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间春秋 第十七回 老乡送书信喜煞人

《民间春秋》第十七回 老乡送书信喜煞人

作者:福寿山下一书虫 字数:5449 书籍:民间春秋

  ��喜鹊飞来报喜讯,老乡送书信喜煞人;全家人述说心里话,老乡代笔写家信。)

  和去年一样,秋高气爽的八月十六又是一个大晴天。

  郭氏一早就起床了。尽管心里老想着去年今日里此时此刻的情景,眼前老是晃动着朦胧的晨光中丈夫和三个儿女匆匆离家时的身影,耳畔好像还能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但今年的庄禾长得挺好,三亩水田的苞米呢,她得去掰啊!秋收的日子里家家都很忙呢,郭氏打心眼儿里不想给大家伙儿添麻烦,希望自己带着耿兰全部收回来。

  娘儿俩简单地吃完早饭后,郭氏收拾了俩人的碗筷,顺便洗了两个苹果放到耿兰的小竹篮子里,对瞪着一双好看的丹凤眼爬在桌子边儿上看她收拾这一切的耿兰说:“兰儿走哇,和娘一起掰苞米去!”

  耿兰跨起自己的小竹篮子,高高兴兴地:“好啊,俺们这就走。俺长大了,能帮娘干活儿了。今儿个,俺要多拿几个苞米回来!”

  耿老爹家的三亩水田就在门前往走南二十余步之后,再往西拐不远的小河边上。娘儿俩没用多长时间就走到了。这两天,郭氏已经把地边上的苞米都掰完了,而地里边的苞米掰起来就有些费劲了。郭氏得先进到地里把苞米掰下来,积攒一些之后再一次一次地抱出来堆放在地边上。耿兰则听话地坐在地埂上,用小手将残留在苞米棒子上的苞米叶子摘干净了以后,再一个一个地装进娘的背篓内。

  约莫半上午时分,一群喜鹊飞来了。只见它们就好似商量好了一般,呼呼啦啦地落在还没有掰了苞米穗子的苞米杆儿上。于是,这些苞米杆儿就一起整齐地摇晃了起来。而且,这些喜鹊在郭氏的面前一边荡着苞米杆儿“秋千”,一边还在“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呢。

  老话说:“喜鹊叫,喜事到!”

  郭氏心里一动:莫不是?赶快抬头向不远处的大路张望去,但张望一会儿,却很失望地没有看到一个人影……

  唉,想什么呢,继续干活儿哇……

  忽然,董妞儿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了。她人还没有跑到地边儿上,就喘息着喊了起来:“婶儿,快,快回家!书信,俺叔的书信,有人,送来了……”

  郭氏楞了一下,马上就明白了:望眼欲穿的书信终于等回来了!一瞬间,狂喜使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知道顺手扔掉刚掰下来的苞米,发疯似的跑出了苞米地儿。出了苞米地儿以后,她一边继续往东朝南北大路跑去,一边回头对还楞在地边儿上的耿兰喊:“娘先回去了,你和妞儿姐姐也快回来!”

  郭氏一跑上南北大路,远远地就望见一个肩膀上搭着白色褡裢的陌生男人正站在自家的院门儿前和刘氏说话呢。郭氏努力定定神儿,大口喘息片刻,然后撩起衣襟擦擦脸,再抬手往两耳后理理头发,有些失态地小跑着快步往家门口走去了。

  远远地看到郭氏回来了,刘氏隔着老远就高兴地喊起来:“弟妹,耿兄弟托这位大哥捎书信回来啦!”

  郭氏赶快紧走几步从衣袋里掏出钥匙开了门,前言不搭后语地说:“这位大哥,你看,这,辛苦你了。快,快进屋啊!”

  把客人让进堂屋后,郭氏急忙拿起抹布擦擦桌椅,说:“这位大哥你坐下,俺给你烧水泡茶去!”

