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历史 第25章

  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李勣与浚仪人王伯当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隋朝令王世充讨伐李密,李勣多次拒战,以奇计在洛水两岸几次大败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大水,饥民遍地,隋朝赈给不周,每天饿死数万人。李勣向李密进言:“天下大乱,本是为饥。如果我们攻陷黎阳国仓,大事可成啊。”李密听计,派李勣带五千人,从愿武渡黄河掩袭黎阳仓隋朝守军,当日攻克,开仓招民众随便领粮,十天之间,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万人。

  一年多后,宇文化及江都弑隋炀帝,越王杨侗即位于东京洛阳,赦免李密诸人,封魏国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勣右武侯大将军,命他们一同讨伐宇文化及。李勣守黎阳仓城,宇文化及率军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勣从城中向往挖地道,忽然现身城外,大败弑君叛贼宇文化及。贼人解围而去。

  讲李勣,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为人,身先士卒,躬服俭素,号令严整,每战所得金宝都赐与手下将士,因此非常受人爱戴。在与隋军的交战过程中,威信日隆,号为魏公,他让祖君彦所作的《讨隋炀帝檄文》千古流传,辞采壮烈。后来,李密与翟让之间产生矛盾,两人手下都劝他们先下手为强,其间原委,皆是由争权夺利而起,不是简单的“地主阶级阴谋家杀害农民起义军领神”那么简单,而且翟让为人简单粗暴,其兄翟宽与属下又数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渐结怨。李密最后在众人劝说下决定除去翟让,趁宴请机会斩杀翟氏兄弟。由于李勣当时是翟让属下,也被乱兵刀砍剑劈,遭受重创。李密见到后马上制止士兵的杀戮,李勣免于一死。翟让另外的大将单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释而不杀。后来,李密又多次打败隋军,最盛时有众三十余万,各地割据的首领都派使请他为称帝,连李渊也不得不上书推戴,肉麻地称“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

  屡战屡胜之际,李密军士有粮而无饷银,军士渐怨,几次反败于王世充。其间李密手下有人谋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将计就计,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时出兵一举击灭。岂料天意弄人,王世充发军时,李密的侦察兵没有发觉,等整军将战时,王世充军队已经全军渡河上岸。李密见大事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马逃遁。本来李密想去黎阳李勣处,有人劝他:“杀翟让之时,李勣被乱兵砍伤差点死掉,他能不记仇吗?现在投奔他,靠得住吗?”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与王伯当投靠李渊。

  当时李勣全统李密旧境,东至于大海,南至于长江,西至汝州,东至魏郡,一时间未有所属。不过李勣是真义士,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现在我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派使臣上表。

  唐高祖李渊听说李勣有使人来忙召见,一见只有给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详细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认为李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马上下诏封李勣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并封其父李盖为王,为李盖固辞,于是封为舒国公。下诏遣李勣部统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

  李密归唐后,从前在信中对自己亲热过份的“老哥”李渊相待甚薄,只拜光禄卿的散官。不久,唐朝听说李密降于王世充的旧将纷纷离心,就派李密前往黎阳招降旧部。心怀怨望的李密行至洮阳,高祖李渊又派人召还他,疑惧之下,李密决定反唐。王伯当一直劝他不要反唐,但见李密意决,就横下心,说:“义士之立世,不以存亡易心。我一直受您厚恩,期待以性命相投。您不听我劝告,我肯定会和您一道起事,生死以之,但是恐怕结果也不会好啊。”隋唐之际,英雄辈出,男儿义气相应,很是感人,诚为我中国人做人的样板。

  唐将史万宝、盛彦师早有准备,伏兵山谷,横击李密及王伯当等人,众人皆被杀。李密时年才三十七岁。虽然《旧唐书》称他“狂哉李密,始乱终逆”,但字里行间也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倜傥奇才和爱人下士的仁德大度。

  李勣听说李密被诛,上表请唐朝容许他收葬故主,唐廷诏许。(

  李勣服重孝,与从前僚属旧臣将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朝野闻讯都赞叹他的忠义。

  不久,窦建德军擒斩弑隋炀帝的宇文化及,乘胜又大败李勣,并以其父李盖为人质,令李勣仍守黎阳。转年,李密趁机又归唐,有人劝窦建德杀掉李盖,可这位夏王也是位磊落大夫,表示说“李密忠臣,各为其主”,派人送李盖归唐。

