料在网上一贴,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立时被贴上拜金主义的标签,有人甚至痛心疾首高呼:千年女性的悲剧。“李清照如此,连一生之水(我的网名)也如此……”拜托啊,从来不拿什么人做标准,也别拿我做别人的标准好不好,吓死人的。当年贴标签会给某些人带来杀身之祸,这年头扼不了命,也多少会扼杀些真诚和个性吧!

  乱贴标签有其可怕之处,可有标签的日子也生出许多乐子。《格调》刚出时,比着那里的各种标签我兴奋地对前男友说,我比你有格调,你看,你喜欢吃甜食,还喜欢喝可乐。整天开着电视,连广告都不放过,我就只喜欢新闻和体育节目。男友一直不语,末了只得意地来了一句:“我记得你挺爱吃冰激凌的?”我略作搜索,迅速找到座标,翻到那一页,可我只喜欢吃香草味的呀!

  标签是这样的层出不穷,这样的令人目不暇接,如果你很久不看报纸,不上网,可能就被现在那些标签遗弃了,像我。被现在的所谓新左派、新主流、新民主主义、自由派之类的东西搞得晕头转向,这些新新词语最近开始屡屡出现在我们书吧的谈话中。有一天,刚写了关于当前影响中国的四种力量的某报首席名记也做客本吧,本来我对此话题毫不感冒,可看男人们谈兴正欢,也来了兴致,天真地向名记打听划分标准。听了个七七八八之后,名记还以为我要发表什么高见呢,可我只是急切地问,那我属于那派啊?名记略一思考,算自由派吧!我又问,那你是哪派的?我那派离你那派有多远?满座哗然。

  所以我们有时候被标签纷扰、对标签批判之余要学会对标签和它们的制造者抱有一种感激之心。想想吧,像《新周刊》这样著名的标签供应商,尤其每到年底,泡制那么多的十大容易吗?没有他们,枯燥的生活哪来的谈资;没有他们,迷惘的生活哪来的榜样。而且我们又何尝不是标签的制造者和推波助澜者呢?

  标签之于人们,像一本星座书或是那些算命人的话,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在每一种标签的暗示下你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东西。这说明,人天生是喜欢一些欺骗的。标签之于人们,像一个你不甚满意的爱人。你一边讨厌它,一边又离不开,在就这样爱恨交加着过了一生。

  也许你是想逃离的,却发现你只是用一个新的标签取代了旧的标签。如此往复,宛如某种宿命。

  从小资到BOBO

  最早关于标签的记忆是在童年,在母亲实验室里,试管们整齐地列在木架子上,一张张写着奇怪符号的小纸条贴在上面。当然,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标签,区分一种液体与另一种液体。看到那些标签我就涌起一种偷换它们的冲动,当然是幻想,仅仅。

  现在,我母亲不往试管上贴标签已经多年,这个社会里却多了很多喜欢贴标签的人,也多了很多喜欢依照标签生活的人。这些标签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还快得日新月异。

  先谈风头正劲的标签“小资”吧!就连我们书吧的收银小姐那天也很迷惘地问我“晓昱姐,小资到底是什么东西啊?那天我们听一个男的说女歌手很小资,我们几个讨论了半天也没明白。”我一时语塞,只草草地对她说,:“小资啊,就是指小资产阶级!主要是讲一种生活情调和生活方式。”她依然一脸困惑,我一眼瞄到书架上刚到的《小资情调》如释重负,你先读读它吧!

  那上面一准会告诉她关于小资们的种种标签,读小说迷恋读张爱玲、杜拉斯、村上春树,哦,最近改成了卡尔维诺;看电影钟情于欧洲艺术片,听音乐要听爵士,喝咖啡要喝蓝山。酷爱旅游,向往自由;看到下雨就伤感,小小年纪就怀旧。早期我没向往过小资称号,但也没抗拒过它。可越来越多的标签令人沮丧,更令人沮丧的是我一项项套下来,居然觉得颇吻合。可张爱玲是大学时就读的,《情人》是多年前在北大的地摊上淘出来,村上春树是在朋友家的书橱里翻出来的。那时少数人由于偶然产生的喜欢现在演变成满大街的滥情。而开了已经快两年的书吧,现在俨然已经成了全城小资的圣地。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本杂志上这么诱导读者来着。“每当夜幕降临,小资们就想起了物质生活书吧……”其实,我喜欢的一个关于小资的标签是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狂热就像一根XX,动不动就硬了起来。”当然,也会很快就软了。

  关于标签我很困惑。比如是先有小资还是先有标签,有人自在地活了多年,可有一天活法被人贴了个标签。而有人把标签当教科书,模拟了形式也就拥有了精神吗?……大标签下是否还要有小标签,小资也要细分,喜欢DV的白领算小资了吧,可为什么在书吧看DV却只喜欢喝免费的冰水?还有,标签是否制造了假象?如我,按标签所指本俨然以小资自居了,可那天某资深撰稿人采访完我之后诊断道,你的想法根本不同于那些小资,啊?那我也得像成龙一样问:我是谁了?又及,标签会随着时间贬值吗?以前贴小资标签是夸你怎么现在就成损人了?被人追着说:“你才小资呢,你全家都小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