  客人忙说:“弟妹别忙着烧水泡茶,俺不渴。俺自己介绍一下哇,俺姓张,比耿兄弟大一岁,老家离这里并不太远。刚才路过镇里的大街,已经喝了两杯热茶了。”

  “那,你是打北面过来的?”

  “是啊,老家在你们镇的西北方向。这镇子规模不小啊,挺热闹呢。对啦,耿兄弟说了,是叫‘三六九镇’?”

  “噢,是叫‘三六九镇’。娃娃们和他爹可好哇!”

  张老乡从褡裢的夹层里拿出来耿老爹托他带的书信,说:“耿兄弟托俺捎书信回来。他和娃娃们都很好,叫你放心!”

  郭氏刚接过书信,耿兰和妞儿就喘着气跑回来了。刘氏提着半篮子水果,裴氏抱着一颗西瓜也紧跟着进了堂屋。

  郭氏说:“俺这里西瓜和水果多着呢!你们看俺,都不晓得怎么招待这位张大哥了!”

  郭氏说着,把书信放在桌子上就要去切西瓜洗水果。耿兰赶快踮起脚,伸出小手把书信摸到了手里。只见她把书信拿下来之后,先是双手捧在面前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又努起小嘴儿亲一亲,让张老乡看着眼眶直发热。他伸手拦住准备切西瓜洗水果的郭氏,说:“弟妹别忙,你听俺说话。这个女娃就是耿兰了?和她姐姐长得可真像哇!”

  “你见着她姐姐和哥哥们了?”

  “见着了,都见着了。这样吧,耿兄弟还惦念着他的老岳父和老岳母呢!要不咱们去老人家那里再细说?”

  “好好好,咱们去,咱们去。俺爹娘也老在念叨他们呢!”

  大家出来,郭氏锁了院门儿。耿兰拿着爹爹捎回来的书信,蹦蹦跳跳往姥娘家去了。郭氏回头对刘氏和裴氏说:“那俺们先去俺娘家啦!”

  妞儿也要跟着去,被刘氏拉住了,说:“俺们和你爹,你哥哥他们一会儿再去!”

  刘氏和裴氏站在路边高兴地挥手道别。刘氏说:“俺们大家一会子都过去和这位张大哥叙话啊!”

  裴氏说:“你们快去哇,俺们大家伙儿吃罢饭再去叙话!这位张大哥,真是辛苦了呢!”

  很快就到郭氏娘家了。耿兰一跑进姥娘家的院门儿就高举着爹爹捎回来的书信喊起来:“姥娘姥爷,俺爹捎书信回来啦!”

  两位老人正在院子里翻晒粮食,猛然间听到耿兰高兴的喊叫声,倒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俩老人都愣愣地停下手来,几乎同时脱口问道:“什么?你爹捎书信回来啦?”

  耿兰把书信举到姥爷的面前,撒着娇说:“姥爷,你快读给俺听嘛!”

  郭氏和张老乡也进来了。郭氏强忍着激动,声音颤抖地说:“爹,娘,这位张大哥捎回书信来了!”

  张老乡赶忙拱手施礼,说:“大伯大婶好!耿兄弟在外,很惦念二位老人家呢。”

  大家忙不迭地把张老乡让到屋里坐下。郭氏娘高兴地有些语无伦次了,嘴里直说:“哎呀,这,这,真辛苦这位大侄子了……快,锅里有新熬的绿豆汤,俺给你盛一碗喝哇。别看这,已经中秋时节了,但今年儿这秋老虎忒厉害哩。你走远路,一定渴坏了!”

  郭氏说:“娘你坐,俺去给张大哥盛绿豆汤。”

  说着话,张老乡从随身带的褡裢两头各取出来一小瓷瓶上好的米酒,说:“这是耿兄弟特地为两位老人家买得米酒!”

