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三国当黄巾 被忽视的曹魏智囊刘晔

《回到三国当黄巾》被忽视的曹魏智囊刘晔

作者:闲话桑麻 字数:2682 书籍:回到三国当黄巾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从小就胆识过人,汝南名士许邵躲避战乱到扬州时就评价说刘晔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刘晔能文能武,为人机巧,胆识过人,对于情报的收集,天下局势、敌情的分析,对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过人之处,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情报参谋之一。

  刘晔从小就很有胆识,十三岁时就按母亲的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其父大为惊奇原谅了他。后来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以郑宝为首的一伙人都养有家兵,想要驱赶百姓到江南去。这时的刘晔很年轻才二十多岁,因为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借曹操的使者来扬州郑宝到家中来拜见的机会,布置好壮士在席间杀郑宝。结果安排好的人因为惧怕不敢下手,刘晔就自己斩杀了郑宝,并借用曹操的威名制服了郑宝的部下,又提着郑宝的首级,到他的营地中招降了他的部下。从刘晔年轻时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其过人的胆识,并且懂得利用曹操的威名来制服郑宝的部属也初步展露了其过人的智慧。

  刘晔的长处在于情报方面。对于敌情和局势的分析有过人之处。当刘晔还在庐江太守刘勋手下任职时,就正确的分析了孙策请求刘勋攻打上缭其中的谋略,刘勋不听其言果然被孙策偷袭而失败。当曹操到寿春时,要讨伐山贼陈策,以前派去的偏将失败了,曹操问其他的谋士都说不该派兵去,只有刘晔正确的分析了前后形势的不同“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今天下略定”“岂况明公之德”认为可以攻下“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后来果然结果就跟刘晔说的一样。

  在关键时刻,刘晔凭借他敏锐的情报触觉和极强的分析能力,总能提出正确的意见。曹操攻下汉中,刘晔及司马懿劝他一举攻下西川,刘晔进言正确的指出了当时取西川曹军的有利之处“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摧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这神明崮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并对曹操说明了不取西川会带来的后果“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曹操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跟他所说的一样。刘备在蜀中安定后,全力北上攻取了东川,曹魏失去了又一次统一天下的良机。毛*主席也因此说:“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到了曹丕时,刘备伐吴,吴国来降,魏国群臣只有刘晔反对接受吴降,正确的分析了孙权的谋略并进言曹丕伐吴,并说明了这时伐吴对魏的好处“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其内乎!”可惜的是曹丕没能采用这和正确的意见,又一次使天下统一延后了数十年。而后来局势的发展也如刘晔所料的一样“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更难得的是刘晔除了一般的情报分析能力之外,还精于知人,当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另外在曹叡时,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自己叔叔的权力,刘晔提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节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后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当时的的魏主也没采纳,后来公孙渊果然也反叛。(此二人均为司马懿所平定)

  对于敌人心理的把握刘晔更是有其独到之处。曹丕曾询训问朝臣们刘备会不会因为关羽败亡之事伐吴。群臣都说蜀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兵败而死,国内忧惧不会出兵了。只有刘晔正确的把握了刘备的心态,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他说“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结果不久后刘备就发动了伐吴之战。曹丕在魏黄龙五年亲征伐吴,问群臣孙权会不会自己来。群臣都认为孙权为亲自来迎敌。只有刘晔说“彼谓陛下欲以万乘牵已,而超越江湖者在于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奇谋妙计

  曹营的谋臣诸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很少有人提及刘晔。《三国演义》[1]里,刘晔的出场机会实在太少了。但在《三国志》里,刘晔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臣。与郭嘉诸人各有千秋。

  《三国志》里记载,“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刘晔在曹营之中,所进奇论,多与众人相左,也很少被采纳,但是事后莫不应验,可见他见机料敌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贾诩诸人之下。聊陈诸事于下:

  1,太祖(即曹操)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2,(曹操平定汉中后)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后果失汉中,还折了夏侯渊)

  3, 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

  4,(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5 ,(孙权)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果如晔言)。

  6,(曹丕讨伐孙权)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于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