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秦命运 第111章 邯郸荣光

《大秦命运》第111章 邯郸荣光

作者:神话将军 字数:2705 书籍:大秦命运

  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45万人,一年后秦国攻打邯郸之时,为何反损失30万秦军?

  赵国在长平之战上前后损失了45万人,国内的青壮劳力,几乎全部耗尽。但是,一年后,当秦国先后派出王凌、王龁、郑安平率军共35万人围攻赵国邯郸的时候,最后却大败而逃。秦国不但损失了30多万人,而且所占领赵国的太原郡、魏国的河东郡、韩国的上党郡等大片土地,又先后被原来的国家所收复。这场大战之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往后推迟了20年。

  那么,明明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已经元气大伤,为什么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竟然败得这么惨呢?有四个人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拯救”了赵国。哪四个人呢?

  一、范雎“救”赵。说范雎“救”赵,是实际结果,并非范雎的主观行为。当秦国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后,白起本来想乘胜追击,扩大领先优势,甚至一举拿下赵国,但由于范雎嫉妒白起功劳太大。给秦王说,秦国战争消耗太大,得缓一缓。当时秦王也很忌惮白起,害怕他功劳太大驾驭不住,于是就同意了范雎的建议。这样一来,秦国就以让赵国割六城为条件,和赵国讲和。也因此,秦国再打赵国的时间,往后延续了一年。在这期间,赵国一直没有闲着。赵国先是拿六城去交好齐国,希望获得齐国的支持。接着,又把灵丘封给楚国宰相申君,和楚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赵国又和魏国、韩国、燕国都积极交好。可以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赵国一直没有闲着,和其它五国都修好了关系。这让赵国寻得了外交帮助,做好了积极备战的准备。同时,赵国又在国内动员18岁以下的少年,以及40岁以上的老者都来参军,保家卫国,报仇雪恨。又把全国各地的资源,都送进邯郸城里,同时再加强邯郸城的城防设施。可以说,范雎提出的让秦王解除白起兵权,休养生息的建议,极大地帮助了赵国。

  二、白起“救”赵。由于赵国不愿意按照和谈约定把六城给秦国,秦国又因为看到赵国在积极地搞外交,因此,秦国心里慌了,才不得不重新攻赵。可以说,秦国这场围攻邯郸之战,并非主动行为,多少有些被动的味道。不过,秦王一开始并没有看到这场大战的艰巨,他派五大夫王陵率军20万,前往攻打邯郸。当然了,王陵并不是孤军,为了牵制邯郸城,秦王同时还派出司马梗率20万大军攻打太原,截断赵国北方援军回援邯郸。同时又在魏国与楚国边境上囤兵十万,避免两国的援助。但是,王陵在邯郸城下打得非常狼狈,久攻不下。这样一来,秦王才明白邯郸实在不敢小瞧。王陵要想拿下邯郸,显然是困难的。于是秦王让人通知白起前往替代王陵。可是,白起却说有病,不能前往。秦王没办法,只好派上王龁,又增兵10万,让王龁一并带着,前往邯郸,代替王陵指挥作战。然而王龁依然把邯郸城无可奈何。这种况下,秦王又一次通知白起。然而白起依然说自己有病,不愿去前往。秦王彻底生气了,bī)迫白起自杀。最后只得又派郑安平率军5万,援助邯郸。白起之所以不愿意前往,可能是他认为那时候并不是攻打赵国邯郸的最好时机,打邯郸未必打得下。也可能是他对秦王解除了他的兵权,在最佳时机不攻赵国耿耿于怀。但不管怎么说,如果白起能够上前线,由他来统兵攻打赵国邯郸,邯郸显然要好打得多。总之,白起与秦王的这一斗气,也算间接地“救”了赵国。

  三、廉颇救赵。如果当初赵王在长平之战中,不把廉颇撤回来,秦国未必能取得长平之战的完胜。就算秦国可能会再打下几座城,但是,赵国的主力大军,不会有那么多的损失。不过,好在廉颇还活着。当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廉颇带领城中的10万军民,对秦国给予了坚决的抵抗。廉颇本来在守城上就很有一。他不但能够固守,同时还能时不时派出一队人马,袭扰围城的秦军,制造慌乱。再加上他本人又善于做思想工作,鼓舞士气,他的威望又非常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因此,赵国邯郸当时虽然没有多少人马,但是有廉颇在,有很好的守城策略,所以最终坚持了下来。