  原来,这位张老乡是个特别细心的人。那天听耿老爹提到岳父母时的歉意,老乡已经看在眼里。但他知道,此趟回家路途遥远,除了一封书信之外,耿老爹是绝对不会开口请他给家里捎带任何东西的。于是,他就从自己给爹娘带的米酒中匀出来两小瓶给老人家带来了,并且说是耿老爹托他为岳父母带的。

  两位老人接过米酒感激地说:“大侄子给你添累了,这远路风尘的。俺们这个女婿也真是不懂事啊,捎回书信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怎么还能再让你带米酒呢!”

  张老乡和善地笑一笑,说:“不添累不添累,老人家快别这样说,你们的女婿可是个好人哩,俺们很说得来。”

  郭氏端来一大碗绿豆汤,说:“张大哥快喝吧,温热的,正好喝!”

  张老乡接过来一口气喝完,把空碗递给郭氏,说:“真好喝!”

  郭氏接过空碗,问:“俺再给你盛一碗?”

  张老乡摆摆手,说:“不要再盛了,俺喝好了!”

  那边,耿兰已经找到了姥爷的老花镜,踮起脚来给姥爷戴上,说:“姥爷,你快点儿读俺爹的书信嘛,大声读!”

  看老人家眯着眼睛磕磕巴巴读得很费劲,张老乡说:“老人家如果不介意,不如让俺来读哇。俺认得几个字,眼睛也好使一些。”

  老人家赶快把书信递给张老乡,说:“不介意,不介意,介意什么呢?你快读,你快读!”

  张老乡口齿清楚地大声读着这封望眼欲穿的书信,两位老人和郭氏忍不住喜泪涟涟……

  郭氏娘一边擦眼泪一边对耿兰说:“兰儿啊,快去告诉你舅舅和舅母……”

  话音未落,耿兰已经跑出去了。

  很快,郭氏的弟弟和弟媳拉着六岁的儿子郭栋从饼铺的前台跑过来了。张老乡就将他见到耿家父子四人的详细情况,以及耿老爹要他带的话、“耿记粮油零售店”的经营状况等等,都仔仔细细地讲给大家伙儿听了。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等大家伙儿激动的情绪稍事平息下来后,郭氏的弟弟急切地问张老乡:“张大哥,你还去那边做生意吗?”

  “还去啊,那边事情不少,很忙呢。俺本来想着八月十三可以到家的,这样,过节之前就可以把书信送来的。结果在省城的表哥家里给多耽搁了两日,直到昨儿个下午才到家。俺不能多住,准备月底就走,而且走的时候连家眷也一起带上。这以后哇,就在那边安顿下来生活了。今儿个你们就修一封书信哇,俺好给耿兄弟和娃娃们带过去!”

  郭氏的弟弟高兴地说:“正是哩。俺这就去拿纸、墨、笔、砚来!”

  郭氏的弟媳也高兴地说:“俺这就去对面的饭铺去,告诉他们给咱们准备好午饭!”

  不等谁回话再说什么,夫妻俩就小跑着一起出门去了。

  他们走后,郭老爷子试探着问张老乡:“你爹娘年纪也不小了哇,跟前可还有人?”

  张老乡说:“有的,俺的兄弟和姊妹都在跟前,而且爹娘的身体都很硬朗,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俺会给他们多留些银子的。”

  看到郭老爷子在不经意间轻微地叹息了一声之后,又无声地点点头,张老乡已经明白老人在想些什么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唉,做人难哪,不能两全哇!你们是不知道,这去汉口镇的路途太遥远了,来来回回的很耽误时间呢!所以啊,俺以后恐怕只能隔几年回来看望一次了。眼下外边的生意做得挺好,倘若不再做了,真很可惜的。所以俺想再做些年,把俺那两个小子也培养出来。等到俺的爹娘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俺们老两口也该能落叶归根回来了。”

  郭老爷子听了,使劲地点点头,亲切地对张老乡说:“大侄子你说得很对,过些年就回来哇!这老话不是说了嘛,‘父母在,儿不远行’,尤其是爹娘年纪大了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你能给他们多少银子哇!”

