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王牌大间谍 一、不识字的老翁

《王牌大间谍》一、不识字的老翁

作者:过街鼠 字数:2773 书籍:王牌大间谍

  热,潮湿的闷热。

  原本凉爽的江风,也屈服于这热魔,沿不算宽阔的坡形水泥防浪堤,逐步加温,吹到人身上,早已没有了初始的舒适感。

  岸边,沿江公园内的防护林里。

  一位看着上了年纪的老人,睡眼惺忪。糟糕的天气,打断了他的午睡。

  他从吊床上,缓缓坐起,用脚把掉在地上的书,划拉到身边,慢慢的,他俯下身,很吃力的把它从地上捡起。

  书是新的。从书店被这位老人买回来,一个多星期了,书里的蝌蚪文汉字,还没有见过自己主人的样子。

  我乃烟波江上客,是个不识字的老翁。浪花里一夜飞舟,睡断几多烟愁……

  书本里的一段文字,很隐晦的表明老人的身份:一个经历了风浪,忘却了烟愁的不识字老翁。

  书本的封页上,落着一款印章:秋林——秋日枫林。

  在百家姓中,好像还没有秋字这个姓氏。没人知道,老人为什么给自己起了个如此古怪的名字。

  离老人不远的地方,传来很夸张的呼噜声,如果出自男人的喉管,不算稀奇,可它偏偏发自一个中年妇女的喉咙。中年妇女趴在公园的石桌上,头枕着双臂,在那酣睡。

  秋林老人原本想去叫醒她,后来还是决定,再等等。打扰别人的休息,是件很不道德的事。不道德的事,他不愿意干。这是老人的原则。

  妇女身边大腿粗细的樟树干上,悬挂着十几个各式型号的吊床。在她的周围,每相隔几步远,相邻的两棵大树之间,绑挂着五六个铺开了的吊床。这些,都是属于中年妇女的。她是这些吊床的主人。当然,她不愿意这种主、物关系维持得太久,她希望以最快的速度,使这种关系发生转移。

  她是生意人,靠得就是这种关系的转变,维持自己的生计。

  看着女人看着都遭罪的睡觉模样,老人曾经劝过她,为什么不在那些绑好的吊床上,舒适的躺着睡。女人的回答让秋林老人咀嚼了良久。

  她说:如果客人知道吊床被自己睡过了,就不好卖了……

  等到女人醒来,老人走过去,将一元钱交到她手里。这是他和女人商量好的:押金。每天离开后,女人会负责把老人的吊床帮着收拾好,带回去,第二天还在老位子替老人绑好,等老人来。这一元钱,是她的辛苦费。

  和女人道完别,夹着书,老人缓缓的向自己的租住房走去。两者相隔不远,也就是十来分钟的路程。当然,这是以老人的行走速度计算的,一般人,还用不了这长时间。

  下午三四点钟,正值职工下班高峰时间,进了居民小区大院,迎面碰到的街坊,都主动和他打招呼。看得出,他的人缘关系很好。虽然,他不是本小区的原住户。

  在这里住了也有将近两年的时间。

  日常打过交道的街坊邻居,对秋林老人的评价,就是一个字:爽!

  老人爽到什么程度,每个街坊邻居心里,都有一本明细账。

  从他搬过来以后,这座临江小区内,居民家中的红白喜事,不管是他认识不认识人家,份子钱肯定到位。而且,只要他们家中有事,都能看见老头忙碌的身影……

  刚开始,他这样做,还弄的人一头雾水,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这么一个和自己素不相识的人,凭什么要送份子钱,还要出力忙活别人的事情?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有钱没处使,有劲没处用吗?问他原因,老头也就淡淡的一笑,说:远亲不如近邻,多一份关心,就多一份照应。人和人之间,不能因为楼层高了,防盗门防盗网装了,就生分了。

  也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人都听得明白,而且还不是老人的原创,被许多人说道了几百上千遍了,耳朵早听出了厚茧了。

  老人刚开始说这话时,听的人,也没有太当回事,听听也就过去了。后来时间久了,看着秋林一直是这么做的,也就开始认真思索起老人话语里的含义……特别是有好几次,看着老人拖着病泱泱的身体,为事主家忙前忙后的身影,有更多的人,开始认真对待老人的话了。

  先开始,有些好心的人,看到秋林老人,在素不相识的人家里帮忙,一边观望,一边劝老人注意身体,别累坏了,不值当。看到老人对自己的话只是点头笑笑,表示谢意外,并没有停下手中伙计的意思,实在是有些看着过意不去了,也就主动上前,帮老人搭把手。