  四、赵胜救赵。平原君赵胜在救赵上,主要是外交努力。之前赵胜已经带着他的外交团队,和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而当秦军大军压境的况下,赵胜再次率领他的外交团队,奔走在各国之间。最后,在他的外交努力下,终于动员了楚国出兵10万,前来救赵。同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在魏国也上演了一场“窃符救赵”的好戏,带着8万精兵,和楚军一道,从外围向邯郸的秦军杀来。可以说,没有赵胜的外交努力,没有他从楚国、魏国带来的这些兵力。邯郸就算有廉颇的坚决抵抗,终究会弹尽粮绝而破城的。

  以上四个人,在打胜邯郸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邯郸之战能打胜,更重要的,是邯郸人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没有这种决心和气概,很难相信邯郸能够留存下来。

  就像“成语之都”的美誉一样,背后实际上是无数的辛酸历程,因为邯郸传奇是建立在赵国民众无数痛苦的血泪之下的。

  邯郸从成为赵国国都的时刻开始,就注定要轰轰烈烈地历史留名!

  赵国邯郸保卫战到底有多惨烈?

  城市攻防战因其作战难度大、战斗消耗严重,向来是令所有军事统帅都头痛的作战方式。尤其对进攻一方更是如此。历次城市攻防战无一例外的给攻、守双方都带来极为惨重的损失。有时候一次城市攻防战的结果甚至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战争全局,成为战争的转折点。说到城市攻防战,熟悉历史的朋友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二站时间苏、德双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斯大林格勒之战因其战况之惨烈、攻守双方损失之大以及其对苏、德战争乃至对整个二战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决定的影响,成为城市攻防战的经典范例。以至于后来人们经常将其他类似的城市攻防战都称为“某国的斯大林格勒”。

  例如中国K战争期间的长江石牌要塞阻击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而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城市阿巴丹由于顽强抵抗伊拉克长达9个月的疯狂进攻并成功坚守了城市而被称为“伊朗的斯大林格勒”。这些城市攻防战至今依然被各**事好者津津乐道。这些战例都发生在现代,而在中国遥远的古代,在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空前惨烈的城市攻防战。这场战争中的攻方,就是当时诸侯中的第一强国,也是后来统一了整个中国的秦国。守方就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大规模骑兵军团的赵国。这场城市攻防战的惨烈程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比起后世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场城市攻防战直接影响了秦国对整个中国的统一进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国都城邯郸坚守战!

  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空前辉煌的胜利后,摆在秦昭王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赵国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请求。二是趁赵军主力被灭实力空虚的形势继续东进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秦昭王战前是准备接受赵国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请求,因为长平之战秦国虽获胜,但军队伤亡过半,国内粮饷物资消耗待尽。而且新近占领的领土上民心不稳有待安抚。但是随着长平之战的结束,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秦昭王改变初衷,加上此时赵国也拒绝割地赔款。于是,公元前259年9月,秦昭王下诏全面攻赵。本来他依然任命白起为统帅。但作为军事家的白起认为,赵国虽然在长平战败,但长平之战中赵军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给秦军造成严重损失。目前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很难战胜。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军队损失大半,国内财力、兵力空虚。而且秦军跨越千山万水长途远征战线过长,一旦赵与其他诸侯盟国内外夹击,秦军必败。于是白起推说旧病复发拒绝出战。秦昭王自信的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遂命王陵为主将于公元前259年9月率60万大军攻赵。由于赵军主力丧失怠尽无力抵抗,秦军长驱直入,于公元前258年1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历史上著名的邯郸保卫战打响。

  一般人找不到的看书基地,搜索

  ♂完♂

  ♂本♂

  ♂神♂

  ♂站♂

  手机输入网址Ьen.谨记以免找不到我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