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第188章

  [730] 直到战争结束以后很久,争论还是很激烈的。在比利时国内外,替利奥波德辩护的人为数都很多,他们相信他在与比利时军民患难与共这一点上,做了一件正确而光荣的事情。他们一再声称,他并不是作为国家的元首而是作为比利时军队的总司令投降的。

  到5 月27日,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比利时军队已经陷于绝境,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为了使英法军队可以脱身向南突围,曾英勇地同意延长自己的战线。比利时军队虽顽强奋战,但是所延长的战线还是迅速崩溃了。利奥波德也没有得悉关于哥特勋爵在5 月26日已经从伦敦接到向敦刻尔克撤退并尽量挽救英国远征军的命令的消息。这是一方面的论点,但另一方面也有他们的论据。他们说,比利时军队是由盟军统一指挥的,而利奥波德进行单独媾和,事先并没有与盟军协商过。有人替他辩护时指出:在5 月27日中午12时半,他曾打电报告诉哥特,他马上就“得被迫投降,以避免崩溃”。但是这位英军司令官正忙得不可开交,而且时常在移动,因此没有接到这个电报。他后来证实他是在5 月27日晚上11时以后不久才第一次听到投降的消息,发现自己“在伊普莱斯和大海之间突然面临一个20英里宽的缺口,敌人的装甲部队可以通过这里到达海滨”。至于国王的上级军事指挥官魏刚将军,则是在下午6 时以后从法国驻比利时大本营的联络官发来的电报中得到这个消息的。他后来说,这个消息对于他“像晴天霹雳,事先一点也不知道”。

  最后,利奥波德虽然身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在这个立宪民主的王国,是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意见的。他不论作为总司令或作为国家元首,都无权擅自投降。最后还是比利时人民通过了对自己的君主的判决,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就是一直没有请他从他在战争结尾时在那里避难的瑞士回来复位。战争结束后过了5 年到1950年7 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57%的票赞成他回来的时候,在群众中还引起了十分激烈的反响,几乎爆发了内战。他于是立即让位给他的儿子。

  不论对利奥波德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对于他的军队的英勇战斗却是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意见的——虽然也曾经有过不同意见。”5 月间,我曾有几天跟随莱希瑙的第六军团经过比利时,我亲自看到比利时人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顽强作战的情况,在德国空军残酷无情、肆无忌惮的轰炸下,或者当德国装甲部队企图截断他们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屈服过。对于这次战役[731] 中其他一些盟国部队,就不能这么说了。比利时军队坚持了18天,如果他们没有同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的北部军队一起陷入重围,他们本来是可以支持得更久的,何况陷入重围并不是他们的过失。

  敦刻尔克的奇迹

  自从5 月20日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突破盟军防线进抵海边的阿布维尔以后,英国海军部就根据丘吉尔亲自下的命令调集船只,为英国远征军和其他盟国军队可能撤出海峡上的各处港口做准备。非战斗人员和其他“用不着的人”立即开始渡过这个狭窄的海面前往英国。到5 月24日,我们上面已经谈到,北面的比利时前线已接近崩溃,在南方,从阿布维尔沿海岸向北猛扑的德国装甲部队,在攻克布伦包围加莱以后,已经到达距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阿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9 个师和法国第一军团的10个师都被夹在中间了。虽然在包围圈南端,运河、沟渠和泛滥地区纵横交错,地形不利于坦克的行动,但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的装甲军已经在海岸上的格腊夫林和圣奥麦尔之间主要障碍之—阿运河彼岸建立了5 座桥头堡,准备给盟军以彻底打击,使他们受到从东北方推进过来的德国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的夹攻,从而完全消灭他们。

  5 月24日晚上,最高统帅部突然发来紧急命令,这道命令是在伦斯德和戈林怂恿之下,不顾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的激烈反对,由希特勒坚持发出的。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一线,不要再向前推进,这就给了哥特勋爵一个意外的、重要的喘息机会,他和英国海军及空军都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伦斯德后来体会到这一点,他说,这个喘息机会导致了“战事中几个重大转折点之一”。

