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梅次的故事 第56章

《梅次的故事》第56章

作者:王跃文 字数:2959 书籍:梅次的故事

  不要再说上海人了,人家要是知道了,会找我们算帐的。” 下了高速公路,汽车在山谷间行驶。

  山势较缓,不像南方大山那么陡峭;山上也不怎么长树,北方的生态太脆弱了。

  谷底有小溪流过,水量不大,自然不会淙淙有声。

  却见很多城里的轿车奔这里而来。

  在朱怀镜看来,这里的景象多少有些苍凉意味的,却是北京人眼中的山野风光了。

  吴弘望着窗外,说:“怀镜,你看见长城了吗?

  ”

  朱怀镜和舒天都朝窗外看,果然遥见烽火台、城堞沿着山尖和山脊蜿蜒,或隐或现,或存或毁。

  舒天倒抽了口气,摇头不止,说:“真是不可想象。

  ”

  吴弘笑道:“我是生意人,就想修这长城得花多少钱?

  如果当年也是现在这种风气,修长城得富了多少包工头?

  又得多少朝廷命官吃了红包倒下去?

  又会出现多少豆腐渣工程?

  怀镜,你见了长城第一感觉是什么?

  ”

  朱怀镜长叹一声:“我想到了权力的神秘力量。

  手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杖,一声令下,移山填海都能做到,何况修筑万里长城。

  舒天,你呢?

  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

  舒天不曾说话,先笑了起来。

  “我感觉真不好意思说,有些迂。

  望着这废毁得差不多了的长城,我忍不住就倒抽几口凉气。

  荡气回肠,就是这种感觉吧。

  苍凉、孤独、无奈等等说不清的情绪都奔到心头来了,鼻腔就有些发酸,几乎想哭。

  ”

  朱怀镜笑而不语。

  吴弘叹道:“不奇怪,舒天。

  倒回去二十年,我和你们朱书记可能都会有你这种感觉。

  可是到了中年,人就象披上了铠甲,刀枪不入了。

  进入暮年,人的精神、情感又会近老还童,变得多愁善感。

  有些人年轻时也许做过很多坏事,老了就慈祥了。

  ”

  朱怀镜说:“吴弘,我们这么随意扯谈,也蛮有意思,甚至有些哲学味了。

  由长城,又说到人了。

  舒天,这叫什么?

  是不是叫意识流?

  还是叫无主题变奏?

  吴弘说的让我想起有个退下来的老同志。

  自己在台上时,也许并不比谁好到哪里去,如今赋闲了,就一身正气了,成天骂这个不正派,那个是混蛋。

  ”

  说话间,主到了一家餐馆前,泊了车,大家下车四顾,都说是个好地方,餐馆简陋,就象古典小说里常写到的那种鸡毛野店。

  小溪正好从餐馆门前淌过,截溪为池,池内尽是尺把长的红鳟鱼。

  老板是位年轻先生,笑嘻嘻地出来了,敬烟待客,同吴弘很熟的样子。

  吴弘问大伙:“是不是先点了菜,有兴趣的就跟我上山看看长城,再下来吃饭?

  ”

  大家都抬了头,见那长城断断续续,逶迤曲折,起于山巅,没入深谷。

  见朱怀镜很有兴致,大家就都说去看看野长城,一定别是一番意趣。

  吴弘就点了菜,说好开饭时间,带了大家去爬长城。

  朱怀镜问:“这里农民一定很富裕吧?

  开这么个店子,一定很赚钱的。

  ”

  吴弘就笑了笑,说:“我们朱书记群众观点就是好,总想着老百姓。

  告诉你吧,普通农民,轮不到他们来开这餐馆。

  别看这个店子,其貌不扬,也是有根底的。

  你没有进去看,里面墙上挂的是这位老板同北京大人物的合影。

  ”

  朱怀镜问:“这位老板原来不是农民?

  ”

  吴弘说:“他原是北京某部里的干部,混得不错的。

  不干了,自己到这山沟里开餐馆。

  拿我们荆都话说,几年下来,赚肿了。

  ”

  朱怀镜说:“沿路很多餐馆,就没有一家是普通老百姓开的?

  ”

  吴弘笑道:“我也没有调查,不过我去过的地方,一打听,都不是一般人物。

  ”

  朱怀镜苦笑了一下,摇头不语。

  闲扯着到了山脚下。

  山势很陡,几乎没有路。

  有人不想爬了,但碍着朱怀镜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上山。

  山上没什么树,只有些低矮的灌木和荆棘。

  手没处攀沿,只得又手着地。

  靠山脚的长城早就毁得不见影子了。

  半山腰才有些残砖乱石。

  可爬得没几步,一个个早大汗淋漓了。

  满山松软的碎石,大家偏偏都穿着皮鞋,爬起来很吃力。

  朱怀镜笑道:“吴弘,你今天可为我们找了个好差事。

  ”

  吴弘却爬得最快,脸不红,气不喘。

  他回头说:“怎么回事?

  你们这么不经事?

  尤其是舒天,你最年轻啊!

  ”

  朱怀镜终于爬到了城墙上,吴弘坐在那里等他。

  朱怀镜也坐了下来,说:“要喘口气了,快不行了。

  ”

  吴弘说:“怀镜,你平时不注意锻炼吧?

  我们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一定要注意锻炼。

  ”

  朱怀镜说:“锻炼什么?

