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之小虫成神 第二百七十四章:曹操发布招贤令

《三国之小虫成神》第二百七十四章:曹操发布招贤令

作者:诸葛烧饼 字数:2794 书籍:三国之小虫成神

  朕听到陈群如此说法,也赞同的点了点头,说道:“长文的意思朕明白。这司隶的百姓让董卓折腾得不轻,再加上年初攻打洛阳的时候,诸侯在洛阳城中肆意烧杀抢掠,让很多百姓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了,所以朕也有心让司隶百姓有点休养生息的时间。就这样吧,今年一整年就先抚政安民、恢复生产,也把咱们益州的耕种、纺织、修路等方法推广到司隶中来。在这一年中,咱们就不言出兵了。等到明年的时候,先招募十万到二十万的士卒,好生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再择机出兵西北,会一会咱们的老朋友韩遂、马腾如何?”

  “陛下圣明!所有司隶百姓都将感念陛下的恩赐!”荀彧和陈群都站起来说道。

  “好!既然策略都已经定了,那么今后就有赖各位爱卿的鼎力相助了。文若、长文多在百姓的政事上废些心思,文和、奉孝多在兵事上出谋划策,而正平和公与就多给朕参谋机宜吧。对于你们六人,朕已经给宫中的司职太监交待过了,无论任何时候,你们都在宫中通行无阻,随时随地都能到朕的面前禀奏朝政。这洛阳皇宫的地方太大,已经没法像在州牧府一样,随时走着说话了。要是你们有紧急的事情,那朕就准你们骑马或者坐马车进来。”朕说道。

  “臣等叩谢皇上恩典!”说到这里,荀彧等人都向朕跪倒谢恩。朕准许他们有随时入宫的权利,并且遇到紧急的事情还可以骑马,这已经属于历朝历代大臣中难得的殊荣了,所以荀彧他们跪倒谢恩也是应有之义。

  “好了!一开始就说了,只要是咱们私下见面,就不用行礼了!”朕说着又把他们挨个扶了起来,然后又说道:“文和,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要说啊?”朕看到贾诩刚才一直没说话,但手里却拿着几份公文,就又问道。

  “正是!为臣这里有一件较为棘手的事情,还需要诸位同僚参详,也需要皇上的决断。”贾诩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表情,把手中的公文给了所有人一人一份,然后又说道:“就在今天早晨,为臣收到了这份消息。曹操以魏国公、镇东将军的名义发布招贤令,对全天下所有人招贤纳士。曹操的这份招贤令写得非常不错,他在其中写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志者,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照为臣看来,天下士子见了这份招贤令,恐怕没有几个不心动的。这曹操是要把全天下的人才一网打尽啊!”

  祢衡拿着曹操的招贤令看了一眼,就说道:“不对吧?这曹矮子不是昨天参加完皇上的登基大典才走的吗?按他的行程来说,现在有没有回到许昌都不一定呢,怎么会这么快就发出招贤令来了呢?除非是他的手下替他发的吧?”说到这里,祢衡就看了荀彧一眼。其他人也明白祢衡的意思,要说曹操手下敢于替他发布招贤令的,也就是荀彧的族侄、曹操的谋主荀攸了吧!

  荀彧苦笑了一下,说道:“以臣对荀攸的了解,就算是荀攸能够想出这个主意,他也不敢擅自替曹操写了这份招贤令,除非是曹操亲自下过令,荀攸才敢以曹操的名义对外发布。为臣心想,曹操在咱们洛阳呆的这一个多月也没闲着,恐怕他就是见到了皇上麾下人才众多,才想仿效皇上招募天下之智力,成就他自己的五霸之业吧。这份招贤令用词考究,恐怕是经过曹操的深思熟虑后才写成的。为臣想来,可能是曹操早就写好了这份招贤令,但却一直等到皇上封了他为镇东将军、魏国公后才对外发布的。”

  “是啊!荀文若说得极是!这正符合曹操谋定而后动的性格!”贾诩也点了点头说道。

  荀彧又叹了一口气,说道:“其实对于人才招募的事情,为臣和陈长文这里也有一些预案。本来为臣正在写一份招贤纳士的奏章,想请皇上以天子的名义对外招募贤士;而长文还拟定一个‘九品官人法’的制度,想从此开始在寒门子弟中招收人才。可是因为咱们现在的人才贮备不少,很多成都学院的士子还在等着入仕,就一时放在了后面。没想到这次倒让曹操和荀攸抢先了。”