  累是有些累,可是事后,事主的真挚谢意,也确实让这些好心人,心中热烙烙的,很有满足感。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意义,终于尝试着体验到了……不知不觉中,这样的好心人,热心人,在小区内渐渐多了起来……原本在一起居住了上十年,还不知姓什名谁的街坊,由陌生,变成了熟悉,再演变为朋友、知己。

  有事您言语。

  原本只是脱胎于春晚小品的一句客套话,在最近一两年里,逐渐成了小区居民之间的行为准则。

  正是因为有此基础,五个月前,小区居民办了一件轰动这座老工业城区的事。

  那天一大早,秋林老人就找居委会干事,说小区里一位儿女在外地的孤老死了,要他们赶快去看看。

  居委会办事员说头天晚上还看到他遛街,不可能。后来禁不住老人的反复央告,跟着去了。到了那名孤老门口,看见门窗紧锁着,敲门没人应。问邻居,邻居说没看见老人今早出门,这才警觉,找来管段片警开了锁,发现老人果然死在了家里。

  老人的儿女在外地,身边没有亲属,而且还没有单位,靠儿女的支助和社保救助金过活。这可怎么办?!在办事员犯难的时候,秋林老人说了句:我来!就开始组织人操办起老人的丧事。

  秋林也没有找什么人,就是和几个邻居说了几句,没多大功夫,小区里的居民全部动了起来。办手续的办手续、开证明的奔证明、忙治丧的办治丧、搭灵堂的搭灵堂……小区内居民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半天时间内,就忙完了所有事情。然后在楼栋门口,搭起了长棚,摆起了桌椅,支起了炉火,就在露天底下,围坐在一起,办起了流水席,给老人守夜。而所接待的所谓‘亲人’,全部都是小区内的街坊邻居。

  在商讨如何承接老人办丧事所需的费用时,众人接纳了秋林的主意,就在灵堂门口摆放一个大的捐款箱,来的人,也不登记礼金,多少表示一下心意就行,如果款项出现不足,剩余的部分,秋林老人自己出。

  话一传开,捐款箱每天都有人排队挨个往里面投钱,流水席整整摆了三天两夜,三天时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受了一把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的滋味……

  真让人值得回味!

  出殡那天,大大小小的各式汽车,四五十辆,在大街上排起了长龙,浩浩荡荡的阵势,惊动了沿途的居民,刚开始人们还以为是在为哪位高官权贵办丧事,后来一打听,知道是小区居民。自发的在为一个孤老办丧事,没人不说这个小区的人,仗义,有情分!

  等到老人的儿女从外国外地赶回来时,老人的丧事已经办完了。听到周围人的传闻,看到秋林递到手上,街坊邻居赠送的,刨除开销还余下的份子钱,几个儿女感动得扑倒在地上,长跪不起!向在场的街坊邻居逐一感谢!那场景,让围观的人,如今提起还记忆犹新。

  对着秋林交给他们手中的六七万礼金,几个儿女私底下一合计,决定在小区门口,塑一座功德碑,以彰显街坊们的仁义。请示了居委会,取得同意之后,一座宽一尺五,高六米的青石碑,耸立在了小区门口。

  小区人的仁义美名,在最近两个月内,在其他社区,广泛传扬……渐渐的,原来的小区名,逐渐从人们中的脑海中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小区的新名字——仁义小区!

  更为奇特的是,这个原本远离商业中心区的小社区,现在的房价,日益看涨,已经达到了市中心闹市地段的房价水平!而且,还有价无市,原本想换新房的小区居民,都不愿意动心思搬走了。想住进来的人,又没有什么房源,房价价格还有进一步炒高的趋势……

  回到自己租住的一室一厅的小房里,秋林开始做饭。晚饭很简单,一碗白米饭,一碟咸榨菜。

  他这种饮食习惯,曾经有一段时间,被小区居民反复说道。他对自己太抠!这种抠,同时还附带着另一个‘坏习惯’:老头很少接受人的宴请。许多时候,忙完事主家的事情之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时,很少能找到他的人影,就是被捉住,请上了桌子,也是一碗白米饭,一点青菜就完事了。

  这不是在打人的脸吗?是不是我们买不起适合您老人家口味的饭食?有人曾经借着酒劲,逼问老人。老头嘿嘿一笑说:没什么原因,我吃斋!

  话说到这份上了,还理论什么。只是在后来,再请老人吃饭时,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单独给老头准备一碗斋饭。虽然麻烦点,但至少心安!老人也就不推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无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