  说着话,郭氏的弟弟已经抱着文房四宝,郭氏的弟媳拿着一沓子信纸回来了。此时,郭氏已经把桌子收拾开了,夫妻俩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子上。郭氏赶快起身往砚台里放些水,弟弟很快就“嚓嚓嚓”磨好了墨。这边,郭氏和弟媳把信纸也铺好了,弟弟高兴地拿起毛笔给张老乡递过来,说:“就请张大哥代笔写哇。张大哥是文化人儿,俺那两字说不明白事儿。”

  张老乡也不客气,伸手接过毛笔笑着说:“好哇,那就由俺来代笔了。大家伙儿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俺看怎么写最合适。等写完了以后,俺读给大家伙儿听。如果写得不合适,咱们再修改,直到大家伙儿全都满意了,咱才算写好了!”

  如此,在全家人七嘴八舌的热闹气氛中,张老乡终于把家书写好了。读了两遍,大家都说写得比他们想说的还好,还完善。于是,张老乡从褡裢的夹层里取出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将这满载全家人殷切希望和谆谆叮嘱的千言万语装了进去。然后,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信放回到褡裢的夹层里,一边感慨万千地说:“‘家书抵万金’啊,俺可得保存好嘞!”

  此时,日头已经走到中天了。郭氏的弟弟说:“娃儿他娘已经告诉对面的饭铺了,咱们到那里吃饭去。定了大肉面、羊肉焖饼子和各种时令小炒菜。大家伙儿光顾了高兴,张大哥一定饿坏了!”

  午饭后,大家伙儿返回郭氏娘家屋里继续说话。很快,董家成和耿憨两家人也都过来了,屋子里坐不了这么多人,大家伙儿就干脆坐在院子里聊上了。

  张老乡兴致勃勃地说:“耿兄弟是个做生意的好手,三个娃娃也很聪明能干,并且都很能吃苦,他父子们现在干得蛮好呢。照俺看啊,就这个干法,不出三年就做大了。这到时候哇,那肯定是需要增加人手的哩。”

  他环顾四周,对董家成和耿憨说:“这几个大一些的娃儿都可以出去和他们爷儿四个一起干,说不定还能发展成一个大商行呢!”

  但郭氏却摇摇头说:“俺知道,他不会一直在外面发展的。他太离不开这个生他养他的‘三六九镇’了。在家的时候,他就老是念叨着,要是有朝一日发家了,首先做的就是在镇上建一个小学堂!他说了,镇上的娃娃们太需要念书了。还说,如果可能,再盖一座像模像样的戏台,咱‘三六九镇’上不能没有戏台。大家伙儿除了做活计,还应该有一个了解古今大事的场子。老话不是说了嘛,唱戏哩,劝世哩,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唉,他的这些个话呀,俺听得多了,倒能给背下来了。”

  张老乡由衷地说:“这位耿兄弟,真是让人敬佩!”

  郭老爷子说:“娃娃们是需要念书认字的。大侄子你不知道,俺女婿可是俺们这镇子上的文化人儿呢,三个大点儿的外甥也跟他爹学了不少,尤其是俺的大外甥和大外甥女,写写算算的已经没有一点儿问题了,这可是很让俺开心的事儿呢!”

  郭氏的弟弟说:“是啊爹,不像咱爷儿俩,刚不是个睁眼瞎,认的那两字儿,只勉强处理得了咱饼铺的日常账目。”

  于是,几家的大人们都说:“说得是,娃娃们念书认字是个大事情!”

  大壮终于找着机会插话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轻轻说:“俺和秀儿也跟耿正和耿英认了一些字呢,只是还远远不够用啊。等以后有机会了,可一定要好好儿学了。没有文化知识还真是不行,连封书信也写不了,干着急呢!”

  刘氏和裴氏相视一看,会心地笑了。裴氏说:“傻小子,一定会有机会让你好好儿学的!”

