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贫家子的科举路 221. 回京述职 -----晋·江文学城独家……

《贫家子的科举路》221. 回京述职 -----晋·江文学城独家……

作者:小桂花婆婆 字数:3054 书籍:贫家子的科举路

  除了水稻种植新法的册子,林远秋还特地装了一小袋后寺村的新稻谷,准备届时呈给皇上看。

  其实林远秋有件事情一直没想明白,自己在九月初就往京城送去了粮食增收的奏折,可令人纳闷的是,这会儿都过去快两个月了,怎么圣上那儿一点动静都没有啊?

  不是林远秋自夸,在他看来,如此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朝廷在收到奏折后,肯定会第一时间派人过来核实才对。届时若情况属实,那么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立马把种田方法普及到各处,好让大景朝明年的粮食收成来个全面的提高。

  所以,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不过这一疑惑,很快在林远秋回到京城后就知道了答案。

  与家人告别后,林远秋和林三柱就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两人十一月初从石洲府出发,路上车马行走了二十多天,在十一月下旬到达了京城。

  见到老爷和少爷回来,老张头夫妻俩自然惊喜,很快与平安一起收拾起住房来。

  其实家中院子平时一直都有收拾,所以打扫起来并不费劲。

  这会儿已是未时,张妈忙提着篮子去买菜,她还记得少爷最爱吃鱼,只是不知鱼贩子有没有收摊。

  在去西市前,张妈先去了一趟浮石路,把老爷和公子回京的事告诉了张贵。

  张贵一听,忙让儿子张信守着墨林轩,他自己则脚步匆匆往南锣鼓巷来了。

  张信今年已有十五,受着他爹的言传身教,如今不但能帮着看铺子,就是在做生意上也是一把好手。说到这里,还得提一提张贵的两个闺女,也就是小红和小菊,姐妹俩已在前几年分别由春燕和春草安排了嫁人。如今两人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小日子也算是美满。这对张贵一家来说,也算是非常开心的事一件。

  到了南锣鼓巷,给老爷公子磕了头之后,张贵很快说起了铺子里的买卖。

  林远秋朝他摆手,让张贵不必再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已把铺子全权交给他经营,自然是相信他的。

  再说水至清则无鱼,有些细枝末节上的事,没必要去计较太多。

  想了想,林远秋问道,“你与我说说京城的事,不拘大小,只要觉得是那么一回事的,都说与我听听。”

  离开京城三年,好些事情都没了接触,这会儿的林远秋可谓是两眼一抹黑。而在面圣述职之前,他自然不好往老师或者岳父家去。所以这会儿他想先问问张贵,好听听京城有什么事发生。

  张贵自然知道公子那句“是那么回事”是什么意思,这是让自己捡有用的说呢。

  要说最有用的,自然是圣上生病的事了,只是不知公子是不是已经听说。

  “禀公子,九月中旬的时候,咱们京城可是戒严了一段时间,原本一更三点开始宵禁,可那时改成了酉时末就不许在外走动了,当时小人透过门缝往外头瞧,发现街面上有不少巡逻的兵卫。起先小的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听说是圣上病了。等过了二十多日,才改回原先的宵禁时辰。”

  林远秋倒是没想到张贵一开口便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自己远在塞北,可是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要说这就是京官比地方官占优势的地方。

  京城官员离中枢近,不管朝中发生什么事,基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而地方官员,就比如他,说句大不敬的话,怕是圣上突然驾崩了,自己最快也得五六七八天才能知道。

  只不过,离得远也有离得远的好处,最起码京城有个风吹草动,不会被波及到。

  听到张贵随后说到兵部侍郎仇有业被下了天牢的事,林远秋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还有,他记得老师曾说过仇有业是二皇子的人,想来圣上的生病,让有些人按捺不住,随后被皇帝直接剪了爪子了。

  林远秋也能理解为何前段时间京城会戒严了,这是老皇帝防着儿子们的造反呢。

  不过以现下的情况,看来景康帝依旧能掌控全场。也是,老虎哪怕掉了牙,可也不是病猫啊。

  也不知三皇子当时有没有跃跃欲试的想法。

  不过,这一问题只在林远秋脑子里过了一遍,就被他抛到了脑后。

  都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林远秋来说,自己要效忠的人只有当今圣上。

  这会儿林远秋也大概明白自己上报的奏折为何迟迟没有回音了,想来因为圣上生了病,还没来得及看他的奏折吧。

  不得不说林远秋真相了,事情还真如他猜想的那样。前段时间景康帝因着身体欠佳,所以好些奏折都耽搁在那儿没有批阅。等他病愈后再看到这份奏折时,已是十月。

  这也是景康帝突然召林远秋回京述职的原因,若粮食增产的情况属实,那么对大景朝的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喜事。

  一般外放官员进入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皇宫东门口递觐见圣上的折子。这样的折子,称为“请安折”。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表示对皇帝的敬重,二是告诉圣上,自己已经到了京城。