  此次以后,李勣就一帆风顺。他协同李世民连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袥等人,功勋赫赫。其间,还有一个插曲可述。单雄信投王世充后,极受宠遇,也很卖命。李世民攻洛阳时,有一次与单雄信相遇,雄信号为“飞将”,艺高胆大,援枪直刺李世民,好几次差点追及把这位秦王捅落马下。(此事可见尉迟敬德传。有逸史记载李勣当时在旁,对单雄信这位老哥们说“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这肯定是小说家语,绝不可信,以单雄信性格,他肯定会枪挑李世民向王世充报功。)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与唐军苦战的十几名大将列入处决名单,李勣泣请,以自己家财爵位换这位老哥们一命。由于先前差点被单雄信杀掉,李世民坚执不允。

  李勣无奈,与单雄信诀于大狱。单雄信埋怨他,“我固知汝不办事”。李勣大哭,用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掉,说“本来想随仁兄一起死,但谁来照顾你的家人呢。此肉随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单雄信死后,李勣如家人般照顾他的妻子儿女,确是千古义气的典范。

  贞观十五年,太宗拜李勣为兵部尚书,还未赴京上任,薛延陀部又侵扰李思摩部落。李勣获唐廷委任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薛延陀于青山,大败敌师,斩名王一人,俘五万多人。(薛延陀部为匈奴别种,为铁勒族,对唐朝时叛时附)。

  回朝后,李勣遇暴疾,药方上讲治此病胡须灰可以做药引。唐太宗听说后,自剪胡须,为李勣和药。儒家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损伤,何况九五天子,亲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诚为千古美谈。(明太祖朱元璋把大便晒干后也分赐臣下,还得让臣下谢恩大赞这种烘干的“黄龙汤”,显然就是暴虐王八蛋所为,是朱家天子的一贯作风,同唐太宗此举相去十万八千里)。

  李勣叩首见血以谢,感动得一塌糊涂。太宗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不久,君臣宴饮,太宗醺然对李勣 讲:“朕将以太子托付于您。您往年不负李密,今日必不会负朕。”

  李勣雪涕,誓以必死。俄而沉醉,太宗亲解御衣为这位勋臣盖上以免着凉,如此宠遇,古今罕有。

  贞观十八年,李勣跟从太宗伐高丽,攻破辽东、白崖等数城。贞观二十年,又率军大破薛延陀部,平定碛北。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重,临崩前对太子说:“汝于李勣无恩,我现在把他责出外贬。我死后,你再以新皇名义授他仆射(宰相)之职,受汝恩遇,李勣必致死力。”于是,诏出李密为叠州都督。

  其实,太宗大不可和李勣这样重义气的人玩这一手,有些人英明一世,却糊涂一时。李密也是一样,大败于王世充后,如果去投李勣,说不定东山再起,江山姓“唐”姓“魏”还都不一定。他也和太宗一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李勣会因杀翟让时被砍重伤会怀恨在心,结果转路归唐,最后是龙虎入牢,再无出头之日。

  高宗即位后,立拜李勣为尚书左仆射。永徽四年,册拜司空。李勣为人小心谨慎,对于皇帝家事一概不过问。后世都因他不反对高宗立武后一事颇有微词,笔者独以为不然。皇帝椒房内事,外臣权位再高,血缘再亲,掺和入宫闱之事无论成败,最终难逃一戮。李勣又非皇亲国戚,为人又深沉谨慎,加之太宗托负他的是社稷国事,所以他当时的表现实为中允,并非油滑臣下所为。因此,武后对他非常亲切,对待李勣的老姐还亲自临问,赐以衣服,家人一般。

  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权臣(官号莫离支)盖苏文病死,其子男生继掌国事。盖苏文另外两个儿子男建、男产发难,驱逐男生。

  男生逃奔唐朝,恳求唐朝发兵相助。高宗任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高丽。

  乾封二年二月,李勣大军渡辽水,攻拨高丽重城新城。李勣一路连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男建不断派兵迎战,皆大败而还。不久,城内人投降唐军为内应,大开城门,唐兵四面纵火,烧毁城门,男建窘急,自杀未死。平壤城最终被攻下,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此高丽国灭,分其地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丽旧地。自隋文帝以来,屡伐高丽,无一成功。隋炀帝四次伐辽,因此亡国。英明神武如唐太宗,御驾亲征,也因天寒少粮而无功罢兵。高宗继位,前后派兵部尚书任雅相、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多次征讨,皆无功而返。直到李勣老将出马,乘高丽内乱,加之指挥有方,一举讨灭东边这个多年难拔的“钉子”,想必隋、唐几位皇帝如果地下有知,肯定惭叹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