  德国在眼看就要取得这次战役中最大胜利的时候,怎么会发出这道难于解释的命令呢?下这个命令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负这个责任?这些问题在有关的德国将领中和历史学家中,曾引起过一场大辩论。以伦斯德和哈尔德为首的将领,把责任完全推在希特勒身上。丘吉尔在大战回忆录第2 卷中,为这场争论火上加油,他认为这个命令出自伦斯德,而不是希特勒,他引述了伦斯德司令部的战争日志作为论证。在一大堆互相矛盾、众说纷坛的证词之中,要弄清楚事实真相是很难的。在准备写这一章的过程中,作者曾写信给哈尔德将军本人请他阐明,不久就接到一封有礼貌的详细的回信。根据这封信和其他许多现在能够得到的证据,[732] 也许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平息争论,即使这不是最后的结论,但至少也是有相当说服力的。

  说到这道著名的命令的责任问题,不管伦斯德后来怎样辩解,他必须与希特勒分担责任。元首在5 月24日早晨,曾到伦斯德将军设在查理维尔的A集团军总司令部去过,伦斯德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国军队时使用。他还说,如果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缩得大小,就会妨碍空军的活动。停止前进的命令可能是伦斯德获得元首的批准以后立即发出的。因为据丘吉尔说,英国远征军曾截获到德国那天早晨11点42分下达那个命令的无线电报。希特勒和伦斯德当时正在开会。

  总之,那天晚上希恃勒从最高统帅部发出了正式的命令,这在约德尔和哈尔德两人的日记上都有记载。参谋总长极感不快。

  [ 他在日记里写道] 我们的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左翼,由于元首的直接命令,都将因此完全停止下来!消灭包围中的敌军,要留给空军去干!

  这个表示轻蔑的惊叹号表明,戈林参与了希特勒的决定,现在我们知道他的确是参与了的。他曾建议由他的空军单独来消灭被包围的敌军!哈尔德在1957年7 月19日给作者的信中举出了[733] 他所以作出这个野心勃勃、不自量力的建议的理由。

  在以后的几天中[ 即5 月24日以后] ,终于弄明白希特勒的决定,主要是受戈林的影响。陆军的迅速行动,对于这个独裁者说来,几乎变成了不祥的事情,因为他缺乏军事训练,毫不了解这一行动究竟有多少危险性和它的成功的可能性。他常常有一种忧虑的情绪,觉得会出现不利的情况……戈林很了解他的元首,因此就利用了这种忧虑情绪。他建议单独用他的空军来收拾这一个大包围战的残局,这样就可以毋须冒必须使用宝贵的装甲部队的风险。他提出这个建议……有一个理由,这个理由说明了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戈林的特性。在陆军一帆风顺的作战以后,他要为他自己的空军在这次大战役中取得最后决战的机会,从而在整个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哈尔德将军接着在来信中谈到了勃劳希契1946年1 月在纽伦堡监狱中同空军将领米尔契和凯塞林谈话以后,对他所作的一个说明。据说这些空军军官宣称:戈林当时[1940 年5 月] 对希特勒强调说,如果当时快要到手的战斗中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幺元首在德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这一情况,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由陆军来完成决战。

  事实至此已很清楚:希特勒在戈林和伦斯德的怂恿下,但遭到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竭力反对的计划,是让空军和包克的B集团军去扫荡陷入重围的敌军。B集团军谈不上有什么装甲部队,他们这时正在慢慢地把比利时军队和英国军队驱到海峡西南地区。而拥有7 个坦克师在敦刻尔克西面和南面的运河线上停止前进的伦斯德的A集团军却要在原地不动围住敌人。结果是,不论空军或包克的集团军都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5 月26日早晨,哈尔德在日记中愤怒地说:“从最高统帅部发来的这些命令真是莫名其妙……坦克都像瘫痪似地停在那里不动。”

  最后,5 月26日夜间,希特勒取消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并同意这样的意见:由于包克的部队在比利时进展迟缓和海岸附近运输舰活动频繁,装甲部队可以继续向敦刻尔克前进。但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太迟了;被围的敌人已经得到加强自己的防务的时间,一边抵御,一边开始偷偷地逃到海里去了。现在我们知道希特勒所以发出这个命运攸关的命令,也是有[734] 其政治原因的。5 月25日,据哈尔德说,这一天一开始,“勃劳希契和元首之间在包围战中下一步行动的问题上就发生了一次令人痛心的争吵”,他在这一天日记中写道:现在政治当局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认为决战要在法国北部而不应在佛兰德斯一带进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