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秦命运 第94章 韩国末日

《大秦命运》第94章 韩国末日

作者:神话将军 字数:2709 书籍:大秦命运

  黑格尔曾言:存在即合理。其实毁灭亦是。纵览韩国立国到被灭始末,几乎未曾出现过像样高潮…除了那些个开国元勋之外,能拿得出手的君臣似乎也唯有一个韩昭侯以及申不害了,而韩昭侯当政时期也不过是韩国最终走向灭亡中间的一个小阳春,申不害变法强韩所带来的好处似乎也只是未被征伐而已…

  仅此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韩非,但此人著书立说是把好手,真要是玩起政治来估计也未能好到哪去…

  所以在一个小概率出现明君的国家里,没落是在所难免的,毁灭甚至也是理所当然的…

  韩国地处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部分地区,在当时,这基本是天下之中,是个四通八达之地…而再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可以想的来韩国在贸易上所能占到的优势…

  但那是战争年代!天下之中意味着强敌环伺,四面受敌…更要命的是,韩国领土狭小!正因为狭小,是以它没有足够雄厚的国力以支持南征北战、东冲西突以扩张自己的领土…

  而况即使有,也没有操作这一切的英主…

  如此一来,韩国只能偏安这一隅之内寻求自保。但需要重复的是,这是战争年代,要想自保得问问自己的邻居好不好…

  强大的秦国显然说:不好!

  更准确的说,“弩”才是韩国的利器,为各国所惧。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据记载,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可以想象的来那种力镞穿骨的疼痛…

  而除弓弩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可见韩国也不是毫无所恃…只是他们未能好好加以利用,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回过头来说,一个国家的国运也不是单单靠这些弓弩剑戟就能承载得动的…

  郑国渠,这是一个将韩国的愚昧与肤浅体现地淋漓尽致的地方…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46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元年,韩国高层经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借此而消耗秦国人力资财,从而削弱秦国军队,勿使伐韩…

  不得不说,这一条苟延残喘之计,也正是这条计策,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演绎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郑国受命入秦之后,便向始皇上书建议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以灌溉渭水北面平原,从而发展秦国农业。这条建议很快被始皇采纳,并命其主持开凿工程…

  工程浩大,十余年之后,渠方成。但渠成之后,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于是,韩国这一计,倒确实为韩苟延了数岁之命,而更重要的是为秦开辟了不世之功!再回到根本上来说,正是这天下粮仓、这八百里秦川加快了韩国走向灭亡的步伐…

  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自己的根基固,则别人的相对就会弱,反之亦然!于今而言,除了粮食,经济亦是如此,是故能不慎乎?能妄赌乎?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33年,秦攻赵,路过韩国。韩王韩安恐惧秦国兵锋、害怕秦国借机灭亡韩国,急令入秦为臣的公子韩非上书,请求秦国不要发兵韩国。

  韩非的上书呈送秦国不久,秦赵战场又传来新的消息:秦军在桓齮率领下继续攻赵,从上党直袭赤丽、宜安,造成了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包围。赵王赵偃从北方边防调回了率兵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几乎使秦军全军覆灭,只有樊于期率领少数护卫兵士突出重围。

  韩王韩安得知此事,大为振奋。认为秦军并非百战百胜之师,诸侯中也有与秦抗衡的力量。赵国使臣的这一通蛊惑人心的游说使韩王韩安如沐春风。这位昏懦的国君见赵国势盛,便不再顾忌秦国的威胁,不加考虑地倒向赵国一边。他信誓旦旦地向赵国使臣表示,韩与赵同为晋地,理应联合为一,共同对付强秦。只要二国同心协力,定会使秦军再次遭到像当年崤山那样的惨败,不敢再贸然东进。就在韩王韩安得到赵国力助忘乎所以的时候,李斯来到了韩国王宫。

  秦臣李斯在上书中使用强硬的措辞,其意是促使韩王猛醒,速派使者赴秦。但韩王韩安看过上书后,仍不以为然,无意召见李斯。他不相信事情会像李斯讲的那么严重,顽固地以为,有了赵国这个靠山,大可高枕无忧,不必再为秦军攻韩之事担惊受怕。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赵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秦国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

  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

  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兵分两路进攻赵国,李牧让司马尚依托邯郸南部的赵长城抵抗一路秦军!自己带兵在番吾阻击另一路。李牧大败秦军后, 回师邯郸跟司马尚一起攻击南路的秦军,南路秦军知道北路已经被击退,于是稍加抵抗就撤走了!可惜赵国刚经历过肥之战,军事力量已经残剩无几,已经没有办法反攻了!这也是对秦国的战争中,赵国最后一次重大的胜利!

  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赵国密谋串联三晋,秦国发现韩王韩安背弃盟约,决定灭亡韩国、以绝后患。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秦将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势如破竹。

  韩国国都新郑,韩王宫大殿。

  此时的韩国满朝文武大臣个个如履破冰、战战兢兢。

  韩王韩安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冯亭之孙冯义,人如其名,一脸义愤填膺,大声斥责道:“国家危亡之际,尔等怎能见死不救?”

  韩国实在拿不出像样的名将。唯一拿得出手的就算冯亭了。

  冯亭就是那个不愿意把上党拱手让给秦国的韩国将领,他后来把上党甩给了赵国,因此引发了秦、赵两国针对上党之争的“长平之战”。这个祸闯得可不小,如果不是秦将白起击败了赵括,冯亭这一手还真让秦国难以下台。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在此率军进攻韩国,取得了野王邑。在此基础上,上党与韩国本土的道路被断绝。对于韩国来说,本来是希望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以此求和。但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而是将上党郡让给了赵国,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最后,在归降赵国后,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给予民户三。不过,对于赵国的封赏,冯亭却是愧不敢当,也即作为韩国的将领,冯亭不愿意出卖韩国的疆域,以此来获得赵国的封赏。后来,秦国大军和赵国大军于长平较量时,冯亭率领将士帮助赵军对抗秦军。不过,因为实力有限,冯亭率领的将士不仅被秦军击败,连冯亭自己也于长平之战中战死沙场。总的来说,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韩国因为国力上的有限,几乎没有单独在正面战场战胜其他六国,所以自然也缺乏白起、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了。

  韩国老将申犰不禁面红耳赤,终于舍生忘死地站了出来:“大王,老将不才,愿意领兵与秦军决一死战。”

  韩王韩安大喜,连忙问道:“老将军忠勇可嘉,但是不知有几成胜算?”

  韩国老将申犰老脸更加红了,还是勉强说道:“新郑城内只有八万老弱残兵,万万难以抵挡十万虎狼之师。不过,老臣虽无半分胜算,但是仍然愿意一试。”

  平山侯韩闯却坚决反对,进言道:“大王,秦将史腾此次率领的是秦军关中悍卒,比我国原来的精锐韩军还要精锐。为了大王和宗庙的安全,还是向秦军议和吧。否则贸然出兵,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惹怒了秦军,结局自然大大不妙啊。”

  韩王韩安听了,心中又犹豫起来,既不肯束手就擒,又怕秦军大胜之后、趁机屠灭韩国宗室。

  韩国老将申犰见状,立即拜倒在地,大声哭喊:“如果不战而降,大王和臣等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