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秦命运 第104章 最后的柱石

《大秦命运》第104章 最后的柱石

作者:神话将军 字数:2763 书籍:大秦命运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一般人找不到的看书基地,搜索

  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南郡郡守韩腾引经据典,更是言简意赅!

  这时代的富人之家,大概就是十万钱左右的家财,有牛有马,还有僮仆。中人之家,两万钱左右,能养得起牛。闾左贫民自然是连一年温饱都难以解决,哪里有闲钱存下来?

  所谓的鼎,是西周秋之时,用于煮大块冷猪的器皿。到了战国时,已经渐渐礼器化,平民很少使用,只有贵族们在用飨、祭祀时才和装米饭的簋一起摆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古老世系、尊贵地位……

  一般来说,按照《周礼》中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不过到了战国,礼崩乐坏,最后连周室都被秦扫灭了,那古旧周礼,便没人遵循。七雄的王们早就开始用天子车驾礼仪,各国的封君们,也俨然以诸侯自居……

  不过这时代的人们,虽然经历了战国之世”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洗礼,但对于血统论,却依然深信不疑,没落的贵族之后高昂着头颅,看不起任何低激àn)出的人。

  即便是那些平民英雄,功成名就之后,也要忙不迭地为自己找一个血统高贵的祖先。或是分封各地的诸侯伯子,或是家道中落的卿族大夫,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证明自己成功的合理似的。

  可实际上,这已是一个能力大于血统的时代了,在王子公孙不立功亦不能得到封地官爵的秦国,尤其如此。

  相比于东方六国时,秦国治下的郡县,虽然依旧很苦,子却比从前稍好了一点。

  如今的秦国还不是秦二世统治的时期,律令虽严,但凡事尚有一个限度。农民不必再向大大小小的贵族轮番缴纳贡赋,只需要统一缴清给秦国县吏的禾租、口赋,每年服一个月的徭役即可。劳役虽重,至少不会出现过去某个贵族头脑发,在农忙时期组织百姓修城邑、猎虎豹的事。

  因为秦对农耕的重视,里聚被组织成了生产大队,百姓们可以从官吏那里借到耕牛、铁农具,尽力耕作自己的土地。而不必担忧王孙骑着骏马,追着狐兔,在自己的田亩上横行霸道,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商贾虽然低激àn),却也不会有某位公子勒马于前,白吃白拿,强买强卖。

  秦律束缚了庶民自由的同时,也约束了旧贵族的肆意妄为。

  秦律杜绝了贵族把持地方的同时,也给庶民打开了一个阶级流动的大门。

  官府任命吏员不再根据家门血统,而要考校对律令的掌握,考察真才实学,再加上军功爵制度,过去注定要永世做农夫庶民的人们,似乎也有了一个盼头……

  几千年前,农业刚刚出现的时候,全世界都是刀耕火种。古人在林子或者草地上,钻木取火付之一炬,让植物统统焚毁,只留下满地灰烬。接着用石刀、木棒在地上戳洞,把种子丢进去,然后脚踩掩埋。

  刀耕火种到此结束,不再有任何管理,任凭旱涝病虫草害侵袭。如此粗放,却也是人工栽培啊。不过产量是很低的,每亩能收获七八斗谷子就不错了。

  现在看来,“刀耕火种”的灰烬就是最初的肥料,但古人却不明白这点。他们在一块土地上种几年后,地力耗尽,收获的粮食递减,就放弃了这块地,举族迁徙,寻找一处新的地盘,再以同样的方法开垦新的耕地,如此反复……

  唐虞夏这三代的部落老是跑来跑去,殷商更是五次迁都,都和这种游耕方式有关。那时候的农民们,可没有什么安土重迁的概念,种完就跑是常态。中原地区的耕地,也是这样逐渐扩大的。

  待到西周秋,粪肥的作用被发现后,真正的定居农耕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国人野人以耒耜耕地,井田制应运而生,直到被牛耕犁铧拉出的沟壑彻底撕裂……

  秋战国是一个刺客横行的时代,从数百年前的专诸刺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侠累,再到前几年才发生的刺杀政敌、干掉敌国首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平定韩国的一个月后,秦将韩腾在新郑遇刺,还在秦将韩腾命大,只受了轻伤而已。

  南郡郡守韩腾,事后证明是原韩相张平之子张良密谋策划的。张平与父亲张开地共同担任五任韩王的宰相。张家被称为五代相国。而且张平有一个为后世熟知的儿子张良。

  张良出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这一代,韩国已彻底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蒙毅此时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屠龙王”的影。

  “国之将亡”这一句出自《墨子》。墨子曰:国之将亡,必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秦国下一个要被灭的国家是赵国。赵国可不好灭,赵国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因为赵国的名将比较多,战国四大名将,赵国有两个,一个就是廉颇,另一个是李牧。秦国也有两个,一个是白起,一个是王翦。这四个人的实力是不分伯仲的。

  赵国地处中原之北方,方圆2000里,也是北方之强国。在赵武灵王时,倡导胡服骑,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为之一振。赵国北拒匈奴,南抗强秦,成为可与秦相抗衡之国。但赵武灵王死后,赵屡被秦兵攻伐,对本国良将廉颇、李牧等不予任用,竟听信谗言妄加诛黜。

  赵国本是压制秦国的大国,实力与秦国相当。却因为三代不成气候的国王,导致最终的灭亡:

  赵孝成王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锋的能力。赵悼襄王在国力衰败的况下,一直南征北战,拖垮了赵国的经济。赵幽缪王宠幸臣,陷害重量,最终自毁长城,失去了唯一可以抵挡秦军的利器。所以赵国灭亡是再多人才都无法挽回的了,就算廉颇、蔺相如、李牧、赵奢这些人回来,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李牧和白起,两人谁强谁弱,不好妄下定论。

  白起功计,善使围歼战;李牧善于从全局考虑,事无巨细,总不出其意之右,领兵多年未尝一败,可谓一时无两。此点证明李牧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客观来讲,白起是当之无愧的将才,有勇有谋;李牧能功善守,综合型的帅才。

  第一种看法:李牧强于白起。假设两人若是相对开战,就只能是一场消耗战,而打消耗战又恰是李牧所长,所以白终会败与李,或迟或早。

  第二种看法:白起强于李牧。但白起的强不是他比李牧能力强。从长平之战来看,廉颇的防御阵地非常不错。白起找不到下手的机会,索就坚守阵地跟赵军玩消耗。虽然赵军的实力并不比秦军差,但赵国的国力,比秦国差一截。赵国到后期耗不起了,才转守为攻。但是战争主动权已经到了秦国手上,也就是说,就算是李牧挂帅也打不过白起。因为赵国的国力无法支撑他耗下去,秦军坚守阵地搞防守反击,都可以战胜赵军。

  李牧到底有多牛?

  他曾经打得匈奴十几年不敢南侵!

  他曾经打得秦国三年内不敢攻赵!

  他若在,赵国不亡!

  一般人找不到的看书基地,搜索

  ≮完≯

  ≮本≯

  ≮神≯

  ≮站≯

  手机输入网址Ьen.谨记以免找不到我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