  她说这话的时候,刘氏和郭氏一起瞥了一眼秀儿。秀儿那两个漂亮的白净脸蛋儿立马就变成了两个大红苹果。

  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张老乡的锐眼,他开心地笑了,爽朗地说:“俺可知道俺这位耿兄弟为什么那么热爱他的‘三六九镇’了。这里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呢。看来,他们父子还真值得为这个好地方做一些事情啊!”

  郭氏的弟媳已经帮着婆婆重新烧好了一大锅绿豆汤,用好多个碗盛了凉着。大家伙儿又继续与张老乡聊天,七嘴八舌地问了一些耿家父子们在汉口镇上的情况。

  裴氏附在郭氏的耳边说:“何不请这位张兄弟也帮咱修封书信给他耿伯他们带去呢?”

  郭氏悄悄地告诉她:“吃午饭之前已经写好了。告诉娃儿们他爹,咱这儿今年的年景儿不错,咱们大家伙儿一切都很好,叫他和娃儿们不用惦记,安心做他们的生意就好了。”

  裴氏说:“这就好了!”

  刘氏已经听到了她俩说的话,也说:“咱们在家里,一切都好说,主要是他们,出门在外的,叫人不放心。现在好了,阿弥陀佛,大人和娃娃们都好,生意也好!”

  大壮给张老乡端来一碗凉好的绿豆汤,小声儿问:“张大伯,汉口镇那一带可还算太平?”

  张老乡接过绿豆汤来,非常善解人意地看了一眼大壮那憨憨的可爱模样,哈哈大笑道:“太平盛世,当然是太平盛世啦!那地方富庶得很,乡俗民风也很好,‘盛世少贼人,盛世无赖人’嘛。耿兄弟说了,他和耿英在店里做销售,耿正和弟弟赶车进货。耿英眼活手勤,能说会道,很是个做生意的好手呢!”

  大家伙儿也跟着笑了。董家成说:“张大哥你不知道,耿英可是一个难得的好女娃儿啦!怎么说的呢?是,是……”

  耿憨见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上来下文的着急样子,赶快说:“是文武全才!”

  董家成赶快接话说:“对对对,是文武全才!”

  刘氏笑着说:“看他拙嘴笨舌的样子,想夸一夸吧,还不会!”

  大壮不好意思地躲到屋子里去了。

  秀儿也小声儿问张老乡:“张伯伯,你说耿正学会赶车了,还能带小直子进货?”

  张老乡看秀儿老大不放心的样子,点点头说:“是啊,‘耿记粮油零售店’现在销售的所有商品都是由耿正和他兄弟采购进货的。放心,耿正跟他爹一样,是块儿做生意的好材料!至于赶车嘛,已经是个好把式了。再说了,自家养得毛驴,认得人呢!”

  见大家伙儿都在看她,秀儿不好意思地躲到娘的背后不敢再说话了。

  就这样,大家伙儿一边喝着温热的绿豆汤,一边兴高采烈地聊着。不知不觉地,日头有点偏西了。张老乡站起身来,环顾一下大家伙儿,说:“天儿凉快了,俺得走了。今儿个俺非常高兴,但不能再聊了。若再不走,俺可得赶夜路喽!”

  大家伙儿看看天色,确实该走了,有二十五里路需要赶呢。于是不再挽留,前呼后拥地把张老乡送出门来。

  郭氏一再嘱咐:“张大哥以后回老家来,一定再来!”

  张老乡说:“一定会来的。等俺将来回乡养老的时候,还要来耿兄弟开办的小学堂里当教书先生呢!”

  大家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不提。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热情豪爽而又善良心细的张老乡并没有能够把那封满载全家人殷切希望的“千金”家书送到耿老爹的手里:在带着家眷返回汉口镇的途中,过黄河时遭遇少见的龙卷风,渡船倾翻,全船人无一生还,其中就包括可亲可敬的张老乡和他的家人。那封“千金”家信,也随着滔滔黄河水漂向东海,从此无影无踪。

  当然,这些事情,也是几年之后才知道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