  早晨起来跑步坚持不了。

  ”

  吴弘说:“你要转变观念了,多参加些消费型体育锻炼,比方游泳、打保龄球、打网球等。

  只想着晨跑这条路,如果坚持不下来,就不锻炼了,这不行。

  我坚持每天游泳,每周打一次保龄球、一次网球。

  ”

  朱怀镜喘着气说:“吴弘啊,你不了解基层啊。

  我原来在荆都,还常常打保龄球、打网球。

  到梅次就不行了。

  屁眼大个地方,我朱某人走到哪里别人都认得,我去打保龄球,哪家球馆都不好收我的钱。

  就算我自己掏钱,也没人相信。

  弄不了多久,我只怕就会落下个外号,叫保龄书记。

  叫久了,就会被简称保书记,人们就听成宝书记。

  宝书记什么意思,你知道的,就是傻书记。

  我若真这样,的确就是傻书记了。

  ”

  “那你只有眼睁睁望着自己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

  ”

  吴弘笑着,凑过来耳语,“还有个办法,就是找个情人,可以消耗脂肪。

  ”

  朱怀镜摇头大笑。

  其他几位本已跟上来了,见朱吴二人又是耳语,又是神秘地大笑,就收住脚步,远远地望着他俩,也都笑着。

  只有成义可以少些顾忌,只停了一脚,仍追了上来。

  便总是朱、吴、成三人走在前面,舒天他们有意掉后一些。

  张在强和何乾坤走在最后,笑着笑着,脸上都有些说不清的意思。

  来北京几天,朱怀镜只是公务活动带上他俩,其他时候都把他们冷落了。

  城墙沿着陡坡向上走,砖石多松动了。

  朱怀镜便回头叫大家小心,一脚一脚踩稳了。

  吴弘又想照顾着朱怀镜一块儿上,又忍不住要表现他的健壮。

  他便爬上几步,又回头拉朱怀镜。

  朱怀镜偏不 让他拉,硬要自己爬。

  老同学在一起了,暗暗地争强好胜。

  成义爬得不是很吃力,毕竟年轻些。

  他不紧不慢地爬,嘴上说着小心,却也不好意思拉谁,只是客气地笑。

  好不容易到了第一座烽火台,朱怀镜喘得不行了,心脏跳得受不了。

  “怀镜,你一定要锻炼啊。

  ”

  吴弘说。

  朱怀镜知着,摇着头,半天搭不上话。

  头顶太阳正烈,好在风很凉爽,也不觉得太热。

  站了会儿,气匀了,朱怀镜才笑道:“今天才知道自己老了。

  ”

  成义忙说:“朱书记怎么就说老了,你正年富力强啊!

  ”

  吴弘说:“怀镜,你说到老的感觉,我最近也是越来越强烈。

  倒不是说身体怎么的了。

  四十多岁的人了生命处在巅峰期,自然就开始往下滑。

  眼看着老之将至了。

  我们在生意场上,就得硬邦邦的,来不得半点婆婆妈妈,或者儿女情长。

  可如今,钱虽赚得不多,怎么花也够了。

  就开始惶恐了。

  最近我晚上老是失眠,尽想些哈姆莱特的问题。

  ”

  “生,或者死,是个问题。

  ”

  成义笑得有些顽皮。

  朱怀镜却睁大了眼睛,说:“吴弘,你莫不是真这么傻吧?

  ”

  吴弘摇头而笑,说:“我当然不会这么傻,只是想想,有些形而上的意思。

  见多了一些人和事,很多东西就不相信了。

  怀疑的东西多了,最后就开始怀疑自己。

  做官的拼命做官,赚钱的拼命赚钱,都是为了什么?

  ”

  朱怀镜叹道:“是啊,看看这长城,当年费尽多少人的血汗?

  帝王们把它做自家院墙,是要永保家业的。

  结果呢?

  家业保住了吗?

  什么万世尊荣,什么千秋功业,什么永固江山,都是昙花朝露啊。

  所以啊,想想人间的纷争,名利场上的争斗,多没有意思。

  ”

  三位一时都不说话,抬眼望着蛇行而上的长城。

  长城往西龙游而去,遁入白云深处。

  朱怀镜拍城墙上的青砖,恍惚间觉得长城是个活物,它的尾尖正在西北大漠里迎着狂风颤动。

  “吴弘,我刚才琢磨到舒天说的那种感觉了,鼻子里有些发酸。

  这种时候,最能体会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感觉。

  ”

  朱怀镜笑得有些腼腆。

  吴弘就调侃道:“怀镜,陈子昂感叹自己孤独,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古唯他一人。

  你朱怀镜大概也是此类。

  ”

  这时,舒天他们上来了。

  舒天听了吴弘的话,就说:“弘哥,你是故意挖苦我们朱书记吧?

  陈子昂说得不是你这个意思。

  当时陈子昂是随军参谋,献出的计策没有被上司采纳,结果吃了败仗。

  他的意思是,古时候重用贤才的人肯定有,但他无缘见到;今后重用贤才的人肯定也会有,他也无缘见着。

  他说的' 念天地之悠悠' ,中间' 天地' 两个字说得是时空,或说是宇宙。

  时空如此浩渺无边,而他陈子昂却生不逢时,自然会怆然而涕下了。

  ”

  成义望望朱怀镜,说:“朱书记,你的秘书可选准了,水平真高啊。

  ”

  朱怀镜笑笑,很赞赏的样子。

  舒天谦虚了几句,又说:“陈子昂这种感叹,其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千年不散的心结。

  每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会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当然春风得意的人什么时候都会有,但在总体上知识分子都是生不逢时的。

  这是中国历史的惯常状况。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过治平之世?

  什么这个之治,那个之治,都是史学家们做的文章。

  ”

  吴弘说:“老弟这几句话我倒深有感触。

  中国人什么时候都在等,都在挨。

  心想只要挨过这一段,就会好的。

  结果总令人失望。

  ”

  朱怀镜笑道:“舒天越说越学问了,吴弘越说越沉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