  “陛下,为臣说一句不该说的话!”这时沮授站起来说道:“虽然咱们现在落后了曹操一步,但这天下的人才必须跟曹操抢啊!这天下之争看似是一城一地的争夺,看似是战场上的械斗厮杀,但其中的人才却是最关键的啊!未来随着陛下疆土的不断扩展,都需要大量的文臣武将来安政抚民、统军征战。所以说,就算是脸面上有点损失,咱们也要写一份招贤令。我想所有的士子在堂堂天子和一个刚被封的魏国公之间,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时荀彧和陈群也看向了朕,似乎也和沮授是一个意思。朕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曹操的招贤令,笑着说道:“这曹操的谋略果然不可小觑,不过假如咱们也写一份同样的招贤令的话,那就有点拾人牙慧、东施效颦的嫌疑了。现在天下大乱已起,‘察举征辟制’已经不适合在人口大量流动的情况下实施了。所以朕想,咱们但凡要和曹操开始争夺天下的流动人才了,那么就干脆做得更彻底一点,为全天下的士子举行一场科举考试,不以身世为考量,只以才华录取贤士。”

  “科举考试?不知陛下所说的科举考试是怎么一个形式,为臣等又该如何实行呢?”荀彧站起来问道。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时才开始的,像荀彧、陈群这样的汉朝人根本是一点意识都没有。

  朕微微一笑,就说道:“咱们大汉建立四百年来,一直是用举孝廉、举茂才这样的方法来推举贤才,然后再让他们担任各地的官员。但是这种方法有好处,又有坏处!好的方面是顾及了民意,只要曾经有贤才对百姓做出了贡献,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就可以当官。但是这也就遗漏了很多本身才华出众、却一时没有被百姓认可的贤才。要知道百姓多愚昧,当他们受到一点小恩小惠,就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好人,哪会看清他真正的目的呢?所以很多世族之人就抓住了这个漏洞,用一点蝇头小利讨好百姓,然后就从此步入了仕途。殊不知,咱们大汉多少年来的举贤取士,已经不是在看才华,而是看他家里有没有钱财、有没有地位了。”

  说到这里,朕看到荀彧轻轻点了点头,就又继续说道:“这次朕说的科举考试,就是要天下一统,不以出身论高低,只凭才华举人才。朕打算在洛阳举行一次盛大的考试,只要是认为自己有才华的士子,都可以前来考试。所有的士子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考校一样的题目,各凭本事写文章。等所有士子写完文章之后,再由朝中的博学鸿儒来评比,写得好的就录取为咱们大汉朝的官员,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是写得不好的嘛,就回去再读两年的书,等几年之后朝廷会再开科举考试,录取新一批的官员。”

  “陛下这个方法极其高明!如此一来的话,很多寒门士子不用别人引荐,就可以凭学识参加科举考试,还不一定有多少被埋没的人才,会加入到主公麾下呢!”郭嘉一听到朕的这个方法就极其高兴,竟然又再次叫起了朕为主公。这郭嘉本身就是一个寒门士子,他在贫寒之际要是没有荀彧的推举,还不一定被埋没多少年呢,更不用说现在已经成为朝堂的九卿之一了。

  朕点了点头,又说道:“这次的科举考试朕打算分为文、武两科。文科是以文章考取士子的才华和见地,武科是考取武官的武艺和谋略。朕想,这文科的考试就让朕的师尊郑玄当主考官,陈群你就当副考官吧。你也知道朕老师的脾气,不乐于管一些七零八碎的闲事,这大汉第一届文科考试你就多费点心,咱们就只用太师爷经学宗师的名声就好了。另外这武科的考试就由郭嘉来当主考官、黄忠来当副考官吧。奉孝你多考校一下这些武官的谋略和行军布阵,让汉升多考校一下他们的武艺,也在大战之前再补充一些好的武官。”

  “臣等遵旨!”陈群和郭嘉再次下拜,领旨谢恩。

  领旨之后郭嘉还笑着说:“陛下放心!臣等一定不负陛下所托,让科举考试的声望一举压过曹操的招贤令!”

  “哈哈,好啊!”朕也笑着说道:“咱们运作活字印刷坊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就让所有的活字印刷坊都开动起来,打赢这场宣传战!让天下士子只知有朕的‘科举考试’,而忽略掉他曹操的‘招贤令’吧!”

  “是!臣等遵旨!”荀彧等人也一起下拜领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