  而递了请安折子后,接下来就是等待皇帝的召见了。

  离着皇宫不远,有一座贤良寺,寺庙里专门准备了厢房,一般等待觐见皇帝的外地官员都住在那里。而像林远秋这种在京城有屋宅的,都是在自己家里等待传召的。

  自从给林远秋下达了回京述职的旨意后,景康帝就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所以在看到林修撰的请安折子递上来后,景康帝第一时间就让吴公公传他进宫觐见。

  林远秋没敢耽搁,换上四品官袍,整理了仪容,然后把册子和小半袋谷粒带上,跟着吴公公往皇宫而去。

  宫门处的守卫已不再是林远秋见过的那几位,几人检查仔细,把册子都翻过后,接着再把手伸进布袋里摸索。

  兵卫们心中纳闷,不知这位大人为何要带谷粒进宫,还怪扎手的。

  吴公公自然知道圣上对水稻新种植法的上心,担心兵卫们会不小心把稻谷撒了,他忙叮嘱搜检兵卫留意着些。

  检查没问题后,林远秋左手提着布袋,右手拎着稻谷,跟随吴公公进了宫门。

  虽三年未踏足皇宫,可一切还是记忆中的样子。这不,在通往御书房的方砖甬道上,几块缺了角的青砖依旧铺在原来的位置。

  没在门口等候多久,林远秋就被召进了御书房。

  他低着头,目不斜视,与之前一样,林远秋边走边数着脚下,直行走过十六块金砖,而后右转方向,再往前,待行至第六块金砖时,林远秋站定,先把包袱和布袋放在一旁,随后曲膝跪下,朝着上首磕头:“微臣恭请皇上圣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景康帝的声音听着有些沙哑,与之前的中气十足、嗓音浑厚相差太大,这让林远秋忍不住抬起了头。

  等看到才三年未见,就已经苍老了许多的圣上,以及对方差不多全白了的头发。不知为何,林远秋突然记起前世姥爷与他说过的话。姥爷说年纪大的人就好比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这一趟,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趟。

  再想到自己一个难得回京的外放官员,说不定今日就是他见圣上最后一面也未可知。

  这样想着,林远秋的眼睛突然有些控制不住的湿润,很快就有眼泪滑落到了脸颊。

  知道自己这是失了态,林远秋忙低下了头,趁着低头的瞬间,他很快用衣袖抹去了脸上的泪。

  景康帝早看在了眼里,也明白人家这是发自内心的担心他。比起其他臣子嘴上的句句关心,景康帝觉得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赤诚。

  再看到与三年前相比,林修撰黑瘦了不少。看来这几年,人家可是实实在在为一方父母的。

  想到这里,景康帝脸上不免带了笑,“怎么,林修撰这是觉得在塞北吃了三年的苦,准备与圣上诉苦来了?”

  话刚落音,景康帝就看到眼前之人猛地抬起头,然后嘴巴张得老大,而那双眼睛,还红红的。

  这副满是不可置信的模样,看着要多搞笑就有多搞笑。

  景康帝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一旁的吴公公和姜公公也跟着笑出了声。

  两人不禁在想,圣上自病愈后很难得再有笑容,今日也算是老天开恩了。

  还有,没想到圣上还是以林修撰做称呼,可见心里对林大人是真的器重啊。

  知道圣上这是在逗自己呢,林远秋不禁松了口气。同时在心里想,还能开玩笑,想来圣上只是看着苍老,身体应该无碍了。

  既然是来述职的,林远秋也没耽搁,在景康帝的示意下,很快把过去三年治理州县的情况说了一遍。包括圣上已经知晓的“小县大城之策”和歼灭山戎人。

  从旁人嘴里听到的,总不如当事人口述来得生动,景康帝仿佛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特别在听到兵卫们都躲在棉被里埋伏后,要不是顾忌着自己皇帝的身份,景康帝恨不得蹦起来拍手叫好了。

  接着林远秋着重说了高产粮食的事,随后把自己记录的册子呈了上去,还有那半麻袋稻谷。

  景康帝一页页翻看着,见上头实在写得仔细,不但有育苗的全过程,就连秧苗高度的变化都跃然于纸上,可见在期间有多用心了。

  再看那颗颗饱满的谷粒,让人捧在手上舍不得放下,这可是天下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啊。

  最后,景康帝忍不住感慨,“若朝中官员都如林大人这般勤勉不辍、事事为民,咱们大景朝何愁不千秋万代!”

  这评价着实太高,林远秋有些愧不敢当,“禀圣上,这是为臣的本分,当不得圣上的如此夸赞。”

  景康帝听后忍不住点点头,心说不愧是自己亲点的状元郎。

  对了,景康帝突然想起了自己先前耳闻的山妻之事,当即问道,“朕心中一直有疑惑,林大人出自农门,何来如此多的银子在京中置宅,以及补贴石洲府二十七名山